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連鳳
一碗小米,一雙布鞋,一個裝著小魚和水的碗,在抗日戰(zhàn)爭時期,時任晉綏軍區(qū)司令員賀龍,就是用這三樣再普通不過的東西為廣大黨員上了一堂生動活潑的黨課,使大家受到了一次黨的群眾路線的深刻教育。
但是現(xiàn)在,一提起黨課,很多人的第一反應就是嚴肅刻板。充滿“夫子氣”的授課老師,用內容枯燥、毫無新意的課件,板起面孔或者是面無表情地對著一些心不在焉、昏昏欲睡的聽課黨員說教,這似乎也成了一些黨課的“標配”。
那么,如何才能上好黨課呢?從賀龍上黨課的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出,一堂好的黨課必須滿足兩個條件:一是黨員愛聽;二是聽了之后對其有所觸動。黨員愛聽,從而做到思想上有碰撞。然而,這看似普通的一句話,要做到卻絕非易事,值得我們每一個基層黨務工作者去思考和探索。
在上黨課之前,要做足“前戲”。通過調研走訪,向基層問需、向百姓問計,了解基層黨員群眾的所思所盼,方能求得符合黨員群眾胃口的選題。一旦確立了選題,還要在內容的選擇上下功夫,不僅要圍繞黨的中心工作,緊跟時代的步伐,還要從黨員思想實際出發(fā),從黨員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出發(fā)。切忌假大空,切入點宜小不宜大,貼近生活實際,把黨的理論巧妙地與發(fā)生在黨員群眾身邊的事例、案例結合起來,避免“臺上講得口干舌燥,臺下聽得乏味枯燥”。同時,在標題上,除了要能準確概括黨課的內容,還要反映出授課者對問題的獨到見解。只有做到黨員想聽、要聽,心靈上才會有碰撞,才能在學習對照過程中查擺問題,去濁揚清,達到凈化思想的目的。
黨課需要嚴肅的環(huán)境和氣氛,這固然沒錯,但是在具體的講授中,也不能過于刻板。否則,黨課的作用會大打折扣,收不到好的成效。所以,黨課形式的創(chuàng)新顯得尤為重要。在講授黨課的過程中,可以運用多媒體把黨的路線、方針、政策與案例、資料、圖表等形式結合起來,使抽象理論具體化,寓情寓理于黨課中,增強黨課的貼近性。同時,還可以運用互動式、研討式教學,組織黨員圍繞主題進行分組討論,或采用問答、辯論、情景黨課等多種形式進行教學,用“浸潤式”替代“填鴨式”教學,為課堂增添氣氛,增加“趣味”性,激發(fā)黨員學習的樂趣。
要想做好前面提到的兩點,授課者一定要注重相關知識和經驗的積累。如果沒有足夠的理論知識涵養(yǎng)和實踐支撐,是無法上好一堂黨課的。
俗話說得好:“要想給人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要想給聽眾一碗水,授課者自己必須要有一桶水。新時期的黨務工作者,要以上黨課為契機,不斷加強理論學習,尤其是對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各個時期工作重點的學習領會,吃透上級文件,領會其精神,悟出其原理,打好基本功。平時還要多讀書看報,關心國內外大事、及時了解時政動態(tài),增強理論學習的自覺性。尤其在知識更新迅速的今天,更要不斷更新擴充自己的知識庫,隨時“添水”“換水”,讓自己“桶里”裝的始終是更有營養(yǎng)價值的“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