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達則兼濟天下: 基于文學(xué)智能分析的精英人物心理研究

2019-11-15 10:20:17吳勝濤朱廷劭戴雨欣汪小芹
心理技術(shù)與應(yīng)用 2019年10期
關(guān)鍵詞:人物性格

吳勝濤 朱廷劭 戴雨欣 汪小芹

摘?要?本文基于文學(xué)智能分析模型,計算了金庸小說中108位人物的大五人格,并對精英人物、草根人物的人格進行比較。結(jié)果發(fā)現(xiàn):精英的宜人性較高,草根的情緒性較高;此外,男性精英的開放性高于草根,女性精英的開放性與草根相當。精英的高宜人性等特點,與社會倫理期望和以往研究結(jié)果一致,也反映了小說作為民意引導(dǎo)工具的文藝理想效應(yīng)。該研究為探討精英心理提供了新的思路,也是利用文學(xué)智能方法來分析小說人物性格的有益嘗試。

關(guān)鍵詞?文學(xué)智能分析;精英群體;大五人格;人物性格;金庸小說

分類號?TP391

DOI: 10.16842/j.cnki.issn2095-5588.2019.10.003

1?引言

階層性是社會性動物的核心特征之一,不同階層個體由于資源、權(quán)力的不平等而具有顯著的生理、心理差異,并表現(xiàn)出不同的人格特征(Sapolsky, 2005)。人的本質(zhì)在于它的社會性,不同階層的人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人格差異(Ranchor,Bourna, & Sanderman,1996; Roberton,1971);所不同的是,人類具有推理和想象的能力,因此會反思現(xiàn)實,并建構(gòu)理想的階層形象和社會秩序(Piff,Stancato,Cté,Mendoza-Dentona, & Keltnera, 2012)。小說是人類獨特的高級活動,它作為現(xiàn)實生活的影射和反思,亦將人物分為三六九等,其塑造的理想人物(精英形象)對社會有重要的影響(梁啟超,1997) 。因此,研究小說人物性格與階層的關(guān)系,尤其是對精英的人格特征進行客觀、有效的識別,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人的社會性和階層性。盡管傳統(tǒng)文藝學(xué)研究多以文學(xué)評論和主觀判定為主、缺乏量化分析和客觀標準,但是隨著文學(xué)智能分析技術(shù)的發(fā)展,對小說理想人物性格及其心理機制進行生態(tài)識別,并將理想或精英人物的心理特點現(xiàn)實化已成為可能(Liu,Wu,Jiao,Wu, & Zhu, 2019)。

1.1?精英群體的心理研究

關(guān)于精英群體或社會階層的科學(xué)研究由來已久,生物學(xué)家、社會學(xué)家和心理學(xué)家都從各種角度做了相關(guān)研究分析(Piff,Stancato,Cté,Mendoza-Dentona, & Keltnera, 2012; Ranchor,Bourna, & Sanderman,1996; Roberton,1971)。目前研究主要關(guān)注兩個問題:(1)精英階層是否具有更高的道德水平,例如,在共情、合作、信任、利他等維度上表現(xiàn)出不同于草根群體的特征;(2)精英群體是否具有更高的心理健康水平,例如,抑郁、焦慮癥狀較少 (Kraus,Piff,Mendozadenton,Rheinschmidt, & Keltner, 2012)。

首先,道德相關(guān)人格的階層差異自古就是備受關(guān)注的話題,經(jīng)典的倫理學(xué)常常假設(shè)貴族、精英等中上階層具有更高的美德,并將社會穩(wěn)定、繁榮的希望寄托在他們身上。例如,亞里士多德認為,尊貴的氏族在一邦內(nèi)總是比較受尊敬的,世澤之家的后裔常常見到有良好的品德 (亞里士多德,1999)。心理學(xué)研究亦表明,由于自尊心的激發(fā),高階層在公共關(guān)系中表現(xiàn)出更多的親社會性,與人交往更隨和,也更謙遜(Kraus & Callaghan, 2016) ;盡管相較于低階層,高階層會犧牲更多的收入(要面對更大的機會成本),但是他們也會參與更多的志愿活動(Trautmann,Kuilen, & Zeckhauser, 2013)。Trautmann等人(2013)也提到,高階層更讓人信賴。最近的一項階層心理研究表明,一個有能力的人往往表現(xiàn)出較高的宜人性,守信和合作的傾向也較高(Anand,Poggi,Kyklos, & Frey, 2018)。

盡管以美國華爾街精英為社會背景的研究發(fā)現(xiàn),高階層者往往會破壞規(guī)則、更有可能表現(xiàn)出貪婪或做出不道德行為,而低階層者則表現(xiàn)出更多善意、更樂于助人(Piff et al., 2012);Kraus等人(2011)的研究也發(fā)現(xiàn),低階層表現(xiàn)出更多的集體主義,更傾向于與人合作,即在這方面表現(xiàn)為更高的宜人性。然而,在中國文化背景下,深受傳統(tǒng)倫理教化的士大夫階層往往注重嚴格的道德修養(yǎng)。例如,儒家強調(diào)個人對社會應(yīng)負的責任,主張從道德修身的自我完善方面來保證“禮治”、實行“仁政”,以維持既定的社會秩序(嚴家炎,1998)。在現(xiàn)代社會,儒商作為懷抱儒家倫理關(guān)懷的商人,其人格兼具價值理性與工具理性,既清楚如何有效率地達致商業(yè)目標,也清楚當商業(yè)目標、社會目標、文化目標或其他目標之間發(fā)生沖突時,如何根據(jù)更高層次的超驗原則加以調(diào)解或取舍(甘會斌,單正齊, 2004)。

其次,從心理健康與情緒性的角度看,Ranchor等人(1996)發(fā)現(xiàn)以受教育水平作為階層變量時,低階層者情緒更不穩(wěn)定,攻擊性更高,自尊水平更低。還有研究發(fā)現(xiàn)中產(chǎn)階級和低級工薪階層男生相比,來自較低級工薪階層家庭的男性長子比他們的同齡人更焦慮和更內(nèi)向,而在中產(chǎn)階級男生中,這種模式則是相反的(Mcleod, 2006)。此外,研究者以父母階層、受教育水平、職業(yè)分類作為社會階層指標,結(jié)果發(fā)現(xiàn)低階層者的開放性更低(Furnham, & Cheng, 2015)。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基于真實被試的研究揭示了不同階層的人格差異,也為人們對不同階層的刻板印象提供了心理依據(jù),甚至成為社會學(xué)習的榜樣。高階層往往代表著精英群體,在一個理想的社會,精英們應(yīng)該富有同情心、具有利他精神,甚至胸懷社稷天下、敢于犧牲自我;而草根群眾不僅善良、平和,而且充滿智慧。那么,什么樣的階層人物形象才是理想的、并受到社會贊許的呢?小說為現(xiàn)實社會的反思和理想人物的塑造提供了價值和心理空間。

3?研究結(jié)果

如表1所示,精英群體的宜人性、盡責性、外向性和開放性都較草根群體要高,但是只有宜人性維度達到了顯著水平。此外,草根群體的情緒性要顯著高于精英群體的情緒性。上述結(jié)果表明,精英群體的顯著特點是高宜人性,而草根群體的顯著特點是高情緒性。

在控制了性別、小說年代、對話句數(shù)等混淆變量之后,我們對人格的階層效應(yīng)進行了多元方差分析。結(jié)果顯示,宜人性(F(1,102)=5.45,p <0.05,η2p=0.05)、情緒性(F(1,102)=5.09,p <0.05,η2p=0.05)的階層主效應(yīng)仍然顯著,而盡責性、外向性、開放性的階層主效應(yīng)仍不顯著(F(1,102)=0.16~1.88,p=0.17~0.69,η2p=0.00~0.02);開放性存在顯著的性別、階層交互效應(yīng)(F(1,102)=4.75,p <0.05,η2p=0.04),即上層男性的開放性要高于下層男性(p<0.05),而上層女性的開放性則與下層女性相當(p=0.36),詳見圖2。此外,情緒性存在顯著的性別差異(F(1,102)=9.10,p <0.01,η2p=0.08),即女性的情緒性顯著高于男性;而其他人格維度的性別差異不顯著(F(1,102)=0.23~1.58,p=0.21~0.63,η2p=0.00~0.02)。小說年代、對話句數(shù)的效應(yīng)均不顯著(均p>0.10)。

4?討論

本研究基于文學(xué)智能分析模型,對金庸小說中精英群體的人格特征進行了生態(tài)識別與分析,結(jié)果發(fā)現(xiàn):(1)小說中精英群體的性格表現(xiàn)為較高的宜人性,而草根群體則表現(xiàn)為較高的情緒性;(2)當將性別因素考慮進去時我們發(fā)現(xiàn),上層男性相較下層男性會更加開放,而上層女性的開放性與下層女性相當。

研究結(jié)果支持了我們的假設(shè)。其中,精英群體宜人性較高,與以往研究及倫理預(yù)期相一致(亞里士多德,1999; Anand et al., 2018; Kraus & Callaghan, 2016; Trautmann,Kuilen & Zeckhauser, 2013),但挑戰(zhàn)了美國文化背景下上層個人中心假說(Piff et al., 2012),這可能是因為在傳統(tǒng)倫理及中國文化背景下,精英階層的小說呈現(xiàn)被賦予了更理想的人格——這正是文學(xué)作為民意引導(dǎo)工具的社會理想效應(yīng)(甘會斌,單正齊, 2004; 梁啟超,1997;嚴家炎,1998)。同時,草根群體情緒性較高,與以往研究一致,也與閱讀時的直觀感受相一致(Roberton,1971; Sapolsky, 2005; Ranchor,Bourna, & Sanderman,1996)。此外,通過階層與性別的交互效應(yīng)分析,我們還發(fā)現(xiàn)了階層比較中的性別差異,這是以往基于單純的閱讀感受的文藝研究難以察覺的。因此,本研究表明,基于人工智能的人格預(yù)測模型不僅可以對歷史演義或武俠小說中的人格特征進行有效識別,理解階層與人格的關(guān)系,還可以發(fā)現(xiàn)被以往文藝研究所忽略的、隱含的社會心理現(xiàn)象。

本研究通過對人物對話的采集和分析,把生活在小說世界中的人物形象,放置在文學(xué)智能分析模型中,并通過小說中的社會百況,來把握人物的階層心理。金庸的小說將非現(xiàn)實的武俠題材和探索人性結(jié)合起來,“于無處可尋的江湖看出社會,于無處可見的英雄大俠讀出豐富無比的人性”(劉再復(fù),1998,p.24)。

所謂“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在古代社會的士人理想中,修身齊家之后,往往以治國平天下為最高目標——這就要求他們具備高尚的道德修養(yǎng)和遠大的社會理想,養(yǎng)成正直、善良、謙遜、利他等宜人性相關(guān)的品質(zhì)。精英群體較好的行為修養(yǎng)和較高的社會期待,讓他們性格隨和,樂于助人,在集體合作中能夠凝結(jié)住人心。例如在《神雕俠侶》中,郭靖舉辦英雄會,天下人無不樂得與郭大俠并肩作戰(zhàn),出一份力。這一守衛(wèi)襄陽的情節(jié)就表現(xiàn)了他作為士卿豪杰的宜人隨和的特質(zhì)。精英群體的宜人性特質(zhì),一方面是他們注重倫理修養(yǎng),重視社會聲譽,因而會表現(xiàn)出更多謙遜、樂于合作等親社會的行為;另一方面,也可能是小說人物理想化、藝術(shù)化的結(jié)果。

而草根群體卻往往缺乏安定友善的生活環(huán)境,甚至受盡世人的冷眼和侮辱,因而厭惡世俗的禮數(shù)和社會規(guī)范,表現(xiàn)出更多的快意恩仇和憎惡分明的江湖性情。金庸說過,楊過是深情狂放的,在愛情上視社會規(guī)范如無物(金庸, 2010),這正是高情緒性的典型表現(xiàn)。尤其是他對郭靖黃蓉夫婦的態(tài)度,在刺殺與救人中幾番反轉(zhuǎn),不僅處事偏激,在情感上更是喜怒無常(陳尚榮, 2006)。

從陳家洛、郭靖,到令狐沖、韋小寶,金庸小說的人格模式“俠氣漸消,邪氣漸漲”(陳墨,1998),這是因為隨著年齡漸長,金庸對人無完人的體會越來越深刻。筆下的形象雖然仍極盡藝術(shù)的想象,但也越來越凸顯真實鮮活的人性,反映現(xiàn)實的社會階層特征。小說的一半是理想,一半是現(xiàn)實,在理想中感受士卿豪杰與江湖性情,在現(xiàn)實中反思社會階層和人格的交互與塑造。

開放性描述一個人的認知風格。這個維度將那些好奇的、新穎的、非傳統(tǒng)的以及有創(chuàng)造性的個體與那些傳統(tǒng)的、無藝術(shù)興趣的、無分析能力的個體做比較(Mccrae & Costa, 2004)。上層精英男性或是出生世家,從小廣獵群書,不愁生計,更具冒險和創(chuàng)新精神;或是盛名江湖,多年閱歷頗豐,見多識廣,因而對新事物也更包容開放。例如,段譽是大理國王子,他自己對鐘靈說過:“爹爹請了一位老師教我念四書五經(jīng)、詩詞歌賦,請了一位高僧教我念佛經(jīng)” (嚴家炎,1998)。又如洪七公雖屬丐幫,但因武功和品格名譽天下而具有極大的社會影響力。無論是他在桃花島提親還是后來云游四海,都表現(xiàn)了他的尋新求異和對世俗的開放包容態(tài)度。相較之下,出生草根的郭靖更偏愛穩(wěn)定和熟悉的環(huán)境,除了面對黃蓉外,極少對世俗禮教懷疑或反抗。與此相反的是,上層精英的世家小姐與草根女性的開放性水平相當。例如,郭芙雖同樣任性潑辣,但她始終囿于自己家族的身份地位和根深蒂固的傳統(tǒng)觀念,和郭靖黃蓉夫婦一樣反對楊過和小龍女的“不倫之戀”;而陸無雙雖然幼年被擄,在李莫愁的壓迫下長大,但她不拘世俗,喜歡打破傳統(tǒng),乖張潑辣且憤世嫉俗(巨虹, 2011)。

“好男兒志在四方”,傳統(tǒng)社會對男性寄予的期望更多的是開創(chuàng)性的,是走出去闖蕩。而在當時,社會對女性的要求更多的是守德與守舊。正是這種社會期待值上的差異,使得上層精英男性身負眾望,勇于開創(chuàng)求新,而上層精英女性則深閉閨門,并沒有表現(xiàn)出更高的開放性。男女開放性之間顯著的差異,正反映了古代社會對男子與女子的不同社會要求。

中國的文人歷來有通過作品來反思現(xiàn)實、寄托理想的傳統(tǒng),小說作為一種對社會具有重要影響力的文學(xué)體裁,更成為理想、價值的表達空間,但是以往研究由于方法的限制,缺乏量化的分析。金庸繼承了司馬遷、梁啟超以來仁義為先和道義重于生命的俠義傳統(tǒng),并構(gòu)架了一個世事紛繁復(fù)雜、人物豐富多彩的文學(xué)世界(陳墨,1998; 巨虹, 2011);我們通過文學(xué)智能分析對小說人物進行人格預(yù)測,有助于我們更加深入、客觀地理解文學(xué)作品背后的人文精神或社會理想,是對傳統(tǒng)文藝學(xué)研究的有益補充。而通過小說這面反映現(xiàn)實的鏡子(王德威, 2005),我們繼而捕捉到了其文藝價值背后的階層心理與社會理想。所以,通過小說文本研究不同群體的人格,在人文價值和技術(shù)方法上都具有重要意義。

5?結(jié)論

綜上所述,本研究對精英和草根小說人物的人格進行了智能識別和分析比較,為理想精英人物的心理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也是利用人工智能的方法來分析小說人物性格及其心理機制的有益嘗試。文學(xué)智能分析模型的客觀性和可重復(fù)性,以及其對大型文本的綜合、快速分析能力,使其在文學(xué)智能評價和社會心理學(xué)的大數(shù)據(jù)分析上具有巨大的潛能。

參考文獻

陳墨 (1998). 金庸小說與二十世紀中國文學(xué). 當代作家評論, (5), 32-40.

陳墨 (1999). 金庸小說人論. 南昌: 百花洲文藝出版社.

陳尚榮 (2006). “至真、至情、至性”——金庸小說《神雕俠侶》中楊過形象之分析. 南京理工大學(xué)學(xué)報(社會科學(xué)版), 19(2), 19-22.

甘會斌, 單正齊 (2004). 儒商人格與中國商人階層的社會地位. 重慶社會科學(xué), (2), 111-114.

黃伯榮, 廖序東 (1997). 現(xiàn)代漢語 (增訂二版) 下冊.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金庸 (2010). 倚天屠龍記后記. 武俠故事, (8), 150-155.

巨虹 (2011). 紅臉可知珠淚頻:《神雕俠侶》中的女性形象解讀. 蘭州教育學(xué)院學(xué)報, 27(2), 12-14.

梁啟超 (1997). 論小說與群治之關(guān)系. 見: 梁啟超文集. 北京:燕山出版社.

劉再復(fù) (1998). 金庸小說在二十世紀中國文學(xué)史上的地位. 當代作家評論, (5), 19-24.

亞里士多德 (1999). 亞里士多德選集(政治學(xué)卷).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xué)出版社.

嚴家炎 (1998). 金庸小說與傳統(tǒng)文化. 中國文化研究, (3), 67-74.

王德威 (2005). 重讀夏志清教授《中國現(xiàn)代小說史》. 當代作家評論, (4), 17-27.

吳育鋒, 吳勝濤, 朱廷劭, 劉洪飛, 焦冬冬 (2018). 小說人物性格的文學(xué)智能分析: 以《平凡的世界》為例. 中文信息學(xué)報, 32(7), 128-136.

Anand, P., Poggi, A., Kyklos, & Frey, R. L. (2018). Do social resources matter? Social capital, personality traits, and the ability to plan ahead. Kyklos, 71(3), 343-373.

Furnham, A., & Cheng, H. (2015). Associations between education, gender, social class personality traits, and religious faith and service attendance in a British cohort.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86, 63-66.

Goldberg, L. R. (1990). An alternative “description of personality”: The big-five factor structur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9(6), 1216-1229.

Kraus, M. W., & Callaghan, B. (2016). Social class and prosocial behavior: the moderating role of public versus private contexts. Social Psychological and Personality Science, 7(8), 769-777.

Kraus, M. W., Piff, P. K., Mendozadenton, R., Rheinschmidt, M. L., & Keltner, D. (2012). Social class, solipsism, and contextualism: How the rich are different from the poor. Psychological Review, 119(3), 546-572.

Kraus, M., Piff, P., & Keltner, D. (2011). Social class as culture: The convergence of resources and rank in the social realm. 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20(4), 246-250.

Li, L., Li, A., Hao, B., Guan, Z., & Zhu, T. (2014). Predicting active users personality based on micro-blogging behaviors. Plos One, 9(1), 1-11.

Liu, M., Wu, Y., Jiao, D., Wu, M. S., & Zhu, T. (2019). Literary intelligence analysis of novel protagonists personality traits and development. Digital Scholarship in the Humanities, 34(1), 221-229.

Mccrae, R. R., & Costa, P. T. (2004). A contemplated revision of the NEO Five-Factor Inventory. Personality & Individual Differences, 36(3), 587-596.

McLeod, J. D., & Lively, K. J. (2004). Social structure and personality. In J. D. Delamater (Ed.), Handbook of social psychology

(pp.77-102). New York: Kluwer/Plenum.

Piff, P. K., Stancato, D. M., Cté, Stéphane, Mendozadenton, R., & Keltner, D. (2012). Higher social class predicts increased unethical behavior.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109(11), 4086-4091.

Ranchor, A. V., Bouma, J., & Sanderman, R. (1996). Vulnerability and social class: Differential patterns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support over the social classes.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20(2), 229-237.

Robertson, A. (1971). Social class differences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irth order and personality development. Social Psychiatry, 6(4), 172-178.

Sapolsky, R. M. (2005). The influence of social hierarchy on primate health. Science, 308(5722), 648-652.

Souri, A., Hosseinpour, S., & Rahmani, A. M. (2018). Personality classification based on profiles of social networks users and the five-factor model of personality. Human-centric Computing and Information Sciences, 8(1), 24.

Trautmann, S. T., Kuilen, G. V. D., & Zeckhauser, R. J. (2013). Social class and (un)ethical behavior. Perspectives on Psychological Science, 8(5), 487-497.

Youyou, W., Kosinski, M., & Stillwell, D. (2015). Computer-based personality judgments are more accurate than those made by humans.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112(4), 1036-1040.

Zhao, N., Jiao, D., Bai, S., & Zhu, T. (2016). Evaluating the validity of simplified Chinese version of LIWC in detecting psychological expressions in short texts on social network services. Plos One, 11(6), 1-15.

猜你喜歡
人物性格
歌劇表演中的“移情”對人物性格的刻畫效果透視——兼談兩部作品中的女性角色表達
樂府新聲(2022年3期)2022-11-21 08:38:12
歌劇詠嘆調(diào)的藝術(shù)處理
東方教育(2016年20期)2017-01-17 19:56:46
淺析話劇表演中人物形象的塑造
淺析《呼嘯山莊》中環(huán)境對人物性格的影響
青春歲月(2016年22期)2016-12-23 15:29:39
《水滸傳》中的英雄與酒
試述《哈姆萊特》中哈姆萊特的人物性格
考試周刊(2016年72期)2016-09-20 13:40:09
基于人物圖像視覺特征的人物性格隱私分析
淺談《呼嘯山莊》中男女主人公的雙重性格
考試周刊(2016年31期)2016-05-30 14:32:50
阿喀琉斯形象分析
話語情態(tài)與人物性格塑造
上饶市| 石景山区| 谢通门县| 南部县| 青海省| 军事| 新竹市| 仁寿县| 嵊州市| 凤庆县| 兴隆县| 会同县| 金沙县| 龙井市| 日土县| 阿拉善盟| 青州市| 罗山县| 昭通市| 县级市| 金川县| 花垣县| 辰溪县| 彭泽县| 临漳县| 马公市| 文山县| 宜春市| 南平市| 凤山市| 武穴市| 通化市| 辛集市| 贵阳市| 肇源县| 曲靖市| 偏关县| 嘉鱼县| 封丘县| 延川县| 天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