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淑萍
摘 要:孔子“有教無類”產生于春秋末期社會大變革的時代,背后有著深刻的政治原因。從政治的視角考察,“有教無類”蘊含一定的民主價值:一是從根本上拓寬了受教育面,涵養(yǎng)了民主政治的社會基礎;二是培育了獨立人格,涵養(yǎng)了民主政治的獨立自主精神;三是傳播了君子之道,涵養(yǎng)了民主政治的力量源泉。
關鍵詞:孔子;有教無類;民主價值
doi:10.3969/j.issn.1009-0339.2019.03.012
[中圖分類號] G40-092.25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339(2019)03-0060-06
孔子“有教無類”無疑是中國教育史上一件極有意義的大事件,但是,孔子的政治理想和政治抱負決定了其“有教無類”的意義決不會止于教育方面。事實上,從政治的視角考察,“有教無類”有著不容忽視的民主價值。
一、孔子“有教無類”的政治基點
孔子向往大同、小康型的社會,他自述己志為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論語·公冶長第五》),并深為贊同曾皙“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論語·先進第十一》)的志向。無人不成社會??鬃拥拇笸⑿】瞪鐣硐塍w現在人的方面,就是人的全面發(fā)展,物質上有保障,精神上有堅守,即“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論語·里仁第四》),“貧而樂,富而好禮”(《論語·學而第一》)。
大同、小康社會的實現仰賴政治,因此,孔子對政治充滿熱情并為當政者設計了施政藍圖,希望當政者做到“恭,寬,信,敏,惠” (《論語·陽貨第十七》),做到“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論語·堯曰第二十》)。一言以蔽之,就是希望當政者要讓百姓物質、精神都得到滿足與發(fā)展。例如,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保ā墩撜Z·顏淵第十二》)子適衛(wèi),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 曰:“富之?!痹唬骸凹雀灰?,又何加焉?” 曰:“教之。”(《論語·子路第十三》)具體來說,就是要求當政者“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論語·雍也第六》),把百姓放在首位。在物質層面,認識到“百姓足,君孰與不足?百姓不足,君孰與足?”(《論語·顏淵第十二》)“四海困窮,天祿永終”(《論語·堯曰第二十》),做到“節(jié)用而愛人,使民以時”(《論語·學而第一》)“所重:民、食、喪、祭”(《論語·堯曰第二十》)“因民之所利而利之…… 擇可勞而勞之”(《論語·堯曰第二十》)等。在精神層面,認識到“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論語·為政第二》)“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論語·顏淵第十二》)“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上好義,則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 (《論語·子路第十三》),做到“為政以德”(《論語·為政第二》);等等。
孔子對當政者寄予滿腔熱望,但當政者卻每每讓人失望?!对娊洝吩诜从趁裆部嗟耐瑫r,有大量詩篇諷刺了當政者的腐朽無能,如《詩·曹風·候人》諷刺貴族不稱其服、德才不配位,《詩·秦風·車鄰》諷刺貴族階層今朝有酒今朝醉、頹廢行樂,《詩·唐風·山有樞》諷刺貴族老爺貪婪、吝嗇、懶惰,《詩·小雅·十月之交》諷刺周幽王色令智昏致國家危亂,《詩·小雅·雨無正》諷刺周幽王苛政多如淫雨,《詩·小雅·小旻》諷刺統(tǒng)治者重奸佞、任小人、政策邪辟,等等。曹劌諷刺當時的統(tǒng)治階級“肉食者鄙”,孔子則諷刺當時的當權者是“斗筲之人”(《論語·子路第十三》)。
既然貴族統(tǒng)治階層難孚眾望,孔子提出“舉賢才”(《論語·子路第十三》)的政治改革主張,認為“犁牛之子骍且角,雖欲勿用,山川其舍諸” (《論語·雍也第六》),將舉賢視野拓寬到社會全體民眾,主張唯賢是舉,而不以出身論。然而,當時民眾中又有多少賢才可舉呢?關于“民”的含義,《說文解字》釋為“民,眾萌也”,段玉裁注“萌猶懵懵無知貌也”。古時往往把沒有教養(yǎng)文化的人稱為“民”,孔子也多次慨嘆當時民眾的懵懂,如“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 (《論語·雍也第六》)“群居終日,言不及義,好行小慧,難矣哉!”(《論語·衛(wèi)靈公第十五》)等。然而,“學則不固”(《論語·學而第一》)“性相近也,習相遠也”(《論語·陽貨第十七》),孔子認為教育、學習可以改變人性,“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論語·季氏第十六》),廣大民眾就是因為生活困頓又得不到教育才會久居下位的。為了能在全社會范圍內“舉賢才”,孔子打破“學在官府”的制度桎梏,創(chuàng)辦了當時規(guī)模最大的私學并有教無類。因此說,孔子有教無類有著明確的政治基點。
二、孔子“有教無類”的實踐途徑
(一)在教育對象上,堅持“無類”之教
孔子創(chuàng)辦私學收徒講學,終其一生,“弟子蓋三千焉,身通六藝者七十有二人”(《史記·孔子世家》)。這些弟子,地域各異,如漆雕開是蔡人,閔子騫是魯人,子夏、子貢是衛(wèi)人,子思是宋人,子游是吳人,子張是陳人,等等;貧富不同,如“回也其庶乎,屢空;賜不受命,而貨殖焉,億則屢中”(《論語·先進第十一》),顏回經常身無分文,而子貢卻很會做生意賺錢;性格迥異,如“柴也愚,參也魯,師也辟,由也喭”(《論語·先進第十一》),高柴愚直,曾參遲鈍,子張偏激,子路魯莽;年齡不同,如子路只比孔子小9歲,而公孫石比孔子小53歲,顏路顏回父子、曾皙曾參父子都在孔子門下學習;智愚不同,如“回也聞一以知十,賜也聞一以知二”(《論語·先進第十一》);階層不同,如孟懿子是貴族,冉雍是“賤人”之子,子張出身“魯之鄙家”;境遇不同,如公冶長坐過牢,顏涿聚原為“梁父之大盜”;媸妍不同,如澹臺滅明就狀貌甚惡;等等。
孔子的“無類”之教還體現在他創(chuàng)辦的私學之外??鬃又苡瘟袊?4年為多國當政者資政,他做到了“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嘗無誨焉”(《論語·述而第七》),對非孔門者也是諄諄教誨。《論語》中諸如“或謂孔子曰”“或曰”“或問子產”“或問之曰”的記錄有九處之多,其中“或”意為“有的人”,指的就是社會上的某個人。孔子擯棄偏見接見互鄉(xiāng)少年進行教育,他想到未開化的九夷之地去居住,認為“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論語·陽貨第十七》)。更如“公山弗擾以費畔”“佛肸以中牟畔”,孔子都“欲往”(《論語·子罕第九》),對造反者也打算進行教育。至于“孺悲欲見孔子,孔子辭以疾。將命者出戶,取瑟而歌,使之聞之”(《論語·陽貨第十七》),故意讓對方知道自己不屑于教誨,這也是一種特殊的不教之教的教育方式。
(二)在教育方法上,堅持“因材施教”
一方面,孔子通過因材施教培養(yǎng)弟子的個性思想。孟懿子、孟孫、孟武伯、子游、子夏都問孝,顏淵、仲弓、司馬牛、樊遲、子貢、子張等都問仁,子貢、齊景公、子張、季康子、子路、葉公等都問政,而孔子給予的答案是不一樣的。子路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冉有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惫魅A曰:“由也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赤也惑,敢問?!弊釉唬骸扒笠餐?,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保ā墩撜Z·先進第十一》)子路和冉有都問“聞斯行諸”,孔子卻給出了截然相反的回答,他解釋說“冉有為人懦弱畏縮,所以要激勵他的進取勇氣;子路好勇過頭,所以要讓他謙退”,這是孔子本人對“因材施教”的一次具體闡釋。也正因孔子因材施教,其門下弟子得以才華各異,“德行: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言語:宰我,子貢。政事:冉有,季路。文學:子游 ,子夏” (《論語·先進第十一》)。
另一方面,孔子通過因材施教培育弟子的個性氣質??鬃庸膭畹茏印爱斎什蛔層趲煛保ā墩撜Z·衛(wèi)靈公第十五》),十分認真用心地培育呵護弟子的個性氣質:弟子顏回從不質疑孔子所言,孔子說“回也非助我者也”(《論語·先進第十一》);子夏談了自己對“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的理解,孔子感慨“起予者商也”(《論語·八佾第三》);孔子見南子、孔子欲見公山弗擾,子路均表示不悅,子路還認為孔子的“正名”想法太迂腐等,孔子均給予耐心的解釋;“子貢欲去告朔之餼羊”,孔子平和地說“爾愛其羊,我愛其禮”(《論語·八佾第三》);宰我反對三年之喪,與孔子的主張相悖離,孔子在批評之后依然說“女安,則為之”(《論語·陽貨第十七》);溫和消除弟子在自己面前的顧慮,“以吾一日之長乎爾,毋吾以也”(《論語·先進第十一》),鼓勵弟子“各言爾志”(《論語·公冶長第五》);“閔子侍側,訚訚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貢,侃侃如也。子樂”(《論語·先進第十一》),對弟子們的鮮明個性,孔子感到很欣慰。
(三)在教育目標上,堅持“君子”之教
孔子說,“圣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君子者,斯可矣”(《論語·述而第七》)。圣,雖是人生至高境界,但“堯舜其猶病諸”(《論語·雍也第六》),因此,君子成為現實中的理想的人生境界?!芭疄榫尤濉保ā墩撜Z·雍也第六》),君子是孔子的教育目標,是孔子對弟子的殷殷期冀??鬃诱J為“君子謀道不謀食”“君子憂道不憂貧”(《論語·衛(wèi)靈公第十五》),孔子的教育不是簡單為了一技之長,而是通過“文,行,忠,信”(《論語·述而第七》)四個方面的教育來施行“道”的教育??鬃诱f過“吾道一以貫之”(《論語·里仁第四》),弟子冉求對孔子說“非不說子之道”(《論語·雍也第六》),孔子反復強調“道”,如“士志于道”“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論語·學而第一》),等等。至于君子道,孔子概括為三方面,即“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論語·衛(wèi)靈公第十四》)。
仁者不憂。仁是孔子思想體系的核心,仁的最基本的內涵就是“愛人”(《論語·顏淵第十二》)“泛愛眾”(《論語·學而第一》)?!胺蛉收撸河⒍⑷?,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論語·雍也第六》)“克己復禮以為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論語·顏淵第十二》),強調從自己出發(fā),從力行孝弟愛自己的家人親人,推而廣之到愛他人,這就是仁?!熬尤ト剩瑦汉醭擅??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于是,顛沛必于是”(《論語·里仁第四》),沒有了仁,就不配叫君子??鬃诱f“君子學道則愛人”(《論語·陽貨第十七》),就是要求弟子首先要做有情感的人,而且這種情感是發(fā)自內心的真實的,“巧言令色,鮮矣仁”(《論語·學而第一》)?!熬犹故幨?,小人長戚戚”(《論語·述而第七》),一般的人心中只考慮自己的利益得失,因此總是憂憂戚戚,“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論語·陽貨第十七》),而君子胸懷寬廣,泛愛眾,不會將個人得失記掛心頭,因此,君子才會仁者不憂?!熬觿毡?,本立而道生”(《論語·學而第一》),君子愛人是君子之本。
勇者不懼??鬃訉Α熬印钡牡赖玛U釋有很多,但最核心最本質最首要的就是“義”,如“君子之于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君子喻于義”(《論語·里仁第四》)“君子義以為質”(《論語·衛(wèi)靈公第十五》)“君子義以為上”(《論語·陽貨第十七》)??鬃有哪恐械摹傲x”就是積極的入世精神,就是對社會、對國家的責任與擔當。隱者長沮、桀溺說“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誰以易之?且而與其從辟人之士也,豈若從辟世之士哉”,孔子說“鳥獸不可與同群,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面對隱者,孔子弟子子路也慨然說道,“不仕無義。長幼之節(jié),不可廢也;君臣之義,如之何其廢之?欲潔其身,而亂大倫。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論語·微子第十八》)??鬃蛹捌涞茏咏灾煜聼o道,卻義無反顧努力追求天下之道,“知其不可為而為之”(《論語·憲問第十四》)?!耙娏x不為,無勇也”(《論語·為政第二》),孔子把“勇者不懼”作為君子道,就是希望每個人都能在國家大義面前無所畏懼、勇往直前。“喻于義”可謂君子之質。
知(智)者不惑。孔子說,“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驕且吝,其余不足觀也已”(《論語·泰伯第八》)。驕者,恃才傲物;吝者,吝惜其才不以及人??鬃又鲝垺芭e賢才”,但“焉知賢才而舉之”,孔子說“舉爾所知”(《論語·子路第十三》),因此,實現“舉賢才”就需要大家都不吝其才讓人知曉。不吝其才,首先是不匿其才?!岸右晕覟殡[乎?吾無隱乎爾。吾無行而不與二三子者,是丘也”(《論語·述而第七》)?!盁o隱”是孔子的品格,他既不為己隱,也不為弟子隱。對于自己,他每每自述己才,如“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論語·子罕第九》)“茍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論語·子路第十三》)。對于弟子,他屢屢贊譽有加,如贊美子賤是君子,贊美顏回賢,贊美閔子騫孝,贊美“雍也,可使南面”(《論語·雍也第六》),等等。不吝其才,還要不私其才。“子貢曰:‘有美玉于斯,韞櫝而藏諸?求善賈而沽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賈者也。”(《論語·子罕第九》)這段話以美玉喻才能,體現了孔子不愿“懷其寶而迷其邦”(《論語·陽貨第十七》),渴望將自己的才學奉獻給社會、國家的急切心情。孔子極力主張學以授政,如“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于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論語·子路第十三》),知(智)者不惑可謂君子之明。
“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論語·學而第一》)。歷代先王的治道以和為美,“和”是一切小事大事的決斷原則。因此,君子道除了上述三點,還有一點也很重要,那就是“君子和而不同”(《論語·子路第十三》)。史伯曰:“夫和實生物,同則不繼……故先王以土與金木水火雜,以成百物。是以和五味以調口,剛四支以衛(wèi)體,和六律以聰耳……聲一無聽,物一無文,味一無果,物一不講?!保ā秶Z·鄭語》)晏子說:“君臣亦然。君所謂可,而有否焉,臣獻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謂否,而有可焉,臣獻其可,以去其否。” (《左傳·昭公二十年》)所以,有“不同”才能至“和”之美境?!耙谎远梢耘d邦”“一言而喪邦”(《論語·子路第十三》),鑒于“言”的極端重要性,孔子對“和而不同”在“言”的方面的論述頗多。其一主張“有德者必有言”(《論語·憲問第十四》),鼓勵弟子要敢發(fā)不同之言。子路問事君,子曰:“勿欺也,而犯之。”(《論語·憲問第十四》)衛(wèi)國大夫史魚,以耿直敢言著稱,孔子贊他“直”;弟子冉求仕于季氏,但對于季氏僭禮祭祀泰山、季氏將伐顓臾、季氏富于周公卻仍聚斂財富等行為,冉求都不敢、不能勸止,孔子給予冉求以嚴厲批評。其二認為“有言者未必有德”(《論語·憲問第十四》)。魯哀公向宰我問社主之事,宰我羅列了夏商周三代的社主情況,卻沒提出明確的意見建議,故而遭到孔子的批評??鬃訌娬{要“敏于事而慎于言”(《論語·學而第一》)“言必有中”(《論語·先進第十一》)“言必信”(《論語·子路第十三》)“言思忠”(《論語·季氏第十六》),還強調要把握“言”的時機,“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未見顏色而言謂之瞽”(《論語·季氏第十六》),等等?!昂投煌笨芍^君子之貴。
三、孔子“有教無類”的民主價值
(一)“無類”之教從根本上拓寬了受教育面,涵養(yǎng)了民主政治的社會基礎
西周王朝從夏、商兩代興亡的歷史中總結出“天命靡?!保ā对娊洝ご笱拧の耐酢罚盎侍鞜o親,惟德是輔”(《尚書·蔡仲之命》),因此從一開始就確立了以人為本的文化精神。當時以人為本的人文精神是一種政治進步,是統(tǒng)治階級的一種早期初步民主覺醒,是尊重民心民意傾聽民聲然后為民作主,但這與民主的本來含義——人民自己當家作主——有著根本的區(qū)別??鬃拥摹盁o類”之教從更廣的范疇涵養(yǎng)了民主政治的社會基礎,從而深刻影響甚至改變政治格局。 “無類”之教極大地拓寬了社會受教育面,使更多的人獲得了受教育成才的機會,實際上是獲得了參與政治的才能資本,為更多的非貴族階層參與政治奠定了基礎??鬃拥脑S多弟子就從政了,事實上,從春秋末期開始到戰(zhàn)國時期,平民參政比例明顯提升,這當然有多種因素影響,但平民教育的開展絕對是其中的重要因素之一。更值得一提的是,孔子還將“野人”納入教育視野。西周時期有“國人”“野人”之區(qū)分,“國人”指居住在城邑的人,多為平民;“野人”指遠離城邑的人,多為農民??鬃又鲝垺跋冗M于禮樂,野人也;后進于禮樂,君子也。如用之,吾從先進”(《論語·先進第十一》),唯賢是舉,唯才是用,即使是野人又如何!弟子子路就是魯國卞之野人,但孔子說“由也,千乘之國,可使治其賦也”(《論語·公冶長第五》)“由也果,于從政乎何有”(《論語·雍也第六》),野人子路成為孔門政事科的杰出代表。
(二)“因材施教”培育了獨立人格,涵養(yǎng)了民主政治的獨立自主精神
孔子說“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論語·子罕第九》),強調一個人要具有獨立的思想;孔子又說“君子不器”(《論語·為政第二》),認為君子不能像器具那樣局限于一技之長、一物之用而滿足于供人使用驅使;孔子還說,“所謂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則止。今由與求也,可謂具臣矣”(《論語·先進第十一》),大臣以道事君,有道的堅守,而具臣只是能辦事而已,但即使如此,具臣也有自己 “弒父與君,亦不從也” 的底線(《論語·先進第十一》)。綜上所述,孔子的教育看重獨立人格的完成,而非知識技能的掌握。孔子的“因材施教”正是培育了弟子的獨立思想、獨立人格、獨立精神??鬃尤ナ篮?,儒分為八,這與這種獨立思想、獨立人格是分不開的。《論語》中也有一些孔子弟子思想上爭鋒的記載,如對于如何交朋友,子夏認為“可者與之,其不可者拒之”,子張說“異乎吾所聞:君子尊賢而容眾,嘉善而矜不能”,子游說“子夏之門人小子,當灑掃應對進退,則可矣,抑末也。本之則無,如之何?”,子夏聽說后反駁道“噫!子游過矣!君子之道,孰先傳焉?孰后倦焉?譬諸草木,區(qū)以別矣。君子之道,焉可誣也?”(《論語·子張第十九》)。戰(zhàn)國時期,諸子百家爭鳴,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社會獨立思想、獨立人格初步結果,而稷下學宮則是百家參政的民主政治的一個縮影。
(三)傳播了君子之道,涵養(yǎng)了民主政治的力量源泉
1. 仁、義,是民主政治的內生動力。由于世卿世祿等的影響,當時普通百姓“仁”“義”思想意識還較缺乏。比如,“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漣漪。不稼不穡,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獵,胡瞻爾庭有縣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詩經·伐檀》)面對統(tǒng)治者的剝削,百姓們除了質問“不稼不穡,胡取禾三百廛兮”,就是幻想統(tǒng)治者能良心發(fā)現能“不素餐兮”;“碩鼠碩鼠,無食我黍!三歲貫女,莫我肯顧。逝將去女,適彼樂土。樂土樂土,爰得我所”(《詩經·碩鼠》)。百姓們對統(tǒng)治者逆來順受,“三歲貫女”,但統(tǒng)治者 “莫我肯顧”,殘酷依舊,幻想破滅的百姓便選擇逃亡,重新幻想能有一片樂土。逃亡是當時一種很普遍的社會現象,但樂土卻不存在,孔子路過泰山邊所見到的婦人,就為了逃離苛政躲到了荒山野嶺,結果,公公、丈夫、兒子都死于虎口……雖然當時“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論語·子張第十九》),但孔子使“仁”“義”廣泛傳播??鬃又?,一代代儒學后人薪火相傳,孟子提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孟子·盡心下》),荀子指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荀子·王制》),“仁”“義”思想日益深入人心,促進了普通民眾的文化覺醒和民主覺醒,而陳勝、吳廣一聲“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發(fā)出了民眾民主覺醒的先聲。陳勝,乃“甕牖繩樞之子,氓隸之人,而遷徙之徒也”(漢·賈誼《過秦論》),困頓之時便有鴻鵠之志,當面臨失期當斬的威脅時,陳勝、吳廣認為,“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死國可乎?”“且壯士不死即已,死即舉大名耳”,不再選擇逃亡,而是果斷“死國”,揭竿而起,并“詐稱公子扶蘇、項燕”(《史記·陳涉世家》),高高舉起了仁義的旗幟,掀起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guī)模的農民起義,改變了歷史的進程。仁者愛人、君子喻于義,成為中國民主政治發(fā)展的內生動力。
2.不吝其才,是民主政治的生生活力。曾幾何時,普通民眾不匿其才因而被舉賢才的情況多見,如堯知舜賢而舉舜,舜知禹賢而舉禹,舜于萬千人中舉皋陶,湯于萬千人中舉伊尹,秦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東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求丕豹、公孫支于晉”(李斯《諫逐客書》),等等。而孔子之后,廣大民眾不私其才、自薦其才的情況比比皆是。戰(zhàn)國時期,不吝其才蔚然成風,如平民思想家、齊地儒者魯仲連位卑未敢忘憂國,他無請自薦,獻計獻策,射書救聊城、義不帝秦,為保衛(wèi)祖國作出了重大貢獻;毛遂自薦,成功幫助平原君爭取到楚王援。至漢,一批批、一代代儒者不吝其才,充分發(fā)揚毛遂自薦精神,如酈食其本一貧困看門人,他主動求見劉邦,后為劉邦立下赫赫功勞;叔孫通離開秦二世輾轉投奔劉邦,主動請纓定朝儀建立政治秩序;陸賈編寫《新語》為劉邦治國理政提供參考;董仲舒不吝其才建言獻策,促使?jié)h武帝確立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政策。隋唐開始實行科舉制度,這一制度為社會各階層士子不吝其才、展示才華并為國家、為社會奉獻才智開辟了一條綠色通道。民主政治要求廣大民眾積極建言獻策。只有“不吝其才”成為一種社會品格,全體民眾的聰明才智才能為國家為社會競相迸發(fā)充分涌流,民主政治才能擁有生生不息的無窮活力。
3.和而不同,是民主政治的持久合力。湯武以諤諤而昌,桀紂以唯唯而亡??鬃硬惠p以仁許人,卻贊微子、箕子、比干為殷之三仁,而這三人都是敢于對商紂王之暴虐發(fā)出強烈的不同之聲的人??鬃又?,儒者進一步闡揚這“不同”,如魯穆公問于子思(孔子之孫)曰:“何如而可謂忠臣?”子思曰:“恒稱其君之惡者,可謂忠臣矣。”[1]孟子說:“唯大人為能格君心之非。”(《孟子·離婁上》)荀子說:“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國寶也??诓荒苎?,身能行之,國器也??谀苎灾?,身不能行,國用也??谘陨疲硇袗?,國妖也。治國者敬其寶,愛其器,任其用,除其妖?!保ā盾髯印ご舐浴罚┰凇蹲髠鳌は骞哪辍分校攪蠓蚴鍖O豹更是把“立言”作為三不朽之一。建言獻策是民主政治的重要表現方式,而孔子提出的“和而不同”對當今發(fā)展民主政治仍具有積極的借鑒價值。
[參考文獻]
[1]魯穆公問子思[EB/OL].(出版日期不詳)[2019-03-25].https://baike.so.com/doc/911815-963755.html.
責任編輯:任淮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