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澤海
[摘要] 目的 探討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預防措施及控制干預效果。方法 以沾化區(qū)2017—2018年體檢的500名健康居民為研究對象,以雙盲法為原則將所有健康居民隨機分為對照組與實驗組,每組健康居民250名,對照組健康居民予以慢性傳染性疾病預防與控制措施,實驗組健康居民予以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預防控制措施,對比兩組居民實施不同方式后的各項指標。結果 實驗組居民不良生活習慣發(fā)生率及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發(fā)病率均低于對照組,兩者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對健康居民實施慢性非傳染性疾病預防控制措施,可以幫助患者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行為習慣,提高患者身體質量,降低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發(fā)病率,具有極高的應用價值。
[關鍵詞] 慢性非傳染性疾病;預防措施;控制干預;效果
[中圖分類號] R18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5654(2019)08(b)-0149-02
慢性非傳染性疾病具有隱秘性、長期性、多發(fā)性的多重特征,成為困擾當前居民的重要疾病。近年來,因受經濟、社會、家庭等多種因素的影響,慢性非傳染性疾病患者往往選擇居家康復的方式進行疾病治療[1]。現階段,我國人口老齡化問題日漸嚴峻,加之抽煙酗酒、飲食行為不健康等因素極易導致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發(fā)生。對此,該研究以2017—2018年體檢的500名健康居民為對象,對慢性非傳染性疾病實施預防干預措施,取得良好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以該社區(qū)體檢的500名健康居民為研究對象,以雙盲法為原則將所有健康居民隨機分為對照組與實驗組,每組健康居民250名,所有健康居民均于干預控制前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精神障礙患者。男性健康居民286名,女性健康居民214名,年齡在23~70歲之間,平均年齡(42.07±4.51)歲。兩組健康居民在年齡、性別等一般資料方面,差異無有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對照組健康居民予以慢性傳染性疾病預防與控制措施,實驗組健康居民予以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預防控制措施,對比兩組居民實施不同方式后的各項指標。相關人員在搜集資料、參考理論書籍的基礎上,結合專業(yè)意見設計調查問卷,通過上門走訪的形式發(fā)放調查問卷,具體內容包括被調查者一般資料及對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認知、掌握情況,根據實驗組居民的實際情況開展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健康教育培訓活動,具體內容如下。
1.2.1 健康教育 ?醫(yī)護人員要與居民建立民主和諧的溝通關系,根據忠者的實際情況進行健康教育,圍繞慢性非傳染性疾病做好衛(wèi)生服務工作,幫助居民了解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相關內容,包括疾病類型、相關因素、危害等,引導居民的思想認知發(fā)生轉變,進一步將其落實到實際的生活行為習慣之中,努力改掉抽煙、酗酒等不良行為習慣,增強居民的自身免疫力及疾病抵抗能力,指導患者多食用新鮮的瓜果蔬菜和富含蛋白質、維生素的食物,保持體內營養(yǎng)物質處于均衡狀態(tài),制定科學合理的飲食計劃,適當地進行體育鍛煉活動,做到禁煙禁酒。此外,對于存在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居民來說,醫(yī)護人員要建議其及時到醫(yī)院就診治療,提高居民身體質量。
1.2.2 心理教育 ?醫(yī)護人員要加強對社區(qū)居民的心理健康教育,開展心理疾病知識講座活動,引導居民認識到抑郁、暴躁等負面情緒的特點,了解消極心理情緒對自身身體產生的不利影響,深化居民思想認知,提升居民自我認識能力。同時,為居民講解心理情緒疏導的正確方法,鼓勵居民走出家庭多多參與社會群體活動,保持積極健康、正面樂觀的心態(tài),增強面對生活的自信心[2]。如果存在心理問題則需要及時就醫(yī)或者與家人進行溝通交流,達到消除負面情緒的效果。
1.2.3 健康資料管理 ?根據居民的實際情況為其建立相應的健康資料檔案,在記錄居民性別、性別、年齡、學歷、身高、職業(yè)、體重等基本資料的同時,還需要建立居民個人就診檔案,包括既往病史、家族遺傳史、過敏藥物史,并且及時詢問居民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有抽煙酗酒的不良習慣、飲食運動是否規(guī)律等,并將此看作是居民個人慢性非傳染性疾病預防控制方案生成的依據。
1.2.4 疾病預防控制 ?加強對社區(qū)居民關于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健康教育,在預防干預的基礎上鼓勵居民廣泛參與其中。一方面,政府要充分發(fā)揮自身的宏觀調控作用,重視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預防與控制,出臺關于環(huán)境保護、大氣污染、減少水污染等方面的政策法規(guī)[3]。另一方面,衛(wèi)生監(jiān)督所、社區(qū)服務站等衛(wèi)生機構要開展知識講座、疾病預防宣傳會議等,在社區(qū)公告欄內建立專門的慢性非傳染性疾病預防控制板塊。在每月中設定一天為健康教育宣傳日,改善社區(qū)居民的飲食結構,以低鹽低脂低糖食物為主,規(guī)范社區(qū)居民日常生活行為,積極開展體育鍛煉活動,增強居民身體健康質量,進一步提高居民機體免疫力。
1.2.5 疾病三級預防 ?①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第級預防:加強對社區(qū)居民健康教育,指導社區(qū)居民掌握自我保健知識,以教育引導的方式促使居民開展有利于自身身體質量提升的行為活動,減少危險因素的出現,從根本上杜絕疾病的形成;②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第二級預防:通過普通檢查、疾病篩查、體檢等方式評估居民的身體健康狀態(tài),做到“早發(fā)現,早診斷,早治療”,確保居民早日康復,減少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③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第三級預防:持續(xù)監(jiān)控居民的疾病進展,如果患者出現殘疾或者缺乏自理能力等情況,則需要盡早進行康復治療,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社會適應能力[4]。
1.3 ?效果判定指標
該次研究以吸煙發(fā)生率、飲酒過量發(fā)生率、非健康飲食習慣發(fā)生率、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發(fā)病率為效果判定指標。
1.4 ?統計方法
該次研究中,以SPSS 19.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數資料以[n(%)]表示,進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實驗組和對照組居民不良生活習慣發(fā)生率及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發(fā)病率見表1,實驗組250名居民中,吸煙31名(12.40%),飲酒過量42名(16.80%),非健康飲食習慣29名(11.60%),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發(fā)病率47名(18.80%):對照組250名居民中,吸煙59名(23.60%),飲酒過量63名(25.20%),非健康飲食習慣82名(32.80%),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發(fā)病率91名(36.40%)。實驗組居民不良生活習慣發(fā)生率及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發(fā)病率均低于對照組,兩者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近年來,受人口老齡、城市化程度加快、生活方式不合理等因素的影響,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患者呈現年齡上升趨勢,如糖尿病、高血壓、冠心病等,對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造成嚴重威脅,探究其中的主要因素則是生活習慣不規(guī)律、飲食結構不合理,缺乏運動鍛煉等。因此,在日常生活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行為習慣,控制酒精、煙草的攝入量,適當性地參與體育運動鍛練,及時測量自身的血壓、血脂等各項指標。
①健康教育:圍繞慢性非傳染性疾病做好衛(wèi)生服務工作,幫助居民了解慢性傳染性疾病的相關內容,建議患者及時到醫(yī)院門診治療,提高居民身體質量;②心理教育:加強對社區(qū)居民的心理健康教育、開展心理疾病知識講座活動、講解心理情緒疏導的正確方法;③健康資料管理:根據居民的實際情況為其建相應的健康資料檔案,將此看作是居民個人慢性非傳染性疾病預防控制方案生成的依據[5];④疾病預防控制:加強對社區(qū)居民關于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健康教育,在預防干預的基礎上鼓勵居民廣泛參與其中;⑤疾病三級預防:加強對社區(qū)居民健康教育,通過普通檢查、疾病篩查、體檢等方式評估居民的身體健康狀態(tài),持續(xù)監(jiān)控居民的疾病進展。在該次研究中,實驗組居民不良生活習慣發(fā)生率及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發(fā)病率均低于對照組,兩者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對健康居民實施慢性非傳染性疾病預防控制措施,可以幫防患者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行為習慣,提高患者身體質量,降低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發(fā)病率,具有極高的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1] ?韋光武,包麗娟.我國慢性非傳染性疾病流行與防控策略研究進展[J].應用預防醫(yī)學,2018,24(5):412-414.
[2] ?饒小胖,石秀娟,徐美華,等.青島市城陽區(qū)老年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流行病學調[J].中國臨床新醫(yī)學,2018(8):784-789.
[3] ?吳瑋,王天寶.綜合防治模式在慢性非傳染性疾病患者的防治康復效果[J].首都食品與醫(yī)藥,2018,25(11):104.
[4] ?張梅,王麗敏.我國慢性非傳染性疾病流行狀況及防控策略[J].中國醫(yī)學前沿雜志:電子版,2016,8(12):1-6.
[5] ?李玉保,李麗清,杜褔貽,等.慢性非傳染性疾病對衛(wèi)生費用的影響及作用機制分析[J].中國社會醫(yī)學雜志,2018,35(1):79-82.
(收稿日期:2019-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