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貴州的歷史及文化和地理、氣候特征,探究黔菜根源,了解黔菜的前世今生,對于傳統(tǒng)文化的了解、傳承和弘揚,具有一定的意義。同時,隨著黔菜的發(fā)展壯大,對帶動地方經濟、催化產業(yè)發(fā)展也具有相應的作用。
民以食為天。飲食文化,當然也是文化,是“食而能化、化而能食”的“有容乃大”的文化;是人皆喜歡、老少咸宜的“味道無窮”的文化。
“舌尖上的中國”,因地理環(huán)境、氣候特點、歷史淵源的差別,不同地方、不同民族的人們各有所好、各有吃法、各有花樣特色。其中形成黔菜體系的“貴州味道”,也算獨具特色、其味無窮之一家。
最近貴州的同志送來一部關于地方菜的書稿《貴州味道》。不同以往所見的菜譜,這部書從文化入手,對貴州菜及貴州飲食文化——簡稱黔菜體系,做了系統(tǒng)的分析,圖文并茂、條理清楚、層次分明、文字精煉。對黔菜各菜系的產生、傳承均做了全面的說明,書中所載數百道菜每道菜均有產生的背景和故事,且各具個性、特色分明。
貴州地處西南腹地,地形、氣候及土壤呈現多樣化,是我國唯一一個沒有平原作支撐的省份,域內土壤包含了從酸性、弱酸、中性到弱堿、堿性土壤。氣候除條狀氣候帶外,更擁有眾多環(huán)狀氣候帶,涵蓋了從亞熱帶到寒帶的氣侯特征,且溫度適中降雨豐富,從而形成了貴州物產的豐富性,魚、禽、畜、稻特色多樣,蔬、果、瓜、豆異色紛呈,為黔菜的發(fā)展貯備了豐厚的物質基礎。
貴州飲食文化包含了以代鹽文化為特征的18 個世居民族近30 個民族菜系,明初為統(tǒng)一中國版圖而產生的、以富鹽為特征的3 大民俗菜系,近代產生的紅色菜系、生態(tài)養(yǎng)身菜系、陽明菜系、新黔菜菜系,以及反映了我國古代制度文化的30余個土司菜系。其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文化深厚。貴州豐富多彩的飲食文化,是我國稻作文化、旱地農耕文化、山地農耕文化、近水農耕文化,以及由游牧文化轉化而來的山地旱作農耕文化等,在飲食文化上的集中反映,是我國農耕文明的一個活態(tài)展示。
不同民族的文化包括飲食文化,是在保持其特色的同時又交流互鑒而發(fā)展和傳承的。貴州是我國的一個多民族地區(qū),有49 個民族在這里共同生衍。不同時期由我國不同地區(qū)遷徙進入貴州的人群,以及貴州大規(guī)模人群的集群遷徙史,沿續(xù)了數千年之久,由遠古直到近代。所以貴州是一個由遷徙人群組成的省份,貴州18 個世居民族的原生地,涵蓋了我國絕大部分的文化區(qū),他們把當時當地的文化,包括飲食文化帶入了貴州,使得貴州有了“文化千島”之稱,因此黔菜體系的“貴州味道”極為豐富多彩,是“舌尖上的中國”的縮影。而貴州地處云貴高原破碎區(qū),域內多高山深峽,地塊分割嚴重,歷史上交通極其不便,這就使得隨著遷徙進入貴州的不同地區(qū)傳統(tǒng)文化得以較為傳統(tǒng)、也較為完整地保存下來,黔菜體系的“貴州味道”又一直保留著、傳承著其固有特色。
基于貴州的歷史及文化和地理、氣候特征,探究黔菜根源,了解黔菜的前世今生,對于傳統(tǒng)文化的了解、傳承和弘揚,具有一定的意義。同時,隨著黔菜的發(fā)展壯大,對帶動地方經濟、催化產業(yè)發(fā)展也具有相應的作用。
今天,隨著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相信關心、歡迎、喜好《貴州味道》者會大有人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