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志勇
(臨夏回族自治州文聯(lián),甘肅臨夏731100)
“飛橋”是甘肅境內(nèi)在黃河上最早修建的橋梁,修建于十六國時期的西秦王朝,聞名遐邇,在甘肅橋梁史上具有重要的價值和意義,是絲綢之路和唐蕃古道上的重要橋梁,比著名的趙州橋早約200年。關于“飛橋”的記載,見諸于報端、書籍、雜志者,可謂不少。但是,介紹往往有誤,特別是建橋時間模糊、橋址記載不準確,有些資深學者和專家也照抄引用,甚至在一些辭書、史書中,也有諸如此類的錯誤,將“飛橋”與“天下第一橋”混為一談,造成了許多混亂。
本文以史料為據(jù),并結合實地調(diào)查所得,對“飛橋”的修建時間、構造、位置等問題進行考辨,以請方家指正。
據(jù)《水經(jīng)注》記載:“ 罕有河夾岸,岸闊四十丈,義熙中(405~418)乞佛(即乞伏)于此河上作飛橋,橋高五十丈,三年乃就。”因河岸高而窄狹,橋似從天而降,故名“飛橋”。所謂“飛橋”,即單孔跨黃河的木梁橋。
義熙是東晉安帝司馬德宗的年號,在405~418年之間,有13 年時間。在這13 年間究竟是哪三年修建的呢?據(jù)資料分析,乞伏熾磐是西秦第三位國主,也是最有作為的國主。前兩位國主,根基不穩(wěn),東征西殺,頻頻遷都。只有遷都 罕后,才稍有安定的局面。義熙八年(412),乞伏乾歸去世,乞伏熾磐繼位,改年號為永康。討伐掠奪,國力強盛。立志統(tǒng)一河湟,而盤據(jù)樂都的禿發(fā) 檀南涼政權就是最主要目標。義熙十年(414),史書記載:“有五色云在南山上升起?!逼蚍鼰肱驼J為這是自己的吉兆,非常高興,正好“飛橋”也修成了,對大臣們說:“今年應該能平定天下,大業(yè)就要告成了!”于是整修武器,訓練兵馬,以等待時機。他聽說禿發(fā) 檀也想征討乞佛,認為是時機來了,揮劍而起說:“可以行動了!”義熙十年(414),率2 萬步騎,大舉進攻禿發(fā) 檀南涼都城樂都,禿發(fā) 檀投降,南涼滅亡。依此,可以推斷,修橋時間在義熙八年至十年之間(412~414),“三年乃就”,也正是“義熙中”的時間。
“飛橋”又稱握橋或伸臂木梁橋。
河州是西秦的根據(jù)地之一,在十六國時期,西秦曾幾經(jīng)易都,在遷都河州之前,為了軍事掠奪、打通河湟要道,就策劃修建黃河橋梁。科學技術極其落后的條件下,建成黃河“飛橋”,絕非易事。遷都河州之后,社會也較為穩(wěn)定,同時也發(fā)現(xiàn)河州木材資源非常豐富,黃河毛籠峽河道非常窄,這是造橋最理想的條件,于是,有作為、有氣魄的乞伏熾磐當上國主,開始了今臨夏州境內(nèi)建橋的先河創(chuàng)舉,實現(xiàn)了西秦在戎馬倥傯中打造了黃河橋梁建設的文明史。
“飛橋”的建筑方法,用圓木和方木,縱橫相間壘起,層層向河心挑出,每層挑出數(shù)尺至丈余,每層縱木的前端均稍向上挑起,兩頭向河心靠攏到只留五六米空缺時,用木梁接搭成橋。
絲綢之路從西安、秦州、隴西到臨洮后,分為多條路,有一條路叫狄道—左南津道,是絲綢之路要道。具體走向就是自臨洮北循洮河右岸至巴下寺,西北經(jīng)紅濟橋過洮河,經(jīng)東鄉(xiāng)唐汪、董嶺、麻石灣溝至紅崖子,過黃河“飛橋”至左南津、白塔寺盆地,經(jīng)川口、古鄯至西平,再經(jīng)扁都口與河西走廊段絲綢之路匯合。此線上的紅崖子、左南津,今被劉家峽水庫淹沒。這條路的東鄉(xiāng)段有干溝山、紅崖子烽墩及不少堡子以保護絲路的暢通及信息的傳遞。這是一條安全而便捷的古道。
“飛橋”的位置在《水經(jīng)注·河水》篇記載十分明確:“大河又東經(jīng)赤岸北……即河夾岸也……乞佛(伏)于此河上作飛橋……河水又東,洮水注之?!边@里有一個關鍵詞是“赤岸北”?!俺喟侗薄本褪羌t崖子札木池地方。還有一個關鍵詞就是“河夾岸”。“河夾岸”就是兩條河夾在中間的河岸,這兩條河就是漓水(大夏河)與洮水(洮河),夾的河岸,就是赤岸,赤岸是指紅崖子。黃河北面是左南津,也叫左南城。唐代時,此橋還在,有侍御史呂溫的《題河州赤岸橋》詩為證:
題河州赤岸橋(唐)
呂 溫
左南橋上見河州,遺老相倚赤岸頭。
匝塞歌中受恩者,誰憐披發(fā)哭東流。
——《全唐詩》第十一冊·卷371·第4166 頁
呂溫(771~811),字和叔,又字化光,河中(今山西永澤縣)人。唐德宗貞元十四年(798)進士。以侍御史身份和副工部侍郎銜,出使吐蕃,升戶部員外郎。根據(jù)酈道元《水經(jīng)注·河水》和《秦州記》記載,左南在今永靖縣香爐臺附近,赤岸即今東鄉(xiāng)族自治縣河灘鎮(zhèn)紅崖子村,今被劉家峽水庫所淹沒。此處在十六國時,西秦建有“飛橋”,是通往青海、西藏、新疆等地的重要橋渡。詩意是:從左南橋上遙望河州,遺老們互相倚靠在赤岸橋頭。后兩句,意為朝廷達官貴人們,誰來憐憫被吐蕃 領而受苦受難的老百姓啊!
清末民初時,河州進士鄧隆曾考證:“此處無跡可尋,上距赤岸三十余里,為炳靈寺,河面極狹,濱臥巨石,鐫曰:‘天下第一橋”渡河入峽,鑿山為佛……橋下數(shù)里曰‘鳳林關’,舊為湟涼孔道……意者《秦州記》所云,即炳靈寺橋也?!睋?jù)文史大家張思溫考證:“‘河夾岸’在漓水(大夏河)入黃河之下,洮水(洮河)入黃河之上,而炳靈寺橋址遺跡確在漓水入黃河之上游約二十華里處。1963 年炳靈寺發(fā)現(xiàn)西秦乞伏熾盤建弘元年(420)墨寫題記,時在建橋后不久,應有密切聯(lián)系?!编?、張二位學者,對“飛橋”、對古河州遺跡的調(diào)查考證模糊了概念,都認為是炳靈寺橋,產(chǎn)生了誤導作用。
在1993 年編修的《臨夏回族自治州志·交通志》上更是記載錯誤:“飛橋位于小積石山姊妹峰河道上游約二華里處。南岸巨石鐫有‘天下第一橋’大字。這座橋是從內(nèi)地通往青海和河西走廊的要道。”
從此,關于“飛橋”橋址問題見諸報端、書籍、雜志者,錯誤屢屢可見。之后,有些資深學者和專家也照抄引用,甚至在一些辭書中,也有諸如此類的錯誤,將“飛橋”與“天下第一橋”混為一談,造成了許多混亂。
“天下第一橋”,是在東晉義熙元年(405),西秦乞伏熾盤令工匠,在炳靈寺水簾洞前河岸石壁上鑿繩眼10 余孔(1967 年劉家峽水庫蓄水前繩眼尚存),架設索橋。對岸“魯班灘”一巨石上,唐人鐫有1.5市尺見方的“天下第一橋”五個大字,1967 年劉家峽水庫蓄水時被淹沒。據(jù)《舊唐書》載,景龍四年(710),金城公主西嫁吐蕃時,渡此橋西行。明代詩人吳調(diào)元至炳靈目睹“天下第一橋”遺跡后,感慨地賦詩:“第一名橋留不住,古碑含恨臥蘆花?!?/p>
上世紀90 年代,筆者(時任臨夏州志辦副主任)和《永靖縣志》總編陳世文考察過“飛橋”遺址,雖然當時橋址已沒入劉家峽水庫,然走訪耆老得知:橋址在毛籠峽口,峽道很窄。兩側的橋基在巨大的天然巖石上。當年修建它時匠人們將長短木板分別放置在河的兩岸,先放最短的木板,然后壓上巖石加固,再放上較長的木板,并用巖石壓在上面加固,用這樣的方式層層加高橋的兩側,直到橋的兩側漸漸接近,等高。最后匠人們再用一塊長木板做橋面,并將其覆蓋在橋上,最后在兩側加巨石固定而成。這種橋非常堅固,而且還不阻礙河道的暢通。
考察情況記入《永靖縣志·交通》:“伸臂木梁飛橋,西秦時架伸臂木梁飛橋?!睋?jù)《水經(jīng)注》載,飛橋在漓水(大夏河)入河(黃河)之下游,洮河入河之上游……據(jù)考,大夏河以下,洮河之上,正是峴塬近處的毛龍峽口,水面很窄,是建橋的好地方。此處河心之中,有一座約4 市畝之廣的平頂石山,石山上有一巨石,露出河面數(shù)十丈高,遠遠望去,狀如鼎爐,故稱“香爐臺”。香爐臺巨石上,鑿有直徑尺余大的兩個石洞,用以栓麻繩固定橋面。河南岸曾建石溝觀,北岸建有棲云觀。共和國成立后,遺跡尚存。若遇寒冬冰封,附近村民常去放牧牛羊。1967 年劉家峽水庫蓄水時均被淹設?!帮w橋”現(xiàn)址大體方位在折達路張家塬隧道東北出口往下一點的地方。
綜上,“飛橋”與“天下第一橋”是兩座橋,分屬兩個地方,并非一座,《水經(jīng)注》記載十分清楚,不可混淆。
吐蕃政權到宋元豐時已經(jīng)衰落。宗哲宗元豐末,吐蕃首領董氈卒,阿里骨繼位。董氈舊臣認為阿里骨不是君王血統(tǒng),而且董氈的死不明不白,頗有微詞。但阿里骨上書于朝,宋庭承認阿里骨的王位。阿里骨要鞏固其既得的權力,除了要繼續(xù)處理好與宋、西夏這兩個大國的關系外,還要處理好與家族的矛盾。在這種形勢下,阿里骨改變了董氈“依宋抗夏自保”的政策,企圖利用夏國的力量擴大統(tǒng)治區(qū)域。同時,通過對外戰(zhàn)爭,把內(nèi)部的矛盾引向宋朝,用民族矛盾來緩和內(nèi)部的激烈斗爭,以達到樹立個人威信,牢固地控御各個地方吐蕃部落的目的。
元祐二年(1087),阿里骨和夏國相梁乙逋相約,派大將鬼章大肆進攻河州、洮州。宋朝面臨西夏、唃廝啰政權阿里骨的聯(lián)合攻擊,派奉議郎游師雄,出兵熙河,解洮州、河州之圍。當時的形勢是,夏人已聚兵天都山,前鋒屯通遠軍,鬼章圍河州,戰(zhàn)局十分危急。游師雄到熙州后,分兵兩路,向鬼章發(fā)起進攻。
游師雄遣姚兕到洮西,領武勝(臨洮)正兵合河州熟戶攻打講朱城,脅取六逋宗部族,遣人走間道焚飛橋以絕西援。命種誼布兵洮東,以岷州蕃將包順為前鋒,由哥龍谷會通遠寨蕃兵,約定八月十五日出兵。十六日,姚兕破六逋宗城,百里間焚,蕩無孑遺,斬首千余極。十七日,攻講朱城,殺傷相當慘烈。日晡,焚飛橋,阿里骨十萬大兵奄至,旌旗鎧仗亙數(shù)十里,至橋不得渡。種誼利用大霧掩護,占領了洮州城。鬼章由于后無援兵,夏人又失約,孤軍作戰(zhàn),身陷重圍,做了宋朝的階下囚。
從上資料:飛橋于宋元祐二年(1087)八月十七日晚。北宋將領游師雄,派部將姚兕“攻講朱城,黃河飛梁(飛橋),青唐十萬吐蕃兵不得度”。姚兕為了阻止吐蕃援軍,派軍士燒 了“飛橋”。一個著名的橋梁消失了,絲綢之路上的一個重要橋梁毀了。但是,交通并沒有終斷,之后左南津、扎木池渡口、水站興盛起來了?!帮w橋”自建成至消失,共存在了670 多年。
鑒于此,筆者有所感悟:古代文獻,要細細閱讀,認真領會,前后連貫,更不可斷章取義。同時在讀文獻的基礎上,還要進行實地考察。其實關于“飛橋”,《水經(jīng)注》《秦州記》記載很清楚,只是后人閱讀、理解錯誤,造成了謬誤,當引以為戒。
“飛橋”建成之后,圍繞“飛橋”,發(fā)生了一系列故事。如十六國時期,前涼、后趙、前秦展開了一系列激烈的爭奪戰(zhàn),主要戰(zhàn)場在今東鄉(xiāng)族自治縣赤岸(紅崖子、扎木池)、奴葵谷(奔馳溝)地方。西秦乞伏乾歸征討西羌彭利發(fā)、前涼麻秋攻取前秦李儼、張?zhí)戾a敗叛將李儼兵,隋唐時期金城校尉薛舉反隋的故事,也都將赤岸、葵谷(在州東北,亦曰奴葵谷)作為主要戰(zhàn)場。這里還發(fā)生過愚公“洞客”的故事、“黃河飛渡”的故事、“劉家峽水庫”的故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