曹 煒 王 和
疑問代詞是先秦漢語中出現(xiàn)頻率較高的一類詞。先秦時期漢語的疑問代詞系統(tǒng)與我們今天的疑問代詞系統(tǒng)已大相徑庭?!蹲髠鳌肥窍惹貢r期的代表性文獻,其展示的語言特點比較典型地反映了先秦時期漢語的基本面貌,因此,我們試圖通過對《左傳》中疑問代詞用法特征的計量考察,來歸納總結(jié)先秦時期漢語疑問代詞的句法、語義特征和規(guī)律。
據(jù)我們考察,《左傳》中的疑問代詞主要有“何”系疑問代詞及“焉”“安”“奚”“胡”“曷”“惡”“誰”“孰”“盍”“幾”“幾何”“庸”等。下面我們分別加以討論。
《左傳》中出現(xiàn)的“何”系疑問代詞主要有“何”“如何”“若何”“奈何”“何如”“何以”“何故”等。因為這些疑問代詞中均含有“何”字,而且疑問焦點均集中在“何”上,所以,我們稱之為“‘何’系疑問代詞”。
“何”在上古早期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在《詩經(jīng)》時期,“何”最主要的句法功能是作賓語,其次是作謂語?!昂巍痹谶@一時期可以充當(dāng)事物、方式情狀、原因目的、時間、處所等五大類別的疑問代詞。
《詩經(jīng)》中“何”作事物疑問代詞的例句如:
其釣維何?維絲伊緡。齊侯之子,平王之孫。(國風(fēng)·召南·何彼襛矣)
“何”作方式情狀疑問代詞的例句如:
彼人是哉,子曰何其?(國風(fēng)·鄭風(fēng)·園有桃)
“何”作原因目的疑問代詞的例句如:
何其處也?必有與也!何其久也?必有以也!(國風(fēng)·邶風(fēng)·旄丘)
“何”作時間疑問代詞的例句如:
方何為期?胡然我念之。(國風(fēng)·秦風(fēng)·小戎)
“何”作處所疑問代詞的例句如:
哀我人斯,于何從祿?(小雅·正月)
可見,“何”在《詩經(jīng)》時期的使用范圍比較廣泛,我們從語義角度對疑問代詞所作的分類中,除了人物和數(shù)量,其余方面均可用“何”來表示。
到了《左傳》時期,“何”的用法又稍微有了一些變化。《左傳》中“何”共出現(xiàn)了474次,“何”可以充當(dāng)事物、人物、方式情狀、原因目的、處所等疑問代詞?!蹲髠鳌分小昂巍背洚?dāng)事物疑問代詞的例句如:
陳侯曰:“宋、衛(wèi)實難,鄭何能為?”(隱公六年)(1)本文中所引《左傳》中的例句,均源自楊伯峻編著,中華書局2009出版的《春秋左傳注》(修訂本)。
充當(dāng)方式情狀疑問代詞的例句如:
所違民欲猶多,民何安焉?(宣公十二年)
充當(dāng)原因目的疑問代詞的例句如:
天方授楚,楚之蠃,其誘我也,君何急焉?(桓公六年)
充當(dāng)處所疑問代詞的例句如:
公聞其入郛也,將救之,問于使者曰:“師何及?”對曰:“未及國。”(隱公五年)
貝羅貝、吳福祥曾指出,《左傳》時期的人物類疑問代詞僅有“誰”和“孰”兩個,[1]但我們在《左傳》中卻發(fā)現(xiàn)了“何”用于作人物疑問代詞的用法。例如:
今滅德立違,而置其賂器于大廟,以明示百官,百官象之,其又何誅焉?(桓公二年)
王賜之命而惰于受瑞,先自棄也已,其何繼之有?(僖公十一年)
前例中“其又何誅焉”意為“還能懲罰誰呢”,這里的“何”指人物;后例中“其何繼之有”指的是“他還有什么繼承人”,這里的“何”也指人物。因此,這一時期已經(jīng)出現(xiàn)“何”作人物疑問代詞的現(xiàn)象。
這一時期疑問代詞“何”的另一個比較大的變化是,“何”在《詩經(jīng)》時期可作時間疑問代詞,而到了《左傳》時期,這一用法逐漸消失。貝羅貝、吳福祥也注意到了這一現(xiàn)象:“上古中期,時間疑問代詞的一個重要變化是,見于上古前期的時間疑問代詞‘曷(害)’、‘何’趨于消失?!盵1]
可見,疑問代詞“何”從上古前期發(fā)展到后期,新增加了“何”作人物疑問代詞的功能,“何”作時間疑問代詞的功能則逐漸削弱乃至消失。
《左傳》中疑問代詞“何”在句中主要用作賓語,有兩種情況,一種是用于動詞后構(gòu)成動賓短語,這樣的例句有185例。例如:
對曰:“君何患焉?若闕地及泉,隧而相見,其誰曰不然?”公從之。(隱公元年)
子國怒之曰:“爾何知?國有大命,而有正卿。童子言焉,將為戮矣?!?襄公八年)
另一種是用于介詞后構(gòu)成介賓短語,這樣的例句共有6例。例如:
子良不可,曰:“穆氏宜存,則固愿也。若將亡之,則亦皆亡,去疾何為?”(宣公四年)
何為?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議執(zhí)政之善否。其所善者,吾則行之。(襄公三十一年)
除了作賓語,《左傳》中“何”也常用于定語,這樣的例句共有138例。例如:
君子謂:“鄭莊公失政刑矣。政以治民,刑以正邪,既無德政,又無威刑,是以及邪。邪而詛之,將何益矣!”(隱公十一年)
晉侯疾,韓宣子逆客,私焉,曰:“寡君寢疾,于今三月矣,并走群望,有加而無瘳。今夢黃熊入于寢門,其何厲鬼也?”(昭公七年)
也可用作補語,這樣的例句共有89例。例如:
公子呂曰:“國不堪貳,君將若之何?欲與大叔,臣請事之;若弗與,則請除之,無生民心?!?隱公元年)
其以喪服見,是重受吊也。大夫?qū)⑷糁危?昭公十年)
也可用作狀語,這樣的例句共有30例。例如:
茍入而賀,何后之有?(僖公二十七年)
謂我敝邑,邇在晉國,譬諸草木,吾臭味也,而何敢差池?(襄公二十二年)
吾子何愛于一環(huán),其以取憎于大國也,盍求而與之?(昭公十六年)
也可用作謂語,這樣的例句共有16例。例如:
室老聞之,曰:“樂王鮒言于君無不行,求赦吾子,吾子不許。祁大夫所不能也,而曰‘必由之’,何也?”(襄公二十一年)
慶舍之士謂盧蒲癸曰:“男女辨姓。子不辟宗,何也?”(襄公二十八年)
還可用作主語,這樣的例句共有13例。例如:
天子經(jīng)略,諸侯正封,古之制也。封略之內(nèi),何非君土?食土之毛,誰非君臣?(昭公七年)
景王問于萇弘曰:“今茲諸侯,何實吉?何實兇?”(昭公十一年)
公曰:“何謂忠貞?”對曰:“公家之利,知無不為,忠也。送往事居,耦俱無猜。貞也。”(僖公九年)
《左傳》中“何”的句法功能特點可歸納如表1。
表1 《左傳》中“何”的句法功能分布情況
可見,《左傳》中“何”主要在句中作賓語、定語和補語?!昂巍弊髻e語時多前置于動詞之前。在詢問功能上,從上古前期發(fā)展到中后期,“何”新增加了作人物疑問代詞的功能,作時間疑問代詞的功能則漸趨消失。這一時期疑問代詞“何”可以充當(dāng)事物、人物、方式情狀、原因目的、處所等疑問代詞。
何以
疑問代詞“何”加動詞“以”構(gòu)成類詞的固定組合“何以”,表疑問?!蹲髠鳌窌r期“何以”可作方式情狀疑問代詞,原因目的疑問代詞等。《左傳》中“何以”作方式情狀疑問代詞的例句如:
石子曰:“王覲為可?!痹唬骸昂我缘糜P?”(隱公四年)
穆叔曰:“伯有無戾于鄭,鄭必有大咎。敬,民之主也,而棄之,何以承守?鄭人不討,必受其辜,濟澤之阿,行潦之蘋藻,置諸宗室,季蘭尸之,敬也。敬可棄乎?”(襄公二十八年)
前例中“何以得覲”意為“如何才能去朝覲呢”;后例中的“何以承守”意為“如何能繼承祖宗保持的家業(yè)”。這兩個例句中的“何以”均表方式,是方式情狀疑問代詞。
“何以”作原因目的疑問代詞的例句如:
子朱怒,曰:“班爵同,何以黜朱于朝?”(襄公二十六年)
知伯曰:“惡而無勇,何以為子?”對曰:“以能忍恥,庶無害趙宗乎!”(哀公二十七年)
前例“何以黜朱于朝”意為“為什么在朝廷上不用朱”;后例中“何以為子”意為“憑什么成了太子”,兩例中的“何以”均作原因目的疑問代詞。
“何以”在《左傳》中共有105例,具體使用情況有兩種:
一是用于“堪之”前面,組成“何以堪之”這一古漢語固定句型,其含義為“怎么能受得了呢”。這樣的例句共有4例:
子魚曰:“禍其在此乎!君欲已甚,其何以堪之?”(僖公二十一年)
辭曰:“國君,文足昭也,武可畏也,則有備物之饗以象其德。薦五味,羞嘉谷,鹽虎形,以獻其功。吾何以堪之?”(僖公三十年)
謂穆子曰:“子其不得死乎?好善而不能擇人。吾聞‘君子務(wù)在擇人’。吾子為魯宗卿,而任其大政,不慎舉,何以堪之?禍必及子!”(襄公二十九年)
薰隧之盟,女矯君位,而罪三也。有死罪三,何以堪之?不速死,大刑將至。(昭公二年)
二是用于謂語前,這樣的例句共有101例。例如:
鍼子曰:“是不為夫婦。誣其祖矣,非禮也,何以能育?”(隱公八年)
以亂平亂,何治之有?無治,何以行禮?(宣公四年)
軍吏曰:“獲城而弗取,勤民而頓兵,何以事君?”(昭公十五年)
可見,“何以”絕大多數(shù)用于謂語前,在句中作狀語。
何為
疑問代詞“何”加動詞“為”構(gòu)成類詞的固定組合“何為”,表疑問。“何為”在《左傳》中共出現(xiàn)了32次,其意為“干什么”“為什么”等,可作方式情狀疑問代詞,也可作原因目的疑問代詞。其中有4例單獨成句。例如:
叔孫曰:“何為?”曰:“不見,既自見矣。公與之環(huán)而佩之矣。”(昭公四年)
何為?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議執(zhí)政之善否。其所善者,吾則行之。(襄公三十一年)
常用作謂語,這樣的例句共有9例。例如:
大子忽辭,人問其故,大子曰:“人各有耦,齊大,非吾耦也?!对姟吩疲骸郧蠖喔??!谖叶眩髧螢??”(桓公六年)
叔孫曰:“豹聞之:‘服美不稱,必以惡終?!儡嚭螢椋俊?襄公二十七年)
也可以用于謂詞性成分后作補語,這樣的例句共有16例。例如:
子良不可,曰:“穆氏宜存,則固愿也。若將亡之,則亦皆亡,去疾何為?”(宣公四年)
文子謂范文子曰:“德則不競,尋盟何為?”(成公九年)
也可以用于介詞結(jié)構(gòu)后,這樣的例句只1例:
右宰谷曰:“子鮮在,何益?多而能亡,于我何為?”(襄公二十六年)
還可以用于謂詞性成分前作狀語,這樣的例句共有2例:
眾曰:“何為而可?”對曰:“征繕以輔孺子,諸侯聞之,喪君有君,群臣輯睦,甲兵益多,好我者勸,惡我者懼,庶有益乎!”(僖公十五年)
鄭人患晉、楚之故,諸大夫曰:“不從晉,國幾亡。楚弱于晉,晉不吾疾也。晉疾,楚將辟之。何為而使晉師致死于我,楚弗敢敵,而后可固與也?!?襄公十一年)
何故
疑問代詞“何”加名詞“故”組成類詞的固定組合“何故”,詢問原因目的,表示“什么緣故”?!昂喂省眱H作原因目的疑問代詞,這樣的例句共有48例。例如:
對曰:“告之以臨民,教之以軍旅,不共是懼,何故廢乎?且子懼不孝,無懼弗得立,修己而不責(zé)人,則免于難?!?閔公二年)
王使讓之曰:“夏征舒為不道,弒其君,寡人以諸侯討而戮之,諸侯、縣公皆慶寡人,女獨不慶寡人,何故?”(宣公十一年)
成宰公斂處父告孟孫,曰:“季氏戒都車,何故?”(定公八年)
“何故”在句中多用作狀語或謂語。
何必
與“何故”有別,“何”與“必”原本分屬不同語法層次,從語義層面分析,原似應(yīng)作“何故必”,“故”可以省略,從而造成“何”與下屬的“必”經(jīng)常連用,促成“必”與同層次其他詞語的分離而與分屬不同層次的“何”走近,并最終形成類詞的固定組合“何必”?!昂伪亍痹凇蹲髠鳌分泄渤霈F(xiàn)了14次,表反問,屬于原因目的類疑問代詞,在句中都用作狀語。例如:
宋華御事曰:“楚欲弱我也。先為之弱乎,何必使誘我?我實不能,民何罪?”(文公十年)
曰:“欺其君,何必使余?”季孫見之,則言季氏如他日。(襄公二十九年)
苑羊牧之曰:“君過之!烏存以力聞可矣,何必以弒君成名?”遂來奔。(昭公二十三年)
若何
動詞“若”加疑問代詞“何”構(gòu)成類詞的固定組合“若何”,表疑問。“若何”是《左傳》中使用頻率較高的疑問代詞,共出現(xiàn)了25例,為方式情狀類疑問代詞。
“若何”在《左傳》中主要用作謂語,這樣的例句共有19例。這種用法的“若何”意為“怎么樣”。例如:
文嬴請三帥,曰:“彼實構(gòu)吾二君,寡君若得而食之,不厭,君何辱討焉!使歸就戮于秦,以逞寡君之志,若何?”(僖公三十三年)
婦人曰:“鳥獸猶不失儷,子將若何?”(成公十一年)
公曰:‘雖魋未來,得左師,吾與之田,若何?’君憚告子。(哀公十四年)
其余6例均用于謂語前,作狀語,意為“為什么”。例如:
秦人欲戰(zhàn),秦伯謂士會曰:“若何而戰(zhàn)?”(文公十二年)
若有,不可誣也。有罪,若何告無?舍大臣而與小臣謀,一罪也。(襄公十四年)
子大叔曰:“若何吊也?其非唯我賀,將天下實賀。”(昭公八年)
可若何
《左傳》中還有一種類詞組合“可若何”,共有5例,表反問,意為“能怎么辦”,即“不能做什么或毫無辦法”?!翱扇艉巍币矠榉绞角闋铑愐蓡柎~,在句中作謂語。例如:
對曰:“君實深之,可若何?”公曰:“不孫?!?僖公十五年)
吾有讒子而弗能殺,吾又不死,抑君有命,可若何?(昭公二十一年)
公曰:“善哉!是可若何?”(昭公二十六年)
若之何
“若之何”是《左傳》中常出現(xiàn)的固定組合:動詞“若”與代詞“之”及疑問代詞“何”構(gòu)成雙賓語結(jié)構(gòu),“之”為近賓語,“何”為遠(yuǎn)賓語?!叭糁巍痹凇蹲髠鳌分泄灿?4例,其中有40例用作謂語。作謂語的“若之何”意謂“拿它怎么辦”。例如:
公子呂曰:“國不堪貳,君將若之何?欲與大叔,臣請事之;若弗與,則請除之,無生民心?!?隱公元年)
天子不忍小忿以棄鄭親,其若之何?(僖公二十四年)
趙宣子曰:“隨會在秦,賈季在狄,難日至矣,若之何?”(文公十三年)
還有24例在句中一般用于謂語前作狀語,意謂“憑什么”。例如:
德立,刑行,政成,事時,典從,禮順,若之何敵之?(宣公十二年)
臣嘗為隸于施氏矣,魯未可取也。上下猶和,眾庶猶睦,能事大國,而無天災(zāi),若之何取之?(定公九年)
除此之外,“若”與“何”之間除了可以是不表具體對象的“之”以外,還可以是表示具體對象的名詞,從而形成“若……何”這一構(gòu)式,其構(gòu)式義為“對……怎么辦”。這種“若……何”構(gòu)式在《左傳》中共有20例。例如:
呂甥曰:“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憂,惠之至也。將若君何?”(僖公十五年)
我敝邑用不敢保聚,曰:“豈其嗣世九年而棄命廢職,其若先君何?”(僖公二十六年)
既敗,王使謂之曰:“大夫若入,其若申、息之老何?”(僖公二十八年)
作為“若……何”的反式,《左傳》中還出現(xiàn)了“無若……何”這一構(gòu)式,共有3例,其構(gòu)式義為“能拿……怎么樣”,有強烈的反詰語氣:
敝邑以政刑之不修,寇盜充斥,無若諸侯之屬辱在寡君者何?(襄公三十一年)
子大叔請毀之,曰:“無若諸侯之賓何!”(昭公十二年)
鱄設(shè)諸曰:“王可弒也。母老子弱,是無若我何。”(昭公二十七年)
如何
動詞“如”加疑問代詞“何”構(gòu)成類詞的固定組合“如何”,表疑問,意謂“怎么樣”?!叭绾巍痹凇蹲髠鳌分泄渤霈F(xiàn)了4例,是典型的方式情狀類疑問代詞。其中3例用作謂語:
齊侯曰:“豈不谷是為?先君之好是繼。與不谷同好,如何?”(僖公四年)
今君聞晉之亂而后作焉。寧將事之,非鼠如何?(襄公二十三年)
晉陳之族呼于國曰:“鄢氏、費氏自以為王,專禍楚國,弱寡王室,蒙王與令尹以自利也。令尹盡信之矣,國將如何?”(昭公二十七年)
有1例在句中用作狀語:
明恥教戰(zhàn),求殺敵也,傷未及死,如何勿重?(僖公二十二年)
同“若之何”一樣,“如之何”也是一種帶雙賓語的固定組合:“如”為動詞,代詞“之”為近賓語,疑問代詞“何”為遠(yuǎn)賓語。 “如之何”在《左傳》中僅見1例,作謂語,表疑問,意謂“怎么樣”:
藏在周府,可覆視也。吾子欲復(fù)文、武之略,而不正其德,將如之何?(定公四年)
《左傳》中也出現(xiàn)了“如……何”這種構(gòu)式,其句法功能與語義特點與“若……何”這一構(gòu)式完全一樣,也僅見1例:
陳文子見崔武子,曰:“將如君何?”武子曰:“吾言于君,君弗聽也。以為盟主,而利其難。群臣若急,君于何有?子姑止之?!?襄公二十三年)
何如
“何如”句法語義同“如何”。從現(xiàn)代漢語層面來看,似乎“如何”是常式,“何如”是變式?!昂稳纭彼茷椤叭绾巍钡哪嫘蛐问?。但在《左傳》中,“何如”的用例多達24例,遠(yuǎn)超“如何”的4例。就使用情況而言,“何如”似應(yīng)為常式,“如何”倒成了變式。這應(yīng)該是上古時期詞序不穩(wěn)定使然?!昂稳纭笔潜容^典型的方式情狀類疑問代詞,意謂“怎么樣”。例如:
及里克將殺奚齊,先告荀息曰:“三怨將作,秦、晉輔之,子將何如?”(僖公九年)
公曰:“君王何如?”對曰:“非小人之所得知也?!?成公九年)
午言曰:“今也得欒孺子,何如?”對曰:“得主而為之死,猶不死也。”(襄公二十三年)
奈何
同“如何”一樣,動詞“奈”加疑問代詞“何”構(gòu)成類詞的固定組合“奈何”,表疑問,意謂“怎么辦”?!澳魏巍痹凇蹲髠鳌分泄渤霈F(xiàn)了2次,屬方式情狀類疑問代詞。其中1例表示詢問:
“河魚腹疾奈何?”曰:“目于眢井而拯之?!?宣公十二年)
另1例表示反問:
猶欲恥之,君其亦有備矣。不然,奈何?(昭公五年)
何所
疑問代詞“何”加名詞“所”構(gòu)成類詞的固定組合“何所”,表示對處所的詢問,是典型的處所疑問代詞?!蹲髠鳌分羞@樣的例句共5例:
若非侵小,將何所取?武、獻以下,兼國多矣,誰得治之?(襄公二十九年)
遂劫南蒯曰:“群臣不忘其君,畏子以及今,三年聽命矣。子若弗圖,費人不忍其君,將不能畏子矣。子何所不逞欲?請送子?!?昭公十四年)
史皇曰:“安求其事,難而逃之,將何所入?子必死之,初罪必盡說?!?定公四年)
成子出舍于庫,聞公猶怒,將出,曰:“何所無君?”(哀公十四年)
援其手,曰:“子則勇矣,將若君何?不見先君乎?君何所不逞欲?且君嘗在外矣,豈必不反?當(dāng)今不可,眾怒難犯,休而易間也?!?哀公二十五年)
除了第4例中的“何所無君”中的“何所”作主語外,其他4例中的“何所”均作狀語。
《左傳》中的“何”系疑問代詞除了上述討論的成員外,還有以下一些由“何”引導(dǎo)的表疑問的固定組合。
何有焉
《左傳》中共出現(xiàn)了5例,意謂“有什么呢”,均表反問。例如:
既而喪歸,焉用之?大夫其何有焉?(僖公十五年)
命無二,古之制也。除君之惡,唯力是視。蒲人、狄人,余何有焉。(僖公二十四年)
于……何有
《左傳》中共有2例,均表反問。例如:
左師曰:“女夫也。必亡!女喪而宗室,于人何有?人亦于女何有?《詩》曰:‘宗子維城,毋俾城壞,毋獨斯畏。’女其畏哉!”(昭公六年)
……于何有
《左傳》中共有4例,均表反問。例如:
魏犨、顛頡怒曰:“勞之不圖,報于何有!”(僖公二十八年)
武子曰:“吾言于君,君弗聽也。以為盟主,而利其難。群臣若急,君于何有?子姑止之?!?襄公二十三年)
何……于……
《左傳》中共有17例,均表反問。例如:
吉若獲戾,子將行之,何有于諸游?(昭公元年)
示王,曰:“君有二臣如此,何憂于戰(zhàn)?”王怒曰:“大辱國。詰朝,爾射,死藝?!?成公十六年)
何……如之
《左傳》中共有6例,意謂“……像這樣”,均表反問。例如:
先君桓公命我先人典司宗祏。社稷有主而外其心,其何貳如之?(莊公十四年)
君之卿佐,是謂股肱。股肱或虧,何痛如之?女弗聞而樂,是不聰也。(昭公九年)
何……如是
同“何……如之”,在《左傳》中僅見1例:
是夭子蠻,殺御叔,弒靈侯,戮夏南,出孔、儀,喪陳國,何不祥如是?(成公二年)
何……之有
《左傳》中共有43例,均表反問。例如:
子舟曰:“當(dāng)官而行,何強之有?《詩》曰:‘剛亦不吐,柔亦不茹?!銖脑庪S,以謹(jǐn)罔極?!且喾潜購娨?,敢愛死以亂官乎!”(文公九年)
若子之群吏處不辟污,出不逃難,其何患之有?(昭公元年)
何……之……
與“何……之有”同,《左傳》中共有15例。例如:
先軫曰:“秦不哀吾喪而伐吾同姓,秦則無禮,何施之為?吾聞之,一日縱敵,數(shù)世之患也。謀及子孫,可謂死君乎?”(僖公三十三年)
《左傳》中主要的“何”系疑問代詞組合的句法功能統(tǒng)計情況詳見表2。
表2 《左傳》中主要“何”系疑問代詞組合的
從表2可見,《左傳》中的“何”系疑問代詞中,“何以”“何故”“何為”“若何”“何如”等較為常見?!昂喂省薄叭糁巍苯^大多數(shù)在句中作謂語,“何以”“何所”“何必”等多在句中作狀語,“若何”“何如”等多在句中作謂語,“何為”大多數(shù)情況下在句中作補語??傮w看來,“何”系疑問代詞多為謂詞性疑問代詞,謂詞性屬性比較明顯。
《左傳》中的其他疑問代詞指的是“何”系疑問代詞以外的其他疑問代詞,主要有“焉”“安”“奚”“胡”“曷”“惡”“誰”“孰”“幾”“幾何”“盍”“庸”等。下面我們逐個加以討論。
《左傳》中疑問代詞“焉”共出現(xiàn)了109次,可作事物、方式情狀、處所疑問代詞。其中以作方式情狀疑問代詞和處所疑問代詞為主,作事物疑問代詞的情況比較少見,《左傳》中僅出現(xiàn)了2例:
范獻子謂魏獻子曰:“與其戍周,不如城之。天子實云,雖有后事,晉勿與知可也。從王命以紓諸侯,晉國無憂。是之不務(wù),而又焉從事?”(昭公三十二年)
子服景伯曰:“小所以事大,信也。大所以保小,仁也。背大國,不信。伐小國,不仁。民保于城,城保于德,失二德者,危,將焉保?”(哀公七年)
前例中“將焉從事”意謂“從事什么”,后例中“將焉?!币庵^“保護什么”,“焉”均為事物疑問代詞。
絕大多數(shù)“焉”屬于方式情狀類疑問代詞和處所疑問代詞?!蹲髠鳌分械摹把伞睂儆诜绞角闋钜蓡柎~的共有85例。例如:
穆贏日抱大子以啼于朝,曰:“先君何罪?其嗣亦何罪?舍適嗣不立而外求君,將焉置此?”(文公七年)
富辰言于王曰:“請召大叔?!对姟吩唬骸畢f(xié)比其鄰,昏姻孔云?!嵝值苤粎f(xié),焉能怨諸侯之不睦?”(僖公二十二年)
前例中“將焉置此”意謂“如何安置這個孩子”,后例中“焉能怨諸侯之不睦”意謂“怎么能夠埋怨諸侯的不順服”。“焉”在句中均表方式情狀,是方式情狀類疑問代詞。
《左傳》中“焉”也常用于表示處所地點,共有22例。例如:
王曰:“除腹心之疾,而置諸股肱,何益?不谷不有大過,天其夭諸?有罪受罰,又焉移之?”(哀公六年)
對曰:“陷君于敗,敗而不死,又使失刑,非人臣也。臣而不臣,行將焉入?”(僖公十五年)
例中的“焉”均表示移到、進入的地點,因此,“焉”均為處所疑問代詞。
《左傳》中“焉”的詢問功能用法統(tǒng)計情況見表3。
表3 《左傳》中“焉”的詢問功能用法分布情況
可見,《左傳》時期“焉”絕大多數(shù)均作方式情狀疑問代詞,也常作處所疑問代詞,作事物疑問代詞的情況不常見。
在句法功能上,《左傳》中“焉”在句中主要用作狀語,用于謂語中心詞之前,表示“怎么、哪里”之意,共有89例。例如:
欒書將載晉侯,鍼曰:“書退!國有大任,焉得專之?且侵官,冒也;失官,慢也;離局,奸也。有三罪焉,不可犯也?!?成公十六年)
晉士伯曰:“自踐土以來,宋何役之不會,而何盟之不同?曰‘同恤王室’,子焉得辟之?子奉君命,以會大事,而宋背盟,無乃不可乎?”(昭公二十五年)
也常用于動賓結(jié)構(gòu)中作賓語,這種情況下賓語需要前置于動詞前,共有20例。例如:
曰:“吾與殺吾父,行將焉入?”(襄公二十二年)
公孫段賦《桑扈》,趙孟曰:“‘匪交匪敖’,福將焉往?若保是言也,欲辭福祿,得乎?”(襄公二十七年)
《左傳》中“安”“奚”“胡”“曷”“惡”的用例均相對較少,而且句法語義特征也比較相近,我們放在一起討論。
安
《左傳》中疑問代詞“安”共出現(xiàn)了14次。與“焉”一樣,“安”在這一時期可作事物疑問代詞,方式情狀疑問代詞,處所疑問代詞等?!蹲髠鳌分袥]有出現(xiàn)“安”作事物疑問代詞的用例,但我們在《莊子》中發(fā)現(xiàn)有這樣的例句:
無所可用,安所困苦哉?(《莊子·逍遙游》)
《左傳》中僅有“安”作方式情狀疑問代詞和處所疑問代詞的用例。其中絕大多數(shù)為方式情狀類疑問代詞,共有12例。例如:
若困民之主,匱神乏祀,百姓絕望,社稷無主,將安用之?弗去何為?(襄公十四年)
必莫之與也,安能害我?(襄公二十七年)
若帝乙之元子歸妹,而有吉祿,我安得吉焉?(哀公九年)
這些例句中的“安”全部用于詢問事理,在句中作狀語。貝羅貝、吳福祥指出了這類單音節(jié)疑問代詞產(chǎn)生的途徑:“由處所疑問代詞演變而來,如‘安’、‘焉’、‘惡’,這類代詞可以同時用作原因目的疑問代詞和處所疑問代詞。”[1]《左傳》中還有兩例“安”明顯為處所疑問代詞:
曰:“君死,安歸?君民者,豈以陵民?社稷是主。臣君者,豈為其口實,社稷是養(yǎng)。故君為社稷死,則死之;為社稷亡,則亡之。若為己死而為己亡,非其私昵,誰敢任之?且人有君而弒之,吾焉得死之,而焉得亡之?將庸何歸?”(襄公二十五年)
虢射曰:“皮之不存,毛將安傅?”慶鄭曰:“棄信背鄰,患孰恤之?無信患作,失授必斃,是則然矣?!?僖公十四年)
前例中的“安歸”即“歸安”,“安”表示地點;后例中的“毛將安傅”正即“毛將傅安”,“安”也是表地點。這兩例中的“安”均為處所疑問代詞。
《左傳》中“安”的詢問功能用法統(tǒng)計情況見表4。
表4 《左傳》中“安”的詢問功能用法分布情況
可見,《左傳》時期“安”主要作方式情狀疑問代詞,還有部分為處所疑問代詞。
在句法功能上,《左傳》中“安”主要在句中作狀語,這樣的例句共有12例。例如:
今我使二國暴骨,暴矣;觀兵以威諸侯,兵不戢矣。暴而不戢,安能保大?(宣公十二年)
一日之行,所欲必成,玩好必從。珍異是聚,觀樂是務(wù),視民如仇,而用之日新。夫先自敗也已。安能敗我?(哀公元年)
也可用于動賓結(jié)構(gòu)中作賓語,這樣的例句只有2例,即前文“安”為處所疑問代詞的兩例。
奚
《左傳》中疑問代詞“奚”共出現(xiàn)了4次。這一時期“奚”可作事物、方式情狀、原因目的類疑問代詞。《左傳》中“奚”作事物疑問代詞的有2例:
楚子問之,對曰:“吾一婦人而事二夫,縱弗能死,其又奚言?”(莊公十四年)
齊侯田于莒,盧蒲弊見,泣且請曰:“余發(fā)如此種種,余奚能為?”(昭公三年)
“奚”作方式情狀疑問代詞的僅1例:
費曰:“我奚御哉?”袒而示之背,信之。(莊公八年)
“奚”作原因目的疑問代詞的例句也只1例:
子大叔曰:“國,皆其國也。奚獨賂焉?”子產(chǎn)曰:“無欲實難。皆得其欲,以從其事,而要其成,非我有成,其在人乎?何愛于邑?邑將焉往?”(襄公三十年)
在句法功能上,《左傳》中“奚”主要作狀語和賓語。其中“奚”為方式情狀、原因目的類疑問代詞時均作狀語,為事物類疑問代詞時均作賓語。“奚”作賓語時均位于動詞之前。例見前文。
胡
《左傳》中疑問代詞“胡”共出現(xiàn)了13次。這一時期“胡”可作事物疑問代詞、方式情狀疑問代詞和原因目的疑問代詞,《左傳》中“胡”絕大多數(shù)作原因目的疑問代詞,這樣的例句有10例,例如:
今有司曰:“女胡執(zhí)人于王宮?”(昭公七年)
葉公亦至,及北門,或遇之,曰:“君胡不胄?國人望君如望慈父母焉。盜賊之矢若傷君,是絕民望也。若之何不胄?” (哀公十六年)
以上例句中“胡”均表原因,為原因目的類疑問代詞。
“胡”作方式情狀類疑問代詞的情況有2例:
其母曰:“人盡夫也,父一而已,胡可比也?”(桓公十五年)
對曰:“不可。六物不同,民心不一,事序不類,官職不則,同始異終,胡可常也?《詩》曰:‘或燕燕居息,或憔悴事國。’其異終也如是。”(昭公七年)
這兩個例句中的“胡”均表示一種情狀,為方式情狀類疑問代詞。
“胡”作事物疑問代詞的例句僅見1例:
服以遠(yuǎn)之,時以閟之,尨涼冬殺,金寒玦離,胡可恃也?(閔公二年)
“胡可恃也”意謂“可以依靠什么呢”,這里的“胡”為事物類疑問代詞。
《左傳》中“胡”的詢問功能用法統(tǒng)計情況見表5。
表5 《左傳》中“胡”的詢問功能用法分布情況
可見,《左傳》中“胡”主要用于作原因目的疑問代詞,也有偶爾幾例作方式情狀疑問代詞和事物疑問代詞。
在句法功能上,“胡”在《左傳》中只作狀語,前文列舉的“胡”的所有用例中,“胡”均作狀語。
曷
“曷”在《左傳》時期既可作事物疑問代詞,也可作方式情狀疑問代詞,還可作原因目的疑問代詞和時間疑問代詞,但《左傳》中疑問代詞“曷”僅出現(xiàn)了1次,且“曷”作時間疑問代詞,在句中用作狀語:
后子見趙孟。趙孟曰:“吾子其曷歸?”對曰:“鍼懼選于寡君,是以在此,將待嗣君。”(昭公元年)
事實上,“曷”也可作事物疑問代詞。例如:
力術(shù)止,義術(shù)行。曷謂也?曰:秦之謂也。(《荀子·強國》)
也可作方式情狀疑問代詞。例如:
彼固曷足稱乎大君子之門哉?(《荀子·仲尼》)
還可作原因目的疑問代詞。例如:
然則有貴堯禹,曷貴君子哉?(《荀子·性惡》)
惡
“惡”在這一時期可以作事物疑問代詞、方式情狀疑問代詞和處所疑問代詞?!蹲髠鳌分幸蓡柎~“惡”共出現(xiàn)了3次,且均為方式情狀疑問代詞,在句中均作狀語:
不可,曰:“棄父之命,惡用子矣!有無父之國則可也?!?桓公十六年)
曰:“宗不余辟,余獨焉辟之?賦詩斷章,余取所求焉,惡識宗?”(襄公二十八年)
平子曰:“爾幼,惡識國?”(昭公十六年)
“惡”也可作事物疑問代詞,例如:
既以成矣,曰:“吾將惡許用之?”(《墨子·非樂上》)
也可用作處所疑問代詞(2)貝羅貝、吳福祥在《上古漢語疑問代詞的發(fā)展與演變》一文中提到了上古中期“惡”用作處所疑問代詞的情況:“‘惡'’這個時期文獻里出現(xiàn)最多的處所疑問代詞。不過‘惡’的用法跟‘何’、‘奚’有所不同,通常要由介詞‘乎’引導(dǎo)才能跟動詞相聯(lián)系。只有當(dāng)述語動詞是'在/至'時才不受此限?!?。例如:
居惡在?仁是也。路惡在?義是也。(《孟子·盡心上》)
誰
“誰”是比較典型的人物疑問代詞,不作其他疑問代詞。《左傳》中疑問代詞“誰”共出現(xiàn)了135次,在句中主要作主語,這樣的例句共有107例。例如:
左師曰:“誰為君夫人?余胡弗知?”圉人歸,以告夫人。(襄公二十六年)
乃遍以璧見于群望,曰:“當(dāng)璧而拜者,神所立也,誰敢違之?”(昭公十三年)
其中有作主謂謂語的主語,這樣的例句共有6例。例如:
公曰:“不能其大夫至于君祖母以及國人,諸侯誰納我?且既為人君,而又為人臣,不如死?!?文公十六年)
趙簡子曰:“群臣誰敢盟衛(wèi)君者?”涉佗、成何曰:“我能盟之?!?定公八年)
也常作賓語,有兩種情形:一種情形是位于動詞前,這樣的例句共有16例。例如:
退而賦曰:“狐裘尨茸,一國三公,吾誰適從?”及難,公使寺人披伐蒲。(僖公五年)
木門大夫勸之仕,不可,曰:“仕而廢其事,罪也。從之,昭吾所以出也。將誰愬乎?吾不可以立于人之朝矣。”(襄公二十七年)
另一種情形是位于介詞前,這樣的例句僅見1例:
辰曰:“是我迋吾兄也。吾以國人出,君誰與處?”(定公十年)
也可以作定語,這樣的例句共有7例。例如:
獻子曰:“社稷五祀,誰氏之五官也?”(昭公二十九年)
其臣差車鮑點曰:“此誰之命也?”陳子曰:“受命于鮑子。”(哀公六年)
還可以用作謂語,這樣的例句共有4例。例如:
對曰:“子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討賊,非子而誰?”(宣公二年)
晉侯觀于軍府,見鐘儀,問之曰:“南冠而縶者,誰也?”(成公九年)
孰
與“誰”一樣,“孰”也是較為典型的人物類疑問代詞。但不同的是,一方面“誰”在上古前期就已出現(xiàn),“孰”出現(xiàn)的時間則相對較晚,到上古中期才開始出現(xiàn),因此,可以說“孰”是《左傳》時期新出現(xiàn)的表人物的疑問代詞;另一方面,“誰”只能作人物類疑問代詞,“孰”還可以作事物類疑問代詞。
《左傳》中疑問代詞“孰”共出現(xiàn)了26次,其中為人物疑問代詞的共有12例。例如:
酆舒問于賈季曰:“趙衰、趙盾孰賢?”(文公七年)
郜鼎在廟,章孰甚焉?(桓公二年)
“孰”為事物疑問代詞的共有14例。例如:
夫司寇行戮,君為之不舉,而況敢樂禍乎!奸王之位,禍?zhǔn)氪笱桑?莊公二十年)
司城子罕曰:“同罪異罰,非刑也。專戮于朝,罪孰大焉!”(襄公六年)
《左傳》中“孰”的詢問功能用法統(tǒng)計情況見表6。
表6 《左傳》中“孰”的詢問功能用法分布情況
可見,這一時期“孰”作事物疑問代詞和人物疑問代詞的比重基本上是持平的,且無論是事物疑問代詞還是人物疑問代詞,“孰”都處于選擇疑問句中。
句法功能上,《左傳》中“孰”在句中都用作主語,具體可分為三種情況:
一是用于表示最高級的比較句中,這樣的例句共有15例。例如:
戰(zhàn)克而王饗,吉孰大焉,且是卦也,天為澤以當(dāng)日,天子降心以逆公,不亦可乎?(僖公二十五年)
二是用于一般疑問句中,這樣的例句共有7例。例如:
莒子曰:“辟陋在夷,其孰以我為虞?”(成公八年)
于是羊舌職死矣,晉侯曰:“孰可以代之?”(襄公三年)
三是用于選擇疑問句中,共有4例。例如:
雍姬知之,謂其母曰:“父與夫孰親?”(桓公十五年)
幾
上古前期僅有“幾何”這一個數(shù)量疑問代詞,到了《左傳》時期,新的數(shù)量疑問代詞“幾”開始出現(xiàn),“幾”只能作數(shù)量疑問代詞。《左傳》中疑問代詞“幾”共出現(xiàn)了3次,在句中作賓語和定語:
對曰:“吾以靖國也。夫有大功而無貴仕,其人能靖者與有幾?”(僖公二十三年)
古人有言曰:‘畏首畏尾,身其余幾?!?文公十七年)
子蕩射子罕之門,曰:“幾日而不我從!”子罕善之如初。(襄公六年)
幾何
“幾何”早在《詩經(jīng)》時期就已出現(xiàn),只能作數(shù)量疑問代詞。疑問代詞“幾何”在《左傳》中共出現(xiàn)了7例,意謂“多少”,在句中均作謂語。例如:
孝伯曰:“人生幾何?誰能無偷?朝不及夕,將安用樹?”(襄公三十一年)
對曰:“其與幾何?無禮而好陵人,怙富而卑其上,弗能久矣。”(昭公元年)
盍
“盍”是這一時期新出現(xiàn)的疑問代詞,且只能作原因目的疑問代詞,但與別的原因目的疑問代詞不同的是,“盍”一般表“為什么不”,相當(dāng)于“何+不”?!蹲髠鳌分幸蓡柎~“盍”共出現(xiàn)了40次,在句中均作狀語。例如:
莫敖曰:“盍請濟師于王?”對曰:“師克在和,不在眾。商、周之不敵,君之所聞也。成軍以出,又何濟焉?”(桓公十一年)
子重復(fù)謂子反曰:“初隕師徒者,而亦聞之矣!盍圖之?”(成公十六年)
無極曰:“奢之子材,若在吳,必憂楚國,盍以免其父召之?彼仁,必來。不然,將為患。”(昭公二十年)
庸
“庸”是一個被學(xué)界忽視的疑問代詞,事實上,“庸”在上古時期也可用作疑問代詞。
《漢語大字典》提到了“庸”的代詞用法:“代詞。表示疑問,相當(dāng)于‘何’、‘哪’?!盵2]《漢字源流字典》也列出了“庸”作疑問代詞的義項:“借用作疑問代詞,表示‘哪’?!盵3]《漢語大詞典》列出了“庸可”的義項:“同‘庸何’?!蛾套哟呵锿馄隙罚骸允怯^之,茀又將出。天之變,彗星之出,庸可悲乎?’王念孫《讀書雜志·晏子春秋二》:‘可讀曰何。何、可古字通?!埂唷巍病!盵4]可是在對“庸”的義項設(shè)定時并沒有提到“庸”的代詞用法,且將“晉其庸可冀乎?”作為“庸”作副詞的例證,很顯然前后是矛盾的。我們認(rèn)為“庸可”中的“庸”也是疑問代詞。《左傳》中“庸”全部和“可”組合后出現(xiàn),且全部用于作方式情狀疑問代詞,這樣的例句共出現(xiàn)了4次,在句中都用作狀語:
是歲,晉又饑,秦伯又餼之粟,曰:“吾怨其君而矜其民。且吾聞唐叔之封也,箕子曰:‘其后必大。’晉其庸可冀乎!姑樹德焉以待能者?!?僖公十五年)
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庸可幾乎?”(宣公十二年)
季武子曰:“晉未可媮也。有趙孟以為大夫,有伯瑕以為佐,有史趙、師曠而咨度焉,有叔向、女齊以師保其君。其朝多君子,其庸可媮乎?勉事之而后可?!?襄公三十年)
牛雖瘠,僨于豚上,其畏不死?南蒯、子仲之憂,其庸可棄乎?(昭公十三年)
此外,“庸”還常與疑問代詞“何”連用。(3)王引之在《經(jīng)義述聞春秋左傳》中指出:“‘庸’亦何也?!睏畈ⅲ骸啊购巍?,同義詞連用?!笨梢?,這里“庸”和“何”的語義相同,屬于代詞的同義連用現(xiàn)象?!坝购巍痹凇蹲髠鳌分泄渤霈F(xiàn)了3次,語義相當(dāng)于“何”,其中有2例在句中用作定語:
職怒。曰:“人奪女妻而不怒,一抶女庸何傷!”(文公十八年)
阜曰:“數(shù)月于外,一旦于是,庸何傷?賈而欲贏,而惡囂乎?”(昭公元年)
還有1例用于動賓結(jié)構(gòu)中作賓語:
且人有君而弒之,吾焉得死之,而焉得亡之?將庸何歸?(襄公二十五年)
《左傳》中“何”系疑問代詞以外的其他類疑問代詞的句法功能統(tǒng)計情況見表7。
《左傳》中其他類疑問代詞的詢問功能統(tǒng)計情況見表8。
可見,在句法功能上,《左傳》的其他類疑問代詞中,“焉”“誰”的出現(xiàn)頻率最高?!把伞薄鞍病薄昂薄皭骸薄邦痢薄皫住薄坝埂钡纫蓡柎~絕大多數(shù)在句中作狀語,“奚”“幾”等多在句中作賓語,“誰”“孰”兩個疑問代詞絕大多數(shù)作主語,“幾何”則均在句中作謂語。在詢問功能上,“焉”“安”“庸”“惡”等疑問代詞主要作方式情狀疑問代詞,“胡”“盍”等疑問代詞主要作原因目的疑問代詞,“誰”“孰”等疑問代詞主要作人物疑問代詞,“幾”“幾何”主要作數(shù)量疑問代詞,《左傳》中僅有“曷”可以作時間疑問代詞。
表7 《左傳》中其他類疑問代詞的句法功能分布情況
表8 《左傳》中其他類疑問代詞的句法功能分布情況
《左傳》中的疑問代詞主要有“何”系疑問代詞及“焉”“安”“奚”“胡”“曷”“惡”“誰”“孰”“幾”“幾何”“盍”“庸”等。
這一時期疑問代詞“何”可以充當(dāng)事物、人物、方式情狀、原因目的、處所等疑問代詞。從上古前期發(fā)展到后期,“何”作人物疑問代詞的功能是新增加的,而“何”作時間疑問代詞的功能則趨于消失。就其句法功能而言,《左傳》中疑問代詞“何”在句中主要用作賓語,也常用作定語?!昂巍毕狄蓡柎~中,“何以”“何故”“何為”“若何”“何如”等較為常見。“何以”“何為”既可作方式情狀疑問代詞,又可作原因目的疑問代詞,除此之外,其他疑問代詞的語義屬性較為單一。“何所”是典型的處所疑問代詞,“何故”“何必”僅作原因目的疑問代詞,“若何”“可若何”“如何”“何如”“奈何”等僅作方式情狀疑問代詞。在句法功能上,“何故”“若之何”絕大多數(shù)在句中作謂語和狀語,“何以”“何所”“何必”等多在句中作狀語,“若何”“何為”“何如”等多在句中作謂語,“何為”大多數(shù)情況下在句中作補語。總體看來,“何”系疑問代詞多為謂詞性疑問代詞,謂詞性屬性比較明顯。
《左傳》的其他類疑問代詞中,“焉”“誰”的出現(xiàn)頻率最高。在詢問功能上,“焉”“安”“庸”“惡”等疑問代詞主要作方式情狀疑問代詞,“胡”“盍”等疑問代詞主要作原因目的疑問代詞,“誰”“孰”等疑問代詞主要作人物疑問代詞,“幾”“幾何”主要作數(shù)量疑問代詞,《左傳》中僅有“曷”可以作時間疑問代詞。在句法功能上,“焉”“安”“胡”“惡”“盍”“幾”“庸”等疑問代詞絕大多數(shù)在句中作狀語,“奚”“幾”等多在句中作賓語,“誰”“孰”兩個疑問代詞絕大多數(shù)作主語,“幾何”則均作謂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