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敬一丹
上中學時,每天上學都會路過黑龍江省圖書館。
圖書館大門緊閉,像座空城。路過省圖書館時,我在猜想,里面是什么樣?有什么書?
大約在1972年初,一位同學悄悄招呼幾個女生,她的鄰居是省圖書館的工作人員,想找?guī)讉€學生到省圖書館義務(wù)勞動——整理圖書。
我們?nèi)チ?,彼此心照不宣??梢赃M圖書館啦!可以進書庫啦!也許還可以帶書回家呢!這是最吸引我們的。
我被安排到社科書庫。那是一個很大的地下書庫,書架頂天立地。書庫封閉很久了,散發(fā)著書和灰塵混在一起的味道。我們按照工作人員的指點,挪書、上架、擺書。
這個書庫有好多書,理論的、歷史的,我們都看不懂。還有幾排書架擺的是文學類圖書,這里是最吸引我們的。我第一次看到這么多書:《安娜·卡列尼娜》《戰(zhàn)爭與和平》《靜靜的頓河》《紅與黑》《簡·愛》……我們先是好奇,然后悄悄交換眼神:這些不都是“毒草”嗎?!
收工了,圖書館允許我們每人帶一兩本書回家,還囑咐:不要告訴別人。我們有點兒興奮,有點兒竊喜,這成了我們幾個同學間的秘密。
晚上,從書包里拿出這些禁書,好像打開了另一個世界。就這樣,我在那個非常的年代,以這樣的方式觸摸到了書海的邊緣。
1972年3月,爸爸給媽媽的信中寫道:“一丹還是每天去圖書館待半天。”
從這短短一句話可以看出,天天去圖書館,已經(jīng)是我那時的常態(tài)了。
在書庫一角,我發(fā)現(xiàn)一大堆書雜亂地堆放著。這些書的版本各式各樣,封面引人注目,仔細看,都是美術(shù)類的畫冊。翻開來,有油畫、素描、雕塑、教堂的穹頂畫,還有攝影作品。眼花繚亂中,我看到了大衛(wèi)、維納斯的雕塑,還看到了裸體的素描——裸體的!
我呆住了,眼睛看著畫面,心里卻在想:我能看嗎?該看嗎?這是不是犯罪?
我的心怦怦地跳著,看看周圍沒人,翻開兩本。隔天有機會,又去翻兩本。
我在文字說明里認識了藝術(shù)大家的名字,感受著世界名作的魅力。我情不自禁地被這些畫冊吸引,卻不敢和別人談起,說不清那畫冊里的作品到底具有怎樣的魔力,我偷偷摸摸地去看了一次又一次。
在那樣的日子里,我是帶著罪惡感去看這些美術(shù)作品的,因為據(jù)說它們是有毒的、有害的、丑陋的,看它們是被禁止的,看了它們,心理是不健康的、不干凈的、不應(yīng)當?shù)摹?/p>
后來,有同學悄悄問我:“看過那些畫嗎?”
“嗯,你呢?”
彼此一問,原來,女生們都悄悄地去看過了。
很多年以后,我已經(jīng)步入中年,在意大利、在希臘,我看到了那些繪畫作品的原件。站在那些作品前,我熱淚盈眶。多年前的情景回到眼前,重新喚起的不僅是視覺的記憶,還有嗅覺記憶。
我好像又聞到了黑龍江省圖書館書庫里書和灰塵混在一起的味道,我仿佛看到了一個女生怯生生地走近那些作品的樣子,我看到了曾經(jīng)的年代、曾經(jīng)的自己。
60歲的時候,我見到了黑龍江省圖書館的館長,講起了這段往事。不知他是第幾任館長了,他說:“現(xiàn)在,新圖書館更大、更現(xiàn)代,去看看吧!”我卻還是更愛那老圖書館,盡管它已經(jīng)被改作檔案館了。
那天,我又一次走近老圖書館,它在文昌街新建起的樓群里,已經(jīng)不顯得那么高大了,但這座俄式風格的建筑依然高貴。它那淺灰的墻,它那典雅的鐘樓,它那寬大的門窗,都在。那地下的社科書庫呢?
門衛(wèi)見我徘徊,問:“找誰?”
我心里說:找一段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