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靜/徐州工程學(xué)院
20世紀60年代,和西方現(xiàn)代主義思潮的影響下,現(xiàn)代主義文學(xué)逐步壯大,成為了當時文壇的主流。在星輝燦爛的現(xiàn)代主義詩歌創(chuàng)作中,藍星詩社的余光中、創(chuàng)世紀詩社的洛夫以及現(xiàn)代派詩社的鄭愁予以極具張力的詩歌內(nèi)容給讀者帶來了藝術(shù)享受,也讓當時萎靡不振的詩壇重新煥發(fā)了生機。下文將以《民歌》、《石室之死亡》和《錯誤》為例,通過文本細讀的方式來具體分析三位詩人在各自的詩歌中所營造出的意境之美。
“意境”一詞,簡單來說,“是藝術(shù)作品通過形象描寫表現(xiàn)出來的境界和情調(diào),是抒情作品中呈現(xiàn)的情景交融、虛實相生的形象及其誘發(fā)和開拓的審美想象空間?!彼且环N可感而不可觸的審美空間,需要通過各種手法的運用來打通虛實之間的橋梁。要營造出沁人心脾、使人感覺身臨現(xiàn)場的獨特意境,意象的使用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古人早就意識到了這一點,所以有“書不盡意,言不盡意,立象以盡意”之說。童慶炳對意象的定義是,“以表達哲理觀念為目的、以象征性或荒誕性為基本特征以達到人類理想境界的表意之象,即為藝術(shù)典型”。由此定義可見,意象是真實可感、客觀存在的,相比于意境,它有更多的現(xiàn)實性因素。
在意象的使用上,三位詩人各有所愛。試看余光中的《民歌》:“傳說北方有一首民歌/只有黃河的肺活量能歌唱/從青海到黃海/風(fēng)/也聽見/沙/也聽見”在這短短的第一段中,出現(xiàn)了黃河、青海、黃海、風(fēng)、沙等意象,后面的三段分別又有冰河、長江、紅海、早潮、血等意象,正是這些零碎的小片段,構(gòu)筑起了一座宏偉的意境之樓。從這一首詩的意象選取中,可以看出作者對那些開闊、壯觀、流動性強的意象情有獨鐘,而且這些意象又具有極強的隱喻色彩。像黃河、青海、黃海、長江等意象,他們既是普通的指代性名詞,又暗喻著祖國的各大板塊,而江河的流動則象征著中華兒女血脈的流動,江河雖然走著不同的路徑,但總有相互融合的時候。這樣一來,一首小詩僅僅在地理上就貫通南北,而這些意象本身就具有極為壯闊、渺遠的特征,具有穿透時空的深邃美感,其營造出來的那種打通古今、浩渺博麗的意境也就更容易引起大江南北讀者的共鳴了。但是,要使意境真正深入人心,單有吸引人的意象還不夠,還要利用一些修辭手法來輔助。余光中的秘訣是使用重復(fù)和一詠三嘆的手法,從韻律的整齊劃一上來達到情與景的充分交融。如“從青海到黃海、從高原到平原、從早潮到晚潮”、“風(fēng)也聽見、沙也聽見、魚也聽見、龍也聽見”,上、下段的文字大多字數(shù)相同、格式相近、最后一個字往往還押韻,從而使詩歌讀起來朗朗上口、韻律和諧,頗有古典文學(xué)平仄相生的美感,這也是他追求格律詩所倡導(dǎo)的“三美”的具體表現(xiàn)。但是這種簡單、明了在減少讀者閱讀障礙的同時也引起了某些評論者的詬病,洛夫就說:“作者似乎對讀者以及自己缺乏信任,他顧慮太多,……唯恐讀者悟性不夠,乃敘述多余表現(xiàn),唯恐詩中缺少音響,乃恒做刻意之制造,……在表現(xiàn)上實無必要”。
洛夫在意象的選擇上,則表現(xiàn)出和余光中完全迥異的姿態(tài)。試看其《石室之死亡》,這是作者早期的一個代表作,第一段寫道:“只偶然昂首向鄰居的甬道/我便怔住/在清晨/那人以裸體去背叛死/任一條黑色支流咆哮橫過他的脈管/我便怔住/我以目光掃過那座石壁 /上面即鑿成兩座血槽”。在這首詩里,作者使用了甬道、我、裸體、死、黑色支流等特征鮮明的意象,從這些意象中我們首先可以感到的就是一股陰冷之風(fēng)。而且這些意象往往是在一句之中近距離地呈現(xiàn),帶給人非常強烈的視覺沖擊。洛夫在意象的選取上似乎更偏向于那些具有神秘色彩的不祥之物,“甬道”營造出了冗長、幽深之感,同時還夾雜者某種令人屏息的恐怖;“裸體、死、血槽”等詞語一步步加深了詩中的陰冷氛圍,讀者的心跳也隨著敘述的展開而加快;而“黑色支流、脈管、面容、眸子”則把敘述中心非常明確地轉(zhuǎn)到了清晰可見的“人”身上,誘導(dǎo)著讀者去展開更加費腦力的聯(lián)想……這些意象的使用和洛夫的深諳老莊之道有密不可分的關(guān)系,他很推崇老莊的生死哲學(xué),“生死搏斗、生死相依、正反有無的交錯、肯定否定的駁雜是典型洛夫作品世界里的現(xiàn)象”。所以,為了制造出這種生死交織的意境,那些有著鮮明喻意的詞匯就成了洛夫的首選。“清晨”是新的一天的開始,同時也隱喻著新生活、新生命的開端;“裸體”可以理解為新生命的誕生或消逝,也可以看做是主人公對某種勢力的反叛與控訴,這和耶穌裸體受難有異曲同工之妙;而“我、那人、黑色支流、眸子”這些運動的意象,又增強了全詩內(nèi)容的真實感,讓讀者仿佛身臨其境;而“石壁、石室”這些聽起來就冰涼的名詞,既帶給人觸覺上的刺激,又象征了某種無法解脫的困境。此類暗色系的意象都有令人訝然的效果,也構(gòu)成了全詩陰冷、孤絕、讓人心驚膽戰(zhàn)的緊張意境。生與死的相伏相生,鳳凰涅槃的悲壯之感,濃厚的虛無感和強烈的諷刺性,使其詩歌呈現(xiàn)出截然不同于其他的可讀性。在洛夫的詩中,仿佛有一個步履沉重的行者,雖傷痕累累、形容枯槁,但那雙誓死追求真理的眼睛卻依然明亮如初,暗夜中的路途雖舉步維艱,卻多了份求索的滿足。
鄭愁予詩歌所營造出來的意境又是另一片沁人心脾的天地。有人說,他是從海上走來的詩人,其詩中氤氳著拂不去的濃濃水氣。他的代表作《錯誤》就很能說明這一特征,詩中寫道“我打江南走過/那等在季節(jié)里的容顏如蓮花的開落/東風(fēng)不來/三月的春幃不揭/你底心是小小的寂寞的城”,全詩不足百字,但那種東風(fēng)瘦馬、思婦惆悵的古典氛圍已呼之欲出,江南小鎮(zhèn)那浸潤著哀怨的濕漉漉的意境躍然紙上,你甚至?xí)岩赡莻€在文字里蹙眉長嘆的“我”,會向你輕揮玉臂,邀你進入那個剪不斷、理還亂的神秘夢境。這種唯美意境的形成當然離不開意象的選擇,而且它們都有鮮明的古典特色。“江南、容顏、蓮花、東風(fēng)、馬蹄”這些名詞一串起來,就足以構(gòu)建出詩意十足的古典之美的大框架,而詩中抒情主人公“我”和被觀察者“你”的出現(xiàn),則給平凡的字句注入了豐厚的人文內(nèi)涵。在意象的選擇上,他鐘愛的是純潔、秀美、簡單的物象,如“蓮花”既指代女子嬌媚凈麗的容顏,又暗喻其堅貞不渝的品格;“東風(fēng)”在古代多指帶來福音的歡樂之風(fēng)。在選取這些意象后,詩人在形容詞、動詞的使用上又別具匠心,從而使本來靜止的意象有了靈動的色彩時時爆發(fā)出藝術(shù)的張力。如“等在季節(jié)里的容顏”、和“三月的春幃”,從側(cè)面凸顯了詩中女子惆悵百結(jié)的思人之心;“小小的、寂寞的城”,“小小的窗扉”,則不動聲色而又無比同情地表現(xiàn)出了女子孤獨地自困于思戀的小天地,不愿走向外面世界的孤絕心理。更為妙絕的是,詩人沖出了一般詞語排列的重圍,巧妙地將關(guān)鍵性的動詞放在了句子最后,從而營造出言有盡而意無窮的效果。如“開落”本來是很明快的動詞,但至于末尾,就在無形中減緩了蓮花衰老的進程,從而也突出了女子等待的時間之長;“不揭”、“緊掩”則很形象地傳遞出了女子的潔身自好和與外界的隔離,一個美麗的婦人閨中長嘆的生動圖景也近在眼前;而“達達的馬蹄”則在安靜、悠然的意境中增加了幾聲悅耳的音符,使畫面立即變得真實可感,也推動了全詩意境走向最動人之處?!懊利惖腻e誤”堪稱神來之筆,作者把兩個充滿矛盾的詞語放置在一起,之前的遺憾與嘆惋瞬間變的惹人懷戀,而雙方的失望情緒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撫慰。所以,經(jīng)過一系列的意象與詞匯的排列組合,一段因錯誤而展開的故事就躍然紙上,那種彌漫著淡淡憂傷、氤氳著濃濃水氣的水墨畫般的意境也緩緩向我們打開。這種意境有一種穿透人心靈的神秘力量,給人一種返璞歸真的恬靜享受。而這或許得益于他沒有絲毫的矯揉造作,把自己最真實的情感注入到了詩中,他試圖平凡的文字來架起一座通往人們心靈深處的溝通橋梁,試圖在個人的情感體驗中傳遞給讀者他懷抱著的人道關(guān)懷。
作為最受歡迎的三位詩人,他們通過各自對詩歌的不同理解構(gòu)建出了風(fēng)景各異的意境之花園,也指引著后來者的創(chuàng)作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