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和暉
今值劉開揚先生百年誕辰,成都杜甫草堂、四川省杜甫學會舉辦座談會紀念,意義重大,我以此文緬懷先生。
劉開揚先生,給后學如我的深刻印象是謙虛儒雅。無論在群體聚會場所,還是在柿子巷先生家宅中,劉先生總是整潔樸素的衣裝,儒雅睿智的微笑。對我等后生輩充滿著如師如父的慈祥期待。劉先生教誨后生,原則上似不設背景條件的,只要是真誠求學求教,他必不吝賜教。但不才如我,在請教聊學中,常也在親聆風雅中感覺到先生的清風亮節(jié)與交友之道。比如:
(一)好友多清貧飽學之士。如趙幼文,黃稚荃二先生。劉先生稱趙幼文“趙大哥”,稱黃稚荃“大姐”。他還給我們講趙少咸、殷孟倫翁婿家學結緣學林掌故。后來趙幼文先生大著《曹植集校注》出版后,惠賜給我一本。我到四川省社科院趙老宿舍去致謝并抓緊機會去挖趙老心中的成都學林掌故,發(fā)現(xiàn)成都學林中傳承著濃厚的“同儕相友論學”的好風氣。一般真正飽學而又行止端方之士方能入這個友于圈。這個友于圈中有一種略似今天“AA制”的不定期茶會,有幸被允許參加茶會旁聽,即會有收獲。他們論學時,原則上不臧否人物,但偶爾會涉及他們生平所識人中,某人行止不端,好鉆營名利,這“某人”,他們不會指名道姓,而是僅言及其行止不當。我有時好奇,下來悄悄扭住劉先生問是何人,有時他告之,如一位冷姓先生;有時,即使追問也不會說,由我自己去猜測,然后“問詢”,直到劉先生不予可否——我只當是默認。從劉先生身上我領會了“交友”上,“人以群分”,真摯友誼一定是有學行底線的。好友不可在酒肉場中,市利場中尋求。
(二)劉先生對晚生后輩包容親切,平等相待。在平等包容中,也有學行底線,比如勢利巴結,輕狂偏執(zhí),不懂裝懂之類,劉先生是不欣賞,不接納的。劉先生常言:學問是積淀起來的,只要是愿學總有學成之時,人品卻不能行偏。一朝助紂為虐,即有如士失其節(jié)。有兩件事,使我人品上受教。一是杜甫學會有次組織到丹棱縣東館鎮(zhèn)花卿廟做田野考察。丹棱縣方得知杜甫草堂專家到了丹棱,主動盛情迎接之余欲安排食宿。劉先生只愿由成都杜甫草堂安排,按學會既定方式進行。不愿打擾丹棱縣方——不能形成“打抽豐”的世俗局面,劉先生此舉深刻銘刻在晚輩行事風格上。2018年閬中杜甫別院之行的田野考察,周維揚同志帶隊,嚴格按劉先生所教行事。閬中官方及鄉(xiāng)賢達人等非常感動。覺得四川杜甫學會,成都杜甫草堂諸君到當?shù)乜疾欤屗麄円娮R了真正的君子風采。
又一件事,是1980年年會期間,晚上來自全國參會的老先生們,三五結伴飲酒聊天。聊到郭沫若文革中出版的《李白與杜甫》,酒后放言,又無外人,老先生們也放得開。他們各自談對這本書寫作動機的揣測,說迎合文革政治需要者有之;說郭老秉持歷史上揚李抑杜觀點,借時機而發(fā)者有之。有個別老先生酒后乘醉辱罵郭老,甚至亂罵郭沫若是“酒囊飯袋”。對此,我當時就不服。我也不同意郭老此書中似有抑杜觀點,但郭老絕不是“酒囊飯袋”,不可以這樣罵郭,但我又不敢置喙駁證個別老翁的“醉言”,心里不安且不服。下來向劉先生求教,劉先生說:“郭老絕非酒囊飯袋,學術討論不能以人身攻擊代之,郭老此書,不能簡單地只看到李杜揚抑?!?郭老在書中,經(jīng)文獻梳理,提出了問題,也有力回答了很多問題,書后所附年譜是難得的研究李杜的年譜成果。李杜各自有與李唐皇室關系,李白絕不是胡人白種人后裔,此書都論證得有力。劉先生遂舉他本人參與郭沫若首發(fā)的關于蔡文姬與《胡笳十八拍》的討論,說郭沫若具有真正的大師風范。尊重學術討論各方意見,哪怕一得之見,他亦重視。開揚先生說:“郭沫若無學霸氣?!眲⑾壬陶d,予我后來在四川郭沫若研究會中的學行實踐深具啟迪導向作用。
(三)在安旗著述《李白詩文系年》上獨持正見。
讀高一時,語文老師楊謹伯先生引導我們接觸校圖書館所訂《文學評論》雜志,當時讀到雜志上安旗評論外國文學的大塊文章。我大學畢業(yè)來成都工作,到省文聯(lián)聽毛主席詩詞講座,才知安旗原來是位個子纖瘦、才氣橫溢的女學者。當年讀其文以為是大丈夫,今又聽其講,更覺大氣磅礴,無絲毫脂粉氣,于是打心底敬重安旗先生。情不自禁親之、敬之。后來聽安先生說她出國訪學,得知歐美學者準備編李白詩文系年,而祖國當時還僅止清代王琦有《李白簡譜》,安先生認為李白系年由中國人來完成,理應由李白的鄉(xiāng)人來完成。她決心以后半生的生命來做李白詩文系年這件事。她的決心得到老伴戈壁舟(作家、詩人、書法家、老干部)的全力支持。安先生當時在西北大學的教授住宅,面積有限,老倆口便將原有藏書中無關李白與中華“四部典籍”的外國的現(xiàn)代的書籍都搬走,為搜集、收藏李白研究的著述留書位。1983年安先生在江油一次李白研討會上講了自己的決心,當年參會學者反應不一。有持靜待觀望態(tài)度者、有質疑者、有不知深淺根本不知此課題分量者。會后,我請教劉先生如何看,劉先生說,中國需要有人持續(xù)做這件事,要超越清代王琦,就得探索李白詩文系年,有人決心做這件事,就需支持,但李白詩文系年確實難度大,李白年譜比杜甫年譜晚千年才有,且僅有王琦一種,前人沒有系年,自然困難多,安旗下決心前,應該早知道李白系年是道難題。劉先生說1959年夏天北京中華書局編輯部曾約他本人著《李白集新注》,當時考慮既有的李白集注,已卷帙浩繁,再作新注,自己的精力、時間、圖書條件都有困難??止钾撝腥A書局美意,未接受任務。安旗以下半生來做此工作是不可小看的。再說安旗憑她的資歷,她可以選擇當大官,但她卻選擇當清寒的教書先生。這就不簡單。還是在劉先生這種客觀理性的見解下,我后來寫了《安旗小傳》,憑我的道行,我不敢寫正規(guī)的《安旗傳》,更不敢寫《安旗評傳》。由安旗主編,與師生合力編著的《李白全集編年注釋》于1990年在巴蜀書社出版,并獲得中國國家圖書獎一等獎,其修訂本《李白全集編年箋注》于2015年又由中華書局出版發(fā)行。這套“李白全集箋注”現(xiàn)已成為當代研讀李白詩文的經(jīng)典讀本中的代表。
劉先生的學術胸懷是理性而包容的。他曾經(jīng)悄悄婉辭的著書任務,另有人異軍突起去做,他是樂見其成的。
我還發(fā)現(xiàn)安先生主編的《李白全集編年注釋》與劉先生著《高適詩集編年箋注》在體例上“英雄所見略同”。比如大體都分為“編年詩”“未編年詩”“賦”或“文”“誤收詩文”。
1959年,中華書局編輯部向劉先生約書稿,請他編撰《李白集新注》。劉先生介于其書卷帙浩繁,須得集中精力全力以赴方可完成,而時值膝下兩子幼弱,脫不開身(“時余方為二豎所苦”)為對書局負責,為讀者負責,而婉辭了這一出書的好機會。1979年,劉先生曾在《高適詩集編年箋注》中回顧說:“時余方為二豎所苦,以卷帙浩繁,力難勝任,拜辭之余,乃督以茲事,始允先注高適詩。凡數(shù)易其稿。國家多故,不幸定稿竟失其半,今復據(jù)初稿增補,并對近人所作系年考證,略為論其得失。而岑參與王昌齡詩注,尚付闕如……今余年逾花甲……二詩之注尚不識能如愿否也?!睂嶋H上劉先生如愿完成了《高適詩集編年箋注》與《岑參詩集編年箋注》。此二書已成今日研讀高適、岑參之當代“善本”經(jīng)典。高、岑新注,不僅填補了此二詩人系年注本的空缺,而且體例和箋解上更多有與時俱進而實事求是的創(chuàng)新。高、岑二人距今千有余年,許多詩創(chuàng)作背景、時間皆無前說。系年、箋釋、寫作背景都難以精準。劉先生率先采用匯校歷代版本——以《高適詩集》底本選擇為例,“本《集》據(jù)明活字本排印,而以《唐詩選》殘卷,《高適詩集殘卷》《文苑英華》《全唐詩》等補其逸佚,增其題證,校其誤字,錄其異文,誤收之詩附載于詩賦之后。又鄭振鐸編《世界文庫》中有《高常侍集》,據(jù)《四庫》本???,亦已參考采用?!?/p>
在廣采博校歷代迄今各種高適詩集版本及錄詩辨校之后,劉先生在重編高適詩上作出明確劃分?!都分锌梢源_定,或大致可以確定寫作時間者,稱為編年詩。不能肯定編年時間者稱為未編年詩,列于編年詩之后。每詩之后有題解,或考證寫作時間,或解說與詩題有關之事,間錄過去評論、解說之有助于理解全詩者,偶附己見。其僅關于某一詩語者則入注文。注文旨在究明出處,詮釋詞義。極常見之詞語一般不注。較長及重要篇章另有箋釋于注文之后”(見《高適詩集編年箋注例言五》)這則例言是劉先生作《高適詩集編年箋注》一書的學術勞動全過程的寫實——更是教誨后生作“古籍整理”的一篇現(xiàn)身說法的經(jīng)典教材。厚積而薄發(fā),從容精治學,劉先生的從容治學,對照今日粗制濫造的淺薄浮躁,浪費錢財、時間的五花八門“讀本”,無異是一舉棒喝,敬哉先生,學行我?guī)熢铡?/p>
劉先生諄諄教誨“注詩之難”,不僅引陸游《施司諫注東坡詩序》及錢謙益《讀杜小箋》言其“難”處,更指出“而編年尤處處荊棘,非獨具只眼者幾于不能措手,欲求盡當,談何容易”。劉先生從容治學,精心著書,卻謙雅坦然、平視相識不相識的讀者。他真誠地說“鄙人見聞不廣,謬誤難免,敬希讀者是正?!币舱腔谝环N自信而不自專的學術風度,劉先生在處理高適詩的“辨?zhèn)巍鄙铣謽O謹慎態(tài)度,先生將“誤收”于高適名下之詩?!案捷d于詩賦之后”——這是給他人考訂留下認同或不愿認同另出新見的空間。
高適與杜甫友誼深摯,高適晚生于李白、王維各四歲。早生于杜甫,則有兩說,一說高適大杜甫10歲,又一說高適大杜甫8歲。劉先生系年考辨認定為二人相差8歲。而在杜詩中,杜甫經(jīng)常以年長者口吻稱高適為“高生”。高適在做詩上請教過杜甫,劉先生挖掘一則史料,對高杜關系十分重要。而此條史料尚未引起我輩重視深究。
劉先生引杜詩《王竟攜酒,高亦同過,共用寒字》原注:高適每云:“汝(杜甫)年幾小,且不必小于我,故此戲之?!眲⒚鳌坝坝 端伪径殴げ考窡o此小字”??梢?,唐五代抄本杜詩有“汝年幾小,且不必小于我,故此戲之”這幾句杜詩“原注”,由此“原注”可見高杜間不僅“爾汝”相稱,且風趣地互戲對方為小弟,其幽默親切友誼呼之欲出。若非劉先生書提醒,我竟盲然錯失此條珍貴史料。
劉先生“題注”“箋釋”,常出“俗解”所不及料想而賜讀者以“其知”。隨舉二例:
例一:高適編年詩《酬岑二十主薄秋夜見贈之作》,“秋夜見贈”本為古今讀書人感時懷友的基本題材。此詩中高適回贈“岑二十主薄”,坦敘心緒說:“緬懷高秋興,忽枉清夜作……獨有江海心,悠然未嘗倦?!敝档酶哌m如此以“知友”視之者,到底為何許高士?劉先生針對讀者此一心問,首先匯輯前人文獻而推知其人乃為岑參五兄弟之列。然后連引多種唐宋文獻及后人考辨成果,予以推辨。(一)岑主薄之職官,是《新唐書·百官志》中所說御史臺,大理寺、太常寺下的京官類主薄,還是地方府縣主?。縿⒆?jù)詩句有“如何異鄉(xiāng)縣,復得交才彥”,判斷此岑主薄是縣衙主薄(縣府秘書長)。(二)劉注引杜甫《寄虢州岑廿七長史參》提到岑參有《送二十二兄北游尋羅中》判斷:此岑二十,應與岑廿二一樣,“亦為岑參之兄?!?三)再引聞一多《岑嘉州系年考證》成果:“植子五人渭、況、參、秉、亞也。渭與秉、亞皆無考。況,嘗官單父尉(按:嘗作宰),與劉長卿善,似亦有文名?!?四)再據(jù)杜詩《渼陂行》,王昌齡詩《留別岑參兄弟》、《新唐書·宰相世系表》互對互補而得知岑參兄長渭曾為“澄城丞;況,曾為湖州別駕……一則高適此詩中會作詩之岑二十主薄,當是渭、況二人中之一人?!彼壮9{的題解,對“岑二十主薄”也許根本不注。俗注俗箋通常是:人知者,他從工具書中摘抄點字詞注之;人不知者,箋注者以沉默不注處之。箋注者與讀者處在同一知解水平上。例二:高適編年詩《九月九日酬顏少府》,中華節(jié)慶,九月九日登高懷親懷友,是寫詩的常見題材。九月九,懷親友。這一節(jié)慶由來,與懷念遠人主題的民俗淵源由來,究竟出于何典?何說?劉注先匯考“九月九,懷親友”詩題在唐、宋的普遍情況,涉入唐人《河岳英靈集》《才調集》,宋《唐文粹》,宋代程俱《北州集卷九·重陽》,明活字本《唐百家詩選》等。再摘引《續(xù)齊諧志》對“九月九”的記述,提供“小說家”的解說?!叭昴匣妇半S費長房游學累年。長房謂曰:九月九汝家中當有災,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絳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飲菊花酒,此禍可除。景如言,齊家登山,夕還,見雞犬牛羊一時暴死。長房聞之曰:此可代也。今世人九日登高飲酒……始于此?!眲⒆⒁赀@段《續(xù)齊諧志》小說家之言后,又引《唐詩解》卷十六,強調“九月九懷人詩,多是‘客中紀事傷落魄也’。”
讀劉先生“箋解”,不僅有助于深入理解本詩題旨、人事,還大有助于增加有血有肉的中華人情世風認知及典章制度知識。
劉先生溫文爾雅、幽默淡泊。聞他從開明書店回鄉(xiāng),工資級別比許多地方官員都高。劉先生自請工資降級,以劉先生的學養(yǎng)聲望,他可以任選落地成都的任一家大學任教。但西南財大(當時名成都大學)校長經(jīng)濟學家劉詩白,因與劉先生有同誼關系,搶先聘任劉先生到當時“成大”任教。劉先生卻不過友情答應了。劉先生進入財大,其詩書飽學,無中文專業(yè)供其施展,只能屈居公共課崗位。財大雖然極其尊敬劉先生,但我終覺可惜。于是,我曾在一次到柿子巷家訪問學時,提及此事。記得唐師母端上清茶、糖果后,我請教了學術問題后,問劉先生為何就安心留在財大,劉先生從容莞爾答道:“感劉詩白友情,再說,有心為學,無論在何處,皆可為之。無心為學,再好的環(huán)境條件,也未必有所作為?!眲⑾壬念V腔卮穑谒砩象w現(xiàn),而教化著我輩。我曾遇到過“挖人”他就的情況,但我心無浮動,堅守著我自己當初選擇的工作所在,無怨無悔。人往高處走,乃為萬物成長常態(tài)。何謂“高處”?卻有講究?!案咛帯辈⒉坏扔谑莾H指客觀條件優(yōu)越,更指主觀修為的積極提升??陀^崗位提升是登上了新臺階,主觀修為提升到新水平同樣是升到了新臺階。故“人往高處走”模式多樣,路徑多樣,百花皆香,有時求諸人,莫如求諸己。多問問自己的努力狀態(tài)。
劉先生學行,足為良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