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華
近年來,校園欺凌在世界各地已經成為一個備受關注的熱點問題。作為學校,要進行學生欺凌與暴力的綜合治理,有效遏制此類事件的發(fā)生。
一、校園欺凌的成因分析
1.個人因素
研究者發(fā)現受欺凌者的性格具有一些共同的特點。他們一般內向、自卑,不合群,對別人的言行過分敏感,性格懦弱。這樣一些性格表現導致他們容易成為被欺凌的對象。
而有的學生自尊心極、嫉妒心和報復心理極強,對他人缺乏同理心,存在暴力解決問題的偏差認知,一旦遇到一點打擊和挫折就產生報復心理,并實施欺凌行為,以維護自身尊嚴、獲得群體認同和提高自己的地位。這些心理特點容易使這類學生成為校園欺凌的發(fā)動者。如欺凌行為得不到正確的處理和引導,長此以往,會導致欺凌現象惡性循環(huán)。
校園欺凌的高發(fā)期是學生進入青春期的這個階段,這是由于這個階段固有的發(fā)展特點決定的。青春期的孩子自我意識迅速增強,追求自我價值和自我認同,但是價值觀還未形成或穩(wěn)定,行為準則較模糊,大腦皮層的抑制機能還不足以控制行為的盲目性和沖動性。
2.家庭因素
家庭是一個人心理成長、性格形成、道德養(yǎng)成的重要場所。現代社會由于各種問題導致的留守兒童、流動兒童、單親家庭兒童、重組家庭兒童增多,家庭結構失能,父母失位,導致了這些家庭的兒童缺乏正常的親情溫暖,缺乏父母適當的言傳聲教,為校園欺凌埋下了心理、性格、道德的隱患。
家庭的教養(yǎng)方式和家庭環(huán)境對兒童的人格發(fā)展有重要的影響。民主的教養(yǎng)方式通常會培養(yǎng)出樂觀、自信有同情心的孩子。專制的教養(yǎng)方式培養(yǎng)出來的孩子可能具有兩個極端,或者懦弱、膽小、自卑,或是沖動、暴力、缺乏同情心。溺愛型的教育方式容易形成孩子自私、任性的性格。家庭情感氛圍也會影響孩子的成長。父母關系緊張、沖突不斷,缺乏關愛與呵護的家庭,孩子往往會表現出更多的情緒和行為問題。有性格缺陷的孩子或是家庭氛圍不好的孩子容易卷入校園欺凌事件。
3.學校因素
我國學校仍然存在重智育輕德育的現象。一方面,應試教育體系下,為了讓學生考出好成績,大部分學校將盡可能多的時間與精力分配給考試科目,缺乏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學生身心疲憊,產生厭學,自卑、壓抑等消極情緒,無適當宣泄途徑,容易產生心理問題,為校園欺凌埋下隱患。另一方面,一般學生間矛盾,除非上升到明顯影響正常的教學進度,否則,學校很少嚴肅關注。加上欺凌行為往往具有隱蔽性,學校老師和家長也難以察覺。即使發(fā)生了,學校往往從德育角度給于欺凌者批評教育和懲罰,未能正確引導,有時反而加劇欺凌者的報復心理。此外,學校的法制教育、學校準則和學校風氣,也不同程度地影響校園欺凌的普遍性。在欺凌發(fā)生后,教師對欺凌的態(tài)度與行為,也影響欺凌行為的產生。
4.社會因素
現代社會媒介帶來的負面信息如暴力、色情信息,社會的不良風氣,對價值觀還沒形成的孩子產生極大的影響,使他們產生信仰危機,形成偏差的認識,錯誤地將黑道人物視為英雄、將拉幫結派視為哥們義氣,不知不覺地模仿欺凌和暴力行為。校園周邊的不良環(huán)境也會誘發(fā)校園欺凌的發(fā)生。
二、現有介入干預模式和局限
校園欺凌現已成為社會和政府關注的熱點問題,它的危害之大,不僅關系學生的身心健康,還關系到校園環(huán)境的和諧與安全,處理不好還會關系到家庭、社會的穩(wěn)定,甚至影響下一代。近幾年對校園欺凌主題的研究,多集中在成因上和危害上,讓人們對校園欺凌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校園欺凌事件還是不斷被曝光出來,還需更加關注于防治校園欺凌的研究與實踐,以降低校園欺凌發(fā)生率。校園欺凌的成因是多元的,校園欺凌的防治,必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必須是個人、家庭、學校、社會共同參與,每一個因素都發(fā)揮作用,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校園欺凌發(fā)生的主要場所是學校,因此,學校必然成為校園欺凌防治的主陣地?,F今教育界,世界各地傾向采用“全??倓訂T”模式去防治校園欺凌,而且漸見成效。而我國香港地區(qū)已有學校采取此種模式,也初見成效。但大陸地區(qū)暫沒有此模式的探討。鑒于此,本人提出校園總動員的校園欺凌防治模式,以學校為主陣地,綜合個人、家庭、學校、社會因素的作用,探討系統的校園欺凌防治模式。
三、全??倓訂T模式的探討
1.制定和諧校園政策
校園欺凌的主要場所是學校,學校的作用尤為重要。很多老師在意識上對校園欺凌的認識不到位,認為校園欺凌只是一種偶然的偏差行為,也沒意識到它對學生危害有多大。在處理上,也只是一般的批評教育或懲罰,有時甚至讓欺凌者產生報復心理以使欺凌行為繼續(xù)及加重。因此,首先,在學校層面,應該訂立一套包括早期預防-及時發(fā)現-積極處理干預系統在內的校園和諧政策。 從意識層面重視,從制度層面保障。學校管理層具體的任務有:1.制定清晰及公開的和諧校園政策,且不只是校園欺凌干預機制。2.檢視現有的預防欺凌和應變措施。3.深入了解校內的欺凌情況及喚起全校關注。4.設立專門處理欺凌問題的小組及定期召開會議。5.設計需要記錄的資料表格。6.向全校詳細解釋和諧校園政策的內容。 7.落實推行政策,并協調推進情況。8.引入社區(qū)資源,為學生及其家庭建立社區(qū)安全網絡。
2.全員參與,分工合作
一般而言,有效的“全校總動員”模式是由學校管理層訂立一套和諧校園政策開始。著重學校管理層、老師、家長、社工及學生的合作,及早以正面的態(tài)度解決校園欺凌問題。學校層面的任務主要是制定和諧校園政策并落實推行。老師,無論是哪個崗位和科目,都必須經過培訓,有正面應對欺凌的態(tài)度,學習面對欺凌時的策略、即時處理方法及進行復合調解的技巧,采用非責罰的策略,切忌只運用懲罰來處理問題。日常多以身作則鼓勵和諧校園文化,多參與師生活動增進了解,經常留意學生的相處,盡早識別高危學生進行干預或轉介學校心理輔導人員或社區(qū)工作者,及時發(fā)現欺凌現象,妥善處理欺凌。學生應學習尊重他人,接納不同思想,性格及行為。積極參加學校的預防性課程,學習人際交往技巧及情緒調節(jié),學會自我保護,提高自信心,提高自身修養(yǎng)。并能樂于擔任校園“和諧大使”,學習朋輩調解,及時匯報欺凌事件。家長應積極參與學校舉辦的家長講座及活動,與學校保持良好的溝通,協商合作,保持一致性的應對策略。平日多留意孩子的行為表現其情緒波動,如果發(fā)現異常及時聯系校方及尋找專業(yè)人士的協助。
3.重點落實預防性課程
卷入校園欺凌的學生在性格上往往存在某些缺陷,心理方面存在一些問題,為減少校園欺凌的發(fā)生率,從根本上應該在平時落實預防性的課程,維護學生心理健康,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養(yǎng)成良好的人格品質,學會理智應對欺凌。預防性的課程總體可以分為兩類,一類以培養(yǎng)學生和諧共處、關愛別人的精神,培養(yǎng)學生成為“關愛天使”,發(fā)揮愛人如己、善待自己的精神,可以將此類課程概括為“關愛天使”課程。例如合作課程、同理心課程等。另一類以生命教育培養(yǎng)學生建立正確的價值觀,提升學生人際相處技巧為目標,可以把此類課程概括為“人際相處有妙法”課程。不同學??梢愿鶕W生的年齡特點及心理需要,自行調整教材。例如社交技巧訓練,解決問題能力訓練,沖突處理課程等。
4.舉辦全校性的和諧校園活動
通過日常的系列和諧校園活動,營造和諧的校園氛圍。具體做法如下:1.舉辦全校性的和諧校園活動及講座。2.舉辦和諧校園主題有關的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例如墻報設計比賽、話劇比賽、趣味運動會、標語創(chuàng)作比賽、禮貌周等,通過活動讓學生宣泄過多的精力及喚起學生對和諧相處的關注,增進同學情誼。3.定期舉行全體老師培訓,訓練所有職工對欺凌問題的意識,了解欺凌者的動機、應對欺凌的各種策略。4.建立家長學校,定期向家長開展講座,幫助家長樹立正確的育兒觀念和掌握恰當的育兒技巧,提高面對欺凌的意識,識別孩子的異常情緒和行為,保持與學校一致的應對欺凌的策略,將家長變成學校珍貴的資源。5.將和諧校園文化滲透入一切課堂中。老師樹立榜樣作用,與學生和諧相處,課堂上營造平等友好的教學氛圍。班會課、級會等,積極鼓吹校園和諧風氣。
5.引入社工,綜合治理欺凌
現在學校多數配備專職的心理老師,開設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團體心理輔導、個別輔導等,這對于提高學生心理健康水平,解決學生心理問題,預防嚴重心理失調和校園欺凌有重要作用。 但心理老師往往只是聚焦學生個體,一般是通過改善學生的認知來改善學生的情緒和行為,一般不會考慮政策的問題。社工是依托一個國家的社會福利制度存在的專業(yè)和職業(yè),主要為社會問題涉及的弱勢群體開展服務,聚焦的是人與社會關系的和諧。社工在面對學生的問題時,會采用社會生態(tài)系統視角,常規(guī)性地把學生當成一個獨立系統的同時,將其朋友圈、師生互動狀態(tài)和家庭親子關系等都納入問題分析和干預范圍,還會運用相關政策,整合各種資源來解決學生面臨的問題。校園欺凌問題,既涉及學生的認知,還涉及家庭教育和工作機制的建設,這是一個需要綜合治理的問題,社工更為合適。如果沒有專業(yè)社工,可以由心理老師接受社工培訓之后來做。因此,學校如果有條件,最好同時配備社工和心理老師,綜合治理欺凌。
責任編輯 龍建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