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足不一定是幸福生活,但貧窮一定不是幸福生活!
在世間一切事物中,幸福應(yīng)該是每一個人都想要的東西。人人向往幸福,但幸福最難定義。一般來說,人們把得到自己最想要的東西,或?qū)崿F(xiàn)自己最衷心的愿望稱作幸福。但是,人們對愿望、欲望、快樂、美好等等的界定卻千奇百怪,莫衷一是。
古希臘哲學(xué)家伊壁鳩魯曾給幸??鞓废逻^一個定義:“身體的無痛苦和靈魂的無紛擾?!眱汕Ф嗄陙?,不管人們怎么討論,伊壁鳩魯這個經(jīng)典定義是沒有人能推翻的,它刻畫了這樣一個境界:人的幸福,是由外在的、物質(zhì)方面的充裕、富足與內(nèi)在的、精神方面的享受、充實一道構(gòu)成的,兩者缺一不可。
千百年來,不管東方文化還是西方文化,都著眼于幸福生活的精神本質(zhì),即靈魂的純潔、道德的完美、趣味的高尚,是最高的善。從生命、生活的立足點和歸宿點來說,這種定義當然是正確的、無懈可擊,因為人高于一般動物的特點就是人的精神性、道義性和審美性。但我們不要忘了,人首先是一種物質(zhì)的、肉體的、感性的存在,因此人首先必須活得體面、活得衣食無憂、活得經(jīng)濟豐盈;以往的倫理學(xué)(包括宗教)常常將外在的幸福、滿足跟內(nèi)在的愉悅、高尚對立起來,這是不妥的。
中西歷史上大多數(shù)哲學(xué)家都認為靈魂與肉體、道德與幸福是相互對立、彼此排斥的??鬃釉唬骸安涣x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孟子講,“富貴不能淫”是大丈夫的必備品質(zhì)。正面地看,這些語錄都非常精辟、正確。但是孔夫子沒有講,一個仁義之人,他究竟該不該“富且貴”呢?好像不應(yīng)該啊!按照孟子的意思,“富貴”似乎是導(dǎo)致人道德低下的原因,所以只有真丈夫才能夠做到(或應(yīng)該做到)“不能淫”。以現(xiàn)代人的視角看來,這當然是說不過去的,尤其在我們實施改革開放、中國人民總體上都富足起來的條件下。
德國哲學(xué)家康德曾經(jīng)探討過有德之人是否“配享幸?!钡膯栴}。在這件事上,康德老先生前后是有矛盾的,形成了他著名的道德與幸福的“二律背反”??档略戎鲝埖赖?、義務(wù)、良知、善心等等,與幸福(指物質(zhì)功利的實現(xiàn)、生活目標的達致,甚至心理方面的滿足)是不相干的;凡以幸福美好生活為訴求的行為都是不道德的或道德低下的;一個人做了好事,完全是純粹的“義務(wù)心”使然,沒有絲毫的功利目的。在康德看來,這才是真正的有德之人。相反,一個人做了好事是“為了”什么,包括幸??鞓?、物質(zhì)補償、社會好評、精神愉悅等等,一旦心里有所圖、有所愿,這件“好事”就立馬與道德、善良無關(guān)了。后來康德注意到,在現(xiàn)實生活中,許許多多有道德的人往往活得又窮、又苦、又累、又窘,而那些無德的惡人、壞人、小人卻一個個過得快樂、開心、滿意。于是他修正了自己的觀點:雖然有道德的人不能以追求幸??鞓窞槟康?,但有道德的人不能總是吃苦受累,他們是“配享幸?!钡摹?/p>
我認為,擁有財富、權(quán)力、地位的人未必比不擁有這些東西的人更幸福,就是說,有錢有勢的人不一定比普通老百姓過得更舒服,但是真正的好日子必須以富足(至少是不短缺、不貧窮)為基礎(chǔ)。一言以蔽之:富足不一定是幸福生活,但貧窮一定不是幸福生活!一個困在沙漠里的人得到了一杯水,快樂不快樂?當然快樂,簡直快樂得要發(fā)瘋!一個餓了好幾天的乞丐得到了一頓午餐,幸福不幸福?當然幸福,簡直幸福得無以復(fù)加!就瞬間的愉悅和滿足來說,這個沙漠客、這個乞丐比一個政治家完成了一項偉業(yè)、比一個科學(xué)家發(fā)現(xiàn)了一條自然定律、比一個商人得到了一份訂單時幸福得多、快樂得多。但是,前者們的快樂與滿足是意外的、短暫的、不可持續(xù)的,而后者們的快樂與滿足卻是期待之中的、穩(wěn)定的、可以重復(f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