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春柳
第一次見到詩人陳通,是我讀師范學(xué)校的時候,他受邀到學(xué)校為文學(xué)社的社員們講課。那時候,他是《湛江日報》社的編輯、記者,很年輕。當(dāng)年,《雷州青年詩人十二家》在校園里很受歡迎,他是其中的一位,尤其喜歡他的《西北詩草》。因為熱愛文字,二十年后,我們又相遇了,作為師長,他對文學(xué)后輩的提攜不遺余力。拿到《鳥語》這本詩集,我讀得很認(rèn)真,有時候發(fā)笑,有時候沉思,讓我想到他本人,幽默風(fēng)趣的外表下,是一顆真誠的心。
他不僅是詩人,還是詩歌評論者。我讀過他寫的不少詩歌評論和讀書感悟,能強(qiáng)烈地感受到他的博聞強(qiáng)識、行文瀟灑自如。但在創(chuàng)作詩歌時,他沒有絲毫地賣弄與炫技,就像一朵開在荷塘里的荷花,清水出芙蓉,不粉飾詞語,也不故作高調(diào)。他的詩歌摒棄一切所謂“高端的題材”,選取日常生活中最普遍的意象入詩,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有調(diào)侃,有哲思,有真情。他的詩風(fēng)一清如水,而一個人坦蕩得如水時,才會看到生命的本質(zhì),才會在天真率性后,看到不易覺察的深情,這些深情的東西透出生命的光芒。這些“光芒”在詩中就是愛,愛故土、愛人世間,以一顆豁達(dá)之心去體驗生活。
詩人對故土的赤誠、熱愛之心淋漓盡致。羅蘭·巴特說:“我寫作是為了被愛,被某個人,某個遙遠(yuǎn)的人所愛?!遍喿x《鳥語》,我能感覺到詩人對故土的赤誠與深情,如《花溪水》:“一年四季/牧童的笛音從不著調(diào)/黃牛水牛/每個蹄印都會滲出一汪月光/花溪或許從雷州志里發(fā)源/史志發(fā)黃如祖?zhèn)鞯狞S歷/冊頁之間夾著一片黃葉/我懷疑這是祖先沒帶走的勛章/留下它是為了暗示子孫后代”這些詩句從歷史的角度來描述花溪的源頭和意義,飽含著對故鄉(xiāng)的深愛。這份愛轉(zhuǎn)化為對新生命的期待,生活因之得到涵養(yǎng)和向往,生命因之活出無滯無礙的境界。詩人對故鄉(xiāng)的花溪情有獨鐘,還寫了一首《花溪流過花橋》,特別喜歡這幾句:“后來,我認(rèn)識許多大河/偏偏花溪入夢/河岸開滿鮮花/溪水天天流過父老肩膀/故鄉(xiāng)由是青蔥/總有一天,踏著花溪的漣漪/我要到遠(yuǎn)方去朝圣”在這里,我讀出了一位少年對個體生命的自信,他堅信生命是明亮的,像花溪的水一樣,終有到達(dá)大海的一天,看到外面更加寬廣的世界。這也是故鄉(xiāng)給我們的力量,從故鄉(xiāng)出發(fā),尋找人生的目標(biāo)。
德國詩人克里斯蒂安·摩根斯坦說:“有時候,家鄉(xiāng)并不是你生活的那個地方,而是一個人們可以理解你的地方?!毕翊蠛J樟艉K?,村莊會裝下一個人所有的愛和故事。如《我的村莊》:“田野里有大腳丫子印/那是祖父和父親留下的/一串小腳丫子印/踩到我人生的第一梭稻穗/離開村莊前的夜晚月明星稀/我再去了一趟田野/土地芳香馥郁”這些細(xì)膩的描述和對故土的深切之愛打動人心。每一個人去寫作,都有自己的緣由。一些愛憋在心里必須吐露出來,這是寫作的最初的理由。因為愛去寫作,尤為可信,尤為真摯,尤為生生不息,愛會成為我們的起點,也會成為我們最后的歸宿,比如村莊:“如果有一天/我在城里老無所依/我將回到我的村莊/你問我村莊有多遠(yuǎn)/我說村莊沒多遠(yuǎn)/也只有兩棵禾苗的距離那么遠(yuǎn)”詩人不但愛這片土地的生生不息,還愛它的蓬勃激情和奮發(fā)向上的力量,在《紅土地暢想曲》寫到:“然而,這條河流/只在東西洋拐了個彎/便把情懷給了大海/把焦渴留給了紅士/紅土地是頑強(qiáng)的/只要有水,扁擔(dān)都能發(fā)芽/上天的苛刻催發(fā)了蓬勃激情”這些具有剛健之美的詩句,體現(xiàn)出了詩人面對家鄉(xiāng)時噴發(fā)而出的激情。
詩人陳通屬于內(nèi)心存有自由元素的人,他崇尚愛,追隨愛的靈光。特別是他對人世間的仁慈之心令人動容,如《致偉偉》:“我以為風(fēng)刀霜劍/已使我的心長出了鎧甲/偉偉,我錯了/你的靈魂/仍然像利刃/一下子刺破了我的心房”一個五歲孩子偉偉的故事“刺破”了詩人的心房,為之感到震撼。愛讓詩人看到死亡的面相,也看到新生的勇氣,它消除著生和死的樊籬,感知生命的偉大。在《遭遇三棵野菜》中,詩人寫道:“葉子青青長出山嶺的原色/葉脈迂回如羊腸小道/指引你在春天里到來/文秀嶺的每一棵野菜/都能嚼出羊的膻味/和歲月曾經(jīng)的甘苦”在這里,詩人的情感是敬畏生命,敬畏生活,這份深愛彌合人與自然之間的界限。《鳥語》:“有時想/鳥語真是無比奇妙的麻藥/悄悄入侵每一條筋絡(luò)/感覺躺在溫暖的泉水里/人像夏天的冰淇淋/一節(jié)一節(jié)無聲地消融”隨性而飽滿生命力的描述,詩人把傾聽鳥語的感覺釋放出來,還原成形象生動的物體,營造了一個潔凈甜美的世界,令人向往?!独字菖!?“我見過,牛死前/必流兩行清淚/一行淚為自己悲哀/一行淚替人類懺悔”讀了這幾句詩,我想了詩人黃禮孩的一句話:“人類有三張動人的面孔,相愛時的臉、祈禱時的臉,還有寫詩時的臉,愛是三張臉的融合?!贝丝蹋铱吹皆娙说哪樖球\的,替人類懺悔著。
陳通詩中的深情令人感動,但詩人不耽溺于深情,反而能在深情后進(jìn)行思考,透露出思辯與豁達(dá)。如《一塊烏木》:“后來,我想通了/鳥與魚本是同一個祖宗/飛翔生生不息/生命才無比堅硬”詩人選取尋常之物入詩,看見事物的獨特之處,發(fā)現(xiàn)生命的飽滿之美。又如《聚會》:“只要你到達(dá)足夠的高度鳥瞰/人都會變成螞蟻/被你深情注視/而螞蟻卻仍然一無所知”所謂的仰望都是相對的,有時候我們仰望某個人或事物,而當(dāng)我們到達(dá)某個高度時,又成為被仰望的對象?!兑活w檸檬與西印度櫻桃》:“那天,我握住檸檬/以為握住了愛情/還是第一次有這種感覺/荷爾蒙如銀河系太陽黑子爆發(fā)/一個人就是一個小宇宙”詩人既能關(guān)注宏大的事物,也可專注細(xì)微之物。正所謂“至廣大”是一種能力,而“近精微”更是一種天賦!
古語云 “詩無達(dá)詁”,每個人對詩的解讀的答案是不一樣的,恰恰相反,固定的答案是對詩的傷害和扼殺。不同的年齡、心情和閱歷會對詩有不同的體會,詩無法進(jìn)行過度的解讀,只能用心去感悟。對于這本《鳥語》,隨著閱歷的增長,我必將收獲新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