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芳
作為一名工作27年的教育工作者,本文作者經(jīng)過觀察發(fā)現(xiàn):熱愛學習的孩子是有共性的,他們愛閱讀、善表達、能創(chuàng)造。父母不妨從這幾個方面入手,激發(fā)孩子的學習熱情。
細細數(shù)來,自1992年工作至今,我已帶過23個不同的班級,零距離地觀察、了解了千余名學生及其家庭,真切地感受到每個兒童都是獨立存在的個體,蕓蕓眾“生”,有著不同的先天稟賦、生長環(huán)境、行為特征及表達方式。
作為一名教師,我是幸福的。因為不少學生在小學畢業(yè)后依然與我保持著頗為密切的聯(lián)系,最早是通過寫信、寄賀卡,如今是QQ、微信。通過和他們的持續(xù)聯(lián)系,我得以遠遠地欣賞著他們,為他們的成長而喜悅。
如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內驅力?如何使學生擁有主動學習的品質?如何讓學習保持它應有的模樣?在不同高校就讀、不同年齡階層的學生給了我相似的回答。
關于閱讀與學習力的關系,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jīng)進行過精準的研究:“如果一個學生廣泛地閱讀,那么在課堂上所講解的任何一個新概念、新現(xiàn)象,就會納入他從各種書籍里汲取到的知識的體系里去。在這種情況下,課堂上所講授的科學知識就具有特殊的吸引力?!蔽业挠^察亦如此。同一個班里的學生,愛閱讀與否,隔一天看,沒有任何區(qū)別;隔一個月看,差異甚微;但是隔五年十年看,就有了巨大的差別。
每種潛在能力都有各自的發(fā)達期,一旦錯過也許永遠都不能再發(fā)展了。3~8歲是兒童學習閱讀的關鍵期,家長要有意為之、引導有方,在孩子上初中之前,一定要陪伴、鼓勵孩子多讀書,把閱讀的基礎打得越厚實越好。當下的“厚積”是未來“薄發(fā)”的保障,一顆愛閱讀的種子,只有播進孩子的心田,它的果實才會成倍地膨脹、香甜,孩子良好的閱讀能力才能帶來強大而綿遠的精神力量。
今天的數(shù)學課,徐老師帶來了一道思考題:“盒子里裝有相同數(shù)量的紅球和白球,每次取出6個紅球和4個白球,取了若干次后,紅球正好取完,白球還有10個,一共取了幾次?盒子里原來有多少個紅球?”我想,如果把每次取6個紅球換成取4個紅球,那最后紅球、白球全部取完?,F(xiàn)在白球多10個,是因為每次白球比紅球少取2個,所以10÷2=5,一共取了5次,紅球有30個。金琦皓的想法和我不一樣,他用列方程來解答,算出來的答案跟我相同。最厲害的是陳喆,他居然把這道題轉換成了跑步題目,最后的答案也跟我們相同。徐老師激動地夸贊我們思路簡潔、表達清晰,教室里響起了熱烈的掌聲。
這是我的學生伊笑在五年級時寫的一篇數(shù)學日記,現(xiàn)在她已是一家外企人力資源部的高管了。通過這篇日記,我們可以看出她的表達非常清晰。
有人說,最高明的老師是能將艱澀難懂的道理說得簡單清晰。學習上也一樣,最強的學習力,是能將復雜的知識用淺顯的語言表達出來。我是一名數(shù)學老師,深知數(shù)學學習的最高層次是能“說數(shù)學”,即將內隱的數(shù)學思維用外顯的數(shù)學語言、符號清晰呈現(xiàn),使數(shù)學思維過程看得見。在學生“說”的過程中,我始終尊重他們的想法,哪怕想法有誤;我尊重他們的表達方式,哪怕表達幼稚;我尊重他們的經(jīng)驗,哪怕經(jīng)驗不足以支撐觀點。
事實上,知識本身不會使一個人具有創(chuàng)造力,創(chuàng)造力的真正關鍵在于如何活用知識。兒子四年級時,有一次和他爸爸討論“把長方形框架拉成平行四邊形,什么變了,什么沒變”。為了說明問題,他自己動手做了可拉伸的框架,演示比劃周長沒變、面積變小。不僅如此,他還靈機一動:“如果沒有這個框架,我依然有辦法證明?!敝灰娝繅φ玖?,比劃高度,隨后身體慢慢向右傾斜:“瞧,我是長方形的寬,原來這么高,現(xiàn)在傾斜,我離地面的高度變矮了……”
學習是從已知世界進入未知領域,兒童的學習過程是一個不斷探索、發(fā)現(xiàn)和再創(chuàng)造的過程,兒子不拘一格的現(xiàn)身說法不是偶然,而是持久學習力的一個結果?!翱曜佑惺裁从茫俊薄皹欠坑卸喔??”……這些問題貫穿于我們家庭交流的日常,打破思維定勢,產(chǎn)生奇思妙想,創(chuàng)造力喚醒的思維訓練,讓兒子的學習力從隱形走向顯性,從有限通往無限。
奧地利精神病學家阿爾弗雷德·阿德勒說:“幸運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蓖甑玫降膼郏情L大后的光。對于每一個人而言,今天只是未來生命中的一天,但你的未來卻取決于你今天做了什么。作為家長,給孩子今天的學習狀態(tài)最美好的理論和理想的支持,順應兒童認知,與時代發(fā)展需求接軌,在拔節(jié)孕穗期種下堅持的種子,讓學習力逐漸轉為根植于內心的修養(yǎng)、無需提醒的自覺,讓孩子的學習始終保持它應有的模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