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齊虎
(隴東學院文學院,甘肅 慶陽745000)
民間小戲,是中國鄉(xiāng)村社會最具代表性的娛樂活動之一。甘肅隴東地區(qū)的民間小戲種類較多,表演內容也非常豐富,當屬隴東人民娛樂的主要方式之一,更是鄉(xiāng)村文化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谷諔?zhàn)爭全面爆發(fā)后,為了進行革命宣傳,動員廣大民眾,隴東革命根據(jù)地政府不失時機地利用隴東民間小戲并加以改造,從而推動了邊區(qū)民主政治建設和文化建設的快速發(fā)展。隴東分區(qū)成立后,邊區(qū)政府從內容、形式上對根據(jù)地民間小戲進行了改造,使之打上了“革命性”烙印。皮影戲就是其改造的民間小戲之一。邊區(qū)政府對民間文學的改造,不僅促進了邊去廣大民眾的民族意識,也充分激發(fā)了邊區(qū)廣大民眾的生產積極性,為其他革命根據(jù)地文化建設起到了帶頭作用。
在隴東人民生活中,皮影戲是不可缺少的娛樂項目,早在漢代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至北宋時期,皮影戲開始興盛起來,并發(fā)展成為一種獨立的藝術形式。
隴東環(huán)縣道情皮影是中國皮影戲一個重要的分支,是借燈傳影、配聲以演故事的一種民間戲曲,故稱“燈影戲”或“影子戲”,又稱“老道情”。關于道情,有工具書中解釋道:道情源于唐代《承天》《九真》等道曲,取材于道教故事,主要進行出世思想宣揚,原為徒歌,至南宋始用漁鼓、簡板等樂器進行打擊伴奏。后隨著道教的日趨衰落,道教故事逐漸被民間故事、神話、傳奇以及小說所替代,道情題材大大拓展,并結合各地其他民間音樂,形成了同源異流的曲藝形式。①從明清到民國初期,環(huán)縣道情皮影走向成熟與興盛。值得一提的是,清末時期,環(huán)縣道情皮影大師解長春對道情皮影的改革是其標志性事件,解長春由此被視為環(huán)縣道情皮影的奠基人。
皮影戲作為隴東民眾日常娛樂項目之一,其產生有適宜的土壤。西北地區(qū)地理位置偏僻,人煙稀少,因而迷信色彩十分盛行;同時,在山區(qū),人們居住比較分散,而皮影戲正好與這種環(huán)境的戲劇藝術形式相適應。四五個人,肩挑幾只黑木頭箱,行走在坡塬上,幾十名村民聚集起來不用花多少錢,即可收獲一場熱鬧的演出。因此,一些民間藝術就是在這種氛圍中不斷成長起來的,像鄉(xiāng)村里的廟會大戲、春節(jié)舉辦的社火以及皮影戲等。隴東地區(qū)的皮影戲主要內容是當?shù)厝艘蚣漓牖蛘邞c祝而舉行的一種娛樂方式。特別是農閑時,夜幕降臨,窯洞里油燈閃爍,村民們聚在一起共享皮影戲帶來的精神大餐。
平日里,皮影戲班既要被請去參加祭祀儀式的演出,也要參加廟會演出活動。環(huán)縣有不少“老爺廟”,該廟有定期舉辦廟會的習俗。每年農歷三月初三,環(huán)縣興隆山廟會最為盛大。該廟始建于明初,之后數(shù)百年來,每年廟會即到,陜、甘、寧三省的群眾,特別是來往于長安至延安間的和尚、道士,往往絡繹不絕,前來聚會。
隴東道情皮影的影人一般稱為“神柱子”,就是“神”的化身,藝人們不但參與民間習俗活動,而且也傳承著民間藝術,民俗文化因為他們的傳承而豐富多彩。
抗日戰(zhàn)爭時期,邊區(qū)文藝工作者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隴東道情,對一些小節(jié)目進行改編,不僅對抗日進行宣傳鼓動,也大大豐富了部隊戰(zhàn)士的文化娛樂生活。雖然他們采用隴東道情的唱腔對部分文藝節(jié)目進行了編演,但對隴東道情全面系統(tǒng)進行整理和改造所做的工作是有限的,一直到解放后,有關文藝部門才徹底對隴東皮影道情進行了全面系統(tǒng)的改造,發(fā)展為一種新劇種——隴劇。
在解放前,環(huán)縣皮影道情戲班主要出自民間戲班,并不是職業(yè)戲班,從事戲班的藝人大多為世代在家務農的農民,只有在農閑或逢廟會時才演戲。同時,這些民間戲班往往以家族式和地域式為主進行組織,具有非常鮮明的鄉(xiāng)土特色。②
盡管對道情皮影戲進行全面改編有很大的阻力,但隴東分區(qū)在這方面還是做了很多工作。1944年3 月,隴東分區(qū)組建了文藝宣傳隊,即三八五旅文藝宣傳隊,該對由七個人組成,成員均來自于政治部宣傳科和宣傳隊,組長由田益榮同志擔任,宣傳隊以牛皮影子戲作為宣傳的主要方式。
在隴東,皮影戲比較流行,到處都可以看到,一些班子的表演技巧具有比較高的水準,所以三八五旅影戲團一方面學習他們的好技術,一面結合當時形勢積極主動地改進表演手法。
1.對人影的改造
以《抓壯丁》一劇為例,鑒于劇本沒有固定文本,所以雕刻出固定的人物形象就比較困難。為了解決雕刻人影這一技術,影戲團提前多雕刻了幾個頭影,通過轉換不同的頭影,以實現(xiàn)不同人物角色的轉換。在場面上,也區(qū)別于舊戲,帶有話劇成分,并以當?shù)胤窖赃M行對白、旁白,因而通俗易懂,觀眾很容易接受。又用布幕對時間、地點以及環(huán)境分別進行介紹,也摻雜了一定的布景進行烘托,這種現(xiàn)代話劇式皮影戲的表演方式是舊班子里沒有的。
2.對舞臺面的改造
舊班子里,經(jīng)常用白麻紙來做舞臺面(或稱為“亮子”),這種“亮子”在戰(zhàn)斗戲中容易破損。因此,劇團的藝人們逐漸用白布來替代麻紙。同時,也改進了舊式的影戲燈光。那種舊式的油碗燈有很多弊端,常常會釋放出大量煙霧,除了對演出環(huán)境造成污染外,也將演唱人員熏得頭暈眼花。對此,戲團也進行了改裝,換成茶壺型,一半是圓鼓型的,一半是平面的,在燈體上面設計了兩個出油洞,大大減少了煙霧給人們帶來的的影響。
3.對唱腔的改造
皮影戲的唱腔一般有秦腔、碗碗腔和道情三種形式。這些腔調,都很難做到將每句話很清楚地讓觀眾接收。于是,田益榮同志發(fā)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將陜西民間唱腔——“阿宮”加以改造,變成當?shù)匕傩杖菀捉邮艿某?。③因為“阿宮”與秦腔大不一樣,并不那樣粗狂,反而比較婉轉、柔和,當?shù)匕傩蘸苋菀茁牰K麄冞€在民間廣泛采風,收集了不同版本的民間調子和通俗的歌曲,作為將要演唱的儲備形式。
4.對劇本的改造
在劇本的選擇方面,他們對原有的劇本進行改編。一方面改編一些原有的歷史劇,另一方面也新編一些富有政治意義的歷史劇。諸如田益榮編寫的《文天祥》《蘇武》《屈原》等。他們還有大型的劇本創(chuàng)作,其內容是以反映部隊與群眾現(xiàn)實生活為主,如劇團成員在某年6 月下部隊演出,則預先對連上的模范同志、勞動英雄以及其他值得表揚的同志進行廣泛了解,然后寫成大鼓詞和歌曲,當晚就為連隊戰(zhàn)士們表演。此外,劇團成員還編寫怎樣講衛(wèi)生、如何防止疾病等對民眾現(xiàn)實生活有教育意義的戲文,且盡可能地反映具有新風貌的內容,很受群眾的歡迎。這樣一個簡單的劇團,僅僅七個人的小組,既分工又合作。在演出成本上,也比普通的劇團要節(jié)省許多,演出一個月以來,先后共演出26 場,收集歌曲、小調50 余支,涉及三宮三院72 調。還有其他小調,如阿宮、碗碗腔以及河南梆子,也在收集范圍之中。
[注 釋]
①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中國音樂詞典》,人民音樂出版社2003 年版,第256 頁。
②魏力群:《中國皮影藝術史》,文物出版社2007 年版,第38頁。
③黎靜:《三八五旅的“影戲團”》,《隴東老區(qū)的革命戲曲匯編》,甘肅省圖書館館藏,第227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