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紅,楊麗芳
(山西中醫(yī)學院附屬醫(yī)院,山西 太原030024)
癌性腹腔積液為癌性腫瘤終末期最容易出現(xiàn)的并發(fā)癥,是由腫瘤在進展過程中因腹膜轉移、肝轉移或低蛋白血癥引起,臨床常來源于消化系統(tǒng)和女性生殖系統(tǒng)腫瘤,大量腹水常導致乏力、納差、腹脹、腹痛、腰痛、尿量減少等癥狀,嚴重危害患者身心健康。大量臨床研究發(fā)現(xiàn),癌性腹水采用單純腹腔穿刺引流療效差,容易復發(fā),其中位生存期幾周至幾個月不等,1年生存率小于10%[1]。臨床治療手段包括全身化療及腹腔灌注化療,但多數(shù)患者因嚴重不良反應不能堅持治療,因此尋找新的安全有效的治療方法迫在眉睫。筆者既往采用溫陽利水方穴位貼敷聯(lián)合艾箱灸治療癌性腹水取得一定療效。近年來,隨著熱療技術的開展,臨床廣泛應用局部深部熱療治療癌性腹水。筆者探究溫陽利水方穴位貼敷聯(lián)合局部深部熱療治療癌性腹水的療效,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8月至2018年8月在山西中醫(yī)學院附屬醫(yī)院腫瘤科住院治療并確診的40例癌性腹水患者,按照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患者分為對照組和治療組,每組20例。對照組男11例,女9例;年齡41~77歲,中位年齡59歲;胃癌6例,卵巢癌3例,結直腸癌5例,乳腺癌2例,胰腺癌3例,肝癌1例。治療組男12例,女8例;年齡40~75歲,中位年齡52歲;胃癌5例,卵巢癌3例,結直腸癌7例,乳腺癌2例,肝癌2例,胰腺癌1例?;颊呔惺中g、放化療等治療史,目前處于癌癥晚期合并腹腔積液,不能耐受積極治療。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癌種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標準 病理診斷明確為癌性腹腔積液[2];卡氏(KPS)評分大于50分;預計生存期大于6個月;心、肝、腎等重要臟器功能無嚴重障礙;患者及家屬同意本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3 排除標準 植入心臟起搏器或心臟電極者;發(fā)熱、惡病質或有大出血傾向者;病灶區(qū)有金屬異物者;仰臥位休息不能堅持40 min以上者;合并有嚴重感染或重要臟器功能衰竭等疾病者;正在接受放化療者。
2.1 治療組 采用溫陽利水方穴位貼敷聯(lián)合局部深部熱療治療。中藥溫陽利水方組成:細辛100 g,川椒目100 g,桂枝100 g,黃芪300 g,龍葵300 g,醋甘遂60 g。上述諸藥研粉加入生姜汁調糊,貼敷于神闕、關元、氣海、雙側天樞,每次4~6 h,每日1次。腹部局部深部熱療:患者取仰臥位平躺于熱療床,將4個極板位置固定于腹腔區(qū)域,持續(xù)加熱約40 min,至肛門測溫42~43℃,根據患者的耐熱程度隨時調整加熱溫度和時間。熱療結束后配合局部物理降溫,防止皮膚燙傷。21 d為1個療程。
2.2 對照組 采用溫陽利水方穴位貼敷配合艾箱灸神闕、關元、氣海,操作方法同治療組,每次30~40 min,每日1次。21 d為1個療程。
3.1 觀察指標 ①腹水量:以超聲測量腹腔積液深度,參照世界衛(wèi)生組織頒布的癌性腫瘤不可測量病變療效評定標準[3],分為完全緩解(CR,病灶消失,至少維持4周)、部分緩解(PR,病灶縮小至少50%,至少維持4周)、穩(wěn)定(SD,介于PR和PD之間)、進展(PD,病灶增大超過20%,或出現(xiàn)新的病灶),總有效率=CR率+PR率;②生活質量評分:采用KPS評分評估;③安全性評價:治療前后記錄兩組患者血常規(guī)、生化指標。
3.2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Excel表格錄入與管理數(shù)據。釆用SPSS 20.0統(tǒng)計軟件處理數(shù)據。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例或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3.3 結果
(1)腹水控制情況比較 兩組患者均順利完成1個療程的治療,治療組腹水控制總有效率為70.0%,明顯高于對照組的45.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癌性腹水患者腹水控制情況比較(例)
(2)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KP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KPS評分均較治療前明顯升高(P<0.05),且治療組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癌性腹水患者生活質量評分比較(分,±s)
表2 兩組癌性腹水患者生活質量評分比較(分,±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組別 例數(shù) 治療前 治療后治療組 20 62.20±8.05 70.95±4.75△▲對照組 20 61.50±8.02 63.65±7.20△
(3)不良反應比較 兩組患者治療過程中均未出現(xiàn)嚴重皮膚不良反應,且兩組患者血常規(guī)及生化指標均在正常范圍內。
癌性腫瘤合并腹腔積液既往治療手段以腹腔穿刺術引流腹水并結合局部灌注化療或生物免疫制劑為主,其優(yōu)點為腹腔直接給藥,可提高局部藥物濃度,更好地發(fā)揮抗癌作用;但化療藥物腹腔灌注治療癌性腹腔積液復發(fā)率較高,且有明顯的骨髓抑制及消化道反應[4]。
癌性腹水屬中醫(yī)“積聚”“鼓脹”等范疇,本病起病緩慢,病程長,正邪長期斗爭,虛實夾雜。臨床常見的癌性腹腔積液多為淡黃色,澄澈透亮,血性或乳糜樣腹水相對少見?!饵S帝內經》云:“諸轉反戾,水液渾濁,皆屬于熱;諸病水液,澄徹清冷,皆屬于寒?!迸R床多數(shù)腹腔積液為寒性。中醫(yī)認為陰陽互根互生,以陽為主,陽主運、主化,陽主陰從,治療陰寒之邪,必須急補陽氣。故本研究中采用細辛、川椒目、桂枝、黃芪、龍葵、醋甘遂研粉調糊貼敷神闕、關元、氣海、雙天樞。黃芪加桂枝可益氣溫陽,和血通經,桂枝得黃芪益氣而振奮衛(wèi)陽;細辛解表散寒,溫經止痛;川椒目治水腫脹滿,痰飲喘逆,《唐本草》言“主水,腹脹滿,利小便”;龍葵清熱利水解毒,加用甘遂增強透皮吸收的效果。諸藥合用,共奏溫陽利水之效。艾箱灸借灸火溫和熱力和溫陽利水方中藥物的作用,通過經絡感傳達到溫經通絡、散寒除濕、溫陽補氣、消瘀散結等作用。艾箱灸操作簡單,熱力大,驅除寒氣力度強,使用范圍廣,且療效佳,無創(chuàng)傷,無痛苦。本研究結果顯示,對照組采用二者聯(lián)合應用,控制腹水有一定療效,但明顯低于穴位貼敷聯(lián)合局部深部熱療。
腫瘤深部熱療有別于手術、放療、化療、靶向治療及免疫治療,是一種新型的治療方法[5],其主要機制為腫瘤細胞和機體正常細胞的含水量、血流量、對溫度敏感性等生物學特征的不同,使腫瘤組織的溫度上升到能殺傷腫瘤細胞并維持一定時間,從而在不損傷正常細胞組織的情況下達到消除或縮小腫瘤的綠色療法,受到臨床廣泛認可。本研究采用溫陽利水方穴位貼敷聯(lián)合局部深部熱療,既加強了局部利水藥物的滲透吸收,又殺滅了腫瘤細胞,療效安全有效,適用于年老體弱不能耐受放化療等治療的晚期癌癥合并腹腔積液患者。本研究論證了溫陽利水方聯(lián)合深部熱療治療癌性腹水的可行性及有效性,顯示了中醫(yī)藥防治癌性腹水的特色和優(yōu)勢,豐富了中醫(yī)藥治療癌性腹水的理論和實踐,為癌性腹水尋求新的治療方法提供了依據。
本臨床研究尚存在不足之處,臨床采集的病例數(shù)偏少且均來源于一個中心,可能出現(xiàn)偏倚;本研究采用隨機對照試驗,未能設雙盲,不能完全排除研究者主觀因素影響;本研究觀察時間較短,不利于生存期的觀察;未能進行動物實驗,對溫陽利水方西醫(yī)作用機制尚不清楚。為此,下一步應擴大樣本量,開展多中心的臨床對照研究,對照組設立安慰劑平行觀察,延長臨床研究的觀察周期,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進行基礎實驗,進一步證實其臨床療效及顯效機制,并為臨床推廣提供更加充分的理論依據及實驗數(shù)據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