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吳軍
株連的“株”本來指的是露出地面的樹根,株連的本意是樹的根與根之間牽連甚多。在古代,株連指的是一個人有罪而牽連他人,這是一種極其殘酷的刑罰?!夺屆芬粫姓f:“罪及余人曰誅。誅,株也,如株木根,枝葉盡落也。”在封建專制的古代,如果一個人被認為有罪,那么,除了這個人自身受到懲罰之外,往往要禍及家屬、親友、同事、街坊鄰居等多人。
在株連這種刑罰中,最令人驚心動魄的是滿門抄斬、夷三族、株連九族。所謂的“夷三族”和“株連九族”,就是說一個人犯了死罪,家族中的成員就要與其共同承受刑罰。
古代的家族有三族和九族之分。夷三族和株連九族在古代都是一種極具任意性的濫刑。究竟什么樣的犯罪適用這樣的刑罰,很難有統(tǒng)一的標準。而且,朝廷也不愿意制定出一個統(tǒng)一的適用標準,而是由興所致、心血來潮地臨事而下令施行。
株連的刑罰究竟始于何時?《尚書》中記載,夏啟和商湯在出征之前的訓詞中就威脅和警告部下,如果他們在戰(zhàn)爭中不聽從命令,就會將不聽從命令者連同其子一起處死,這應該是關(guān)于株連這種刑罰的最早記載。
在《新唐書》卷二十的《吉溫傳》中記載說:“慎矜兄弟皆賜死,株連數(shù)十族?!被实壅D戮大臣,除了株連九族外,而且還牽連到了眾多的官員。明朝的開國皇帝明太祖朱元璋在處理“胡惟庸案”時,不僅殺死了丞相胡惟庸,還株連了許多人,殺死了胡惟庸的親屬以及明朝的開國功臣達三萬人之多。后來,朱元璋又借故殺死了大將軍藍玉,又株連殺死了功臣八百家,族誅一萬五千多人?!睹魇芳o事本末》卷十八中記載,明朝的時候,方孝孺還被株連十族,被株連而罹難者竟然達八百多人之眾,可謂是株連這種刑罰的登峰造極之作。
所謂“蔭庇”,原本是指自然界中的大樹遮擋住烈日的暴曬,為樹下的人、動植物遮風擋雨。古代人類社會中的蔭庇,指的是利用自己的權(quán)勢使家人或子孫后代以及親屬受到照顧、庇護。說得通俗點,就是一個人當官,很多人跟著享福。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世家大族,按照官級大小,可以蔭庇親屬和佃客,多者可以蔭庇九族,少者可以蔭庇三世,被蔭庇者免向國家交稅、服徭役。唐朝時,楊貴妃因為是唐玄宗寵愛的女人,堂兄楊國忠就受到了她的蔭庇,權(quán)操國柄,不可一世;楊貴妃的姐妹們也權(quán)勢赫赫。
皇帝的宗室即指皇帝的父系家族,外戚即皇帝的母系和妻系的家族,都根據(jù)關(guān)系的親疏遠近,分享一定的名位、權(quán)力和財富。東漢的開國皇帝光武帝劉秀,登基后就封了其叔父等親屬8 人為王,還封了外戚45人。晉武帝司馬炎,登基做了皇帝后,一口氣就封了皇族27 人為王,其中包括皇叔祖父、皇叔、皇弟以及從伯父、從叔父、從父兄弟等等,其中大的王國,有民兩萬戶,兵五千人,形成了一個擁有許多政治和經(jīng)濟特權(quán)的勢力集團。這樣蔭庇的例子很多,史書中比比皆是。
一個人有了權(quán)力,很多人跟著受蔭庇,這是一種寬縱,理應遏制;一旦一個人垮臺了,很多人跟著受株連,這是一種殘忍,必須根除。然而,在古代,株連和蔭庇這兩種不正常不合理的制度卻一直存在著,這也是古代社會生活百態(tài)中的一種畸形的風景。我們今日觀之覺得不可思議,那是因為隨著時代的進步,這種“風景”早已銷聲匿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