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弘
“法能刑人而不能使人廉,能殺人而不能使人仁……所貴良吏者,貴其絕惡于未萌,使之不為非,非貴其拘之囹圄而刑殺之也”?!ㄎ鳚h)桓寬《鹽鐵論·申韓》
【釋義】法律能處罰人但不能使人變得廉潔,能殺人但不能使人變得仁慈……好官吏之可貴,在于能把壞事消滅在沒有發(fā)生之前,使人不去為非作歹,而不在于把犯人監(jiān)禁起來,判刑或殺死。
【作者簡介】桓寬(生卒年不詳),字次公,漢汝南郡(今河南上蔡西南)人,治《公羊春秋》。漢宣帝時舉為郎,后官至廬江太守丞。其知識廣博,善為文。著有《鹽鐵論》六十篇。
【寫作背景】漢宣帝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帝國政府召開鹽鐵會議,對漢武帝時代社會經(jīng)濟政策之得失進行討論與總結(jié),學者桓寬根據(jù)會議討論的內(nèi)容撰寫《鹽鐵論》,相當于如今的會議紀要。
【現(xiàn)實意義】殷紂王濫用刑罰失掉江山,周文王引以為鑒,提出“明德慎罰”“敬德保民”?!氨C瘛笔恰暗隆钡暮诵膬?nèi)容,即反對濫施刑罰,主張應(yīng)當把犯罪者視為患者,幫助他們棄惡從善。春秋戰(zhàn)國時期,百家爭鳴。盡管各家在治國方略中有重德與重法的差別,但都強調(diào)要德法并舉。漢初的思想家賈誼說:“夫禮禁未然之前,法施已然之后。”刑與法只能制裁犯罪,而禮和德則可以預防犯罪。董仲舒認為,法“能刑人而不能使人廉”,與這些思想一脈相承。漢代官員桓寬認為,良吏可貴之處,在于能夠通過教化實現(xiàn)犯罪預防,這一思想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價值。
治理國家,以重刑懲治不法行為很容易做到,而使人守“廉”行“仁”卻是難之又難。刑人殺人僅一時就能實現(xiàn),而使人“廉”與“仁”,則不是一時之功。良吏之良,貴在惡善未發(fā)生或者剛露苗頭之時就能審惡排惡,而不是到了惡已發(fā)生才用重刑懲治。
德治與法治在國家治理中互相憑借,道德建設(shè)為法治提供輿論支持,引導人們自覺尊重和信守法律,防范違法行為的發(fā)生。對于腐敗問題的治理,既要加大對腐敗分子的懲處力度,不給貪污腐敗分子任何僥幸逃脫的機會,同時更要從源頭做起,健全反腐敗斗爭法律法規(guī),加大對官員的道德教育,完善預防腐敗的制度與教育體系,這更為根本。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強化不敢腐的震懾,扎牢不能腐的籠子,增強不想腐的自覺,通過不懈努力換來海晏河清、朗朗乾坤”。加大對腐敗分子的懲罰力度,“不敢腐”的震懾作用立竿見影,但相比較而言,如何建立健全防范制度讓官員“不能腐”、如何培育官員的品格讓其“不想腐”,更考驗治國的智慧,也更是應(yīng)當著力加以完善的長效機制。
作者單位:北京行政學院
責任編輯:朱 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