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艷
【摘要】預習,是一種良好的學習習慣,它是學生主動學習、積極思考的過程?,F今,每位教師都要求學生課前預習,而不注重課前預習的指導以及預習效果的檢測,預習流于形式。課前預習的誤區(qū)越來越大,學生不能掌握有效的預習方法,教師在預習指導上不夠重視,已經成為一個普遍現象。本文將從預習的重要地位出發(fā),通過詳細闡述預習中出現的缺陷,正確認識現今的預習現狀,特別是課前預習的情況,從而幫助學生掌握自主預習的策略。教師還需通過個別抽查、課堂檢查等方法,保證預習效果的有效性。
【關鍵詞】小學語文;預習指導;效果檢查
【中圖分類號】G623【文獻標識碼】A
一、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指導學生有效預習的策略
(一)培養(yǎng)學習興趣,激發(fā)學習動機
1.培養(yǎng)學生學習興趣
學生只有把學習當成樂趣,才會主動學習、樂于學習,這是學習的第一步。教師在這一階段需要做的就是在學生對學習這一概念還很模糊的時候,慢慢引導學生發(fā)現學習的樂趣,找到屬于自己的學習方法。這就能極大地激發(fā)學生學習的樂趣,使其養(yǎng)成獨立思考的習慣,從而成為有思想的讀書人。
2.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
所謂求知欲,就是學生自身潛意識里想要學習、尋求知識?!皢l(fā)就是形成空穴。”這里的“空穴”就是學生通過外在的啟發(fā)、刺激,心理上出現了缺陷。學生一旦出現這種空穴式的缺陷,就會產生一種欲望,極力地想要填補這種空缺。教師在這個過程中,要激發(fā)學生出現這種空穴,產生求知欲,從而能自覺地學習。例如講《鳥的天堂》這一課時,如果導入新課時說:“現在我們一起來學習巴金的散文《鳥的天堂》?!边@樣生硬的導入就不會引起學生學習的求知欲。如果換成這樣的情境導入:“我國南海之濱的廣東,有世界著名的風景區(qū)——天馬河島,那里有一株五百多年的榕樹,獨木成林,覆蓋了整座小島,林中棲息著成千上萬的鳥兒,那里是鳥的世界,鳥的天堂。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著名作家巴金的散文《鳥的天堂》?!边@樣學生就進入了教師編織的情境當中去,心中激起了對鳥的天堂的好奇和渴望。教師的語言導入,既生動形象,又引起了學生的求知欲,一舉兩得。
3.使學生體驗成功的快樂
教師要有一雙慧眼,善于發(fā)現正面的典型事例,并及時進行表揚,使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快樂。如我們現在提倡改作業(yè)評優(yōu)、良、合格等級,而不是打分數,這就是為了保護學生的自尊心,避免遭受挫敗感。我們要改變傳統(tǒng)的以學生成績?yōu)橹鞯脑u價標準,實現多元化的評價準則。評價不單單只是教師評,學生也可以互評,家長同時也參與進來。學生通過這種多角度的評價,漸漸正確認識自己;通過這些多方評價激勵,體驗到成功的樂趣。
(二)指導預習方法
1.讀、思結合,做到心中有數
教師在布置家庭作業(yè)時,通常只會要求學生預習某篇課文,而沒有提出具體的預習要求。在預習課文時,教師應引導學生至少要讀三遍。第一遍是默讀課文,教師指導學生把自己不理解、不明白的地方畫出來,同時將不認識的字或者以前學過但現在仍然陌生的字詞通過查字典的方式了解它們的讀法和意思。第二遍讀是在學生已經克服了生字詞的情況下,教師引導學生認真仔細地閱讀課文,全面把握課文的大意。第三遍讀是質疑,學生在讀了三遍課文后,仍有一些不懂的地方,這時教師提醒學生應在這些地方做重點標記,方便學生在正式上課時做到心中有數。
2.巧用符號與工具書,提高預習能力
預習中的重要一環(huán)就是讀課文,理解課文大意。我們要提高學生的預習能力,那么不可避免的需要指導學生注重運用有效的閱讀方法,這樣預習起來才能事半功倍。閱讀不只是眼睛和思維的運動,要眼腦手并用,這樣才能達到最佳的閱讀效果,增加閱讀的效率。
(1)巧用標點符號,做好課前筆記
因為課文對學生來說是陌生的,所以在學生第一次讀課文時,不可避免會遇到一些生字,或者是以前學過但是現在已經遺忘的字詞,教師應該指導學生第一時間用符號“○”圈出這些詞。在課文第一遍讀完時,教師引導學生通過查字典的方式,查出已圈生詞的讀音并當即寫在課本上。同時,對于比較難理解的生詞,應該在字詞的旁邊寫上標注,注清楚其意思、用法,方便在第二次閱讀時能很快地理解字詞。
教師指導學生給文章劃分段落,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當學生拿到一篇課文時,很自然地會在文章的自然節(jié)頭處用“1、2、3……”等編號分段。在學生讀懂文章大意后,教師引導學生在大段畫上//,給文章分層。學生在把握文章整體的意思后,根據文章的思想感情、時間發(fā)展順序等,給文章分層,方便學生深度理解課文。
(2)摘抄優(yōu)美語句
我們知道人的記憶是有遺忘性的,“好記性不如爛筆頭”,遇到好詞、好句、美段以及典故時,教師應指導學生用筆摘抄下來,做到不厭其煩。這樣,才能在學習過一段時間后,快速準確地進行積累復習。讀寫結合的教學方式,打破了傳統(tǒng)教學中將聽、說、讀、寫分開訓練的局面。特別是語文的學習,教師應該讓學生明白語文的學習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學生長期堅持地去積累、應用。語文學習的提高總是潛移默化的,這與自身不懈努力的積累是分不開的。所以,摘抄在這一環(huán)節(jié)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3)巧用資源,查找資料
學生會不會用工具書,有沒有養(yǎng)成使用工具書的習慣,這直接影響著學生預習的效果、自學的水平。所以,教師應該注意教學生使用工具書并形成習慣,培養(yǎng)學生預習的能力,為自學奠定堅實的基礎。在教學過程中,學生遇著生字詞,習慣等著教師的解答,這是傳統(tǒng)教學中“教師教,學生學”的一個典型。長此以往,漸漸磨滅了學生學習積極性和對知識的求知欲。實際上,學生在遇到不懂的字詞時,教師應該鼓勵學生自己動手去查工具書,而不是讓學生自己猜,更不是直接給出答案。學生可能一次兩次還不習慣,但教師堅持不懈地引導,學生終有一天會養(yǎng)成主動查工具書的好習慣,為有效預習打下基礎。
二、預習效果的檢測與反饋
教師在布置完任務后,一定注意及時檢查反饋。學生完成預習任務后,只有通過及時檢查才能從中獲得準確、全面的反饋信息,這給教師輔導、矯正提供了依據。教師對學生的預習進行及時評價,使學生能夠明白自己哪些地方做得不足需要改正,哪些地方做得好需要保持。同時,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預習進度、預習效果,適當調整自己的教學進度,做到預習與課堂教學的有機統(tǒng)一,讓預習真正成為課堂教學的預熱。
(一)個別抽查
教師檢查最常用、最普遍的方法就是實施個別抽查。例如:在課間,教師找?guī)酌瑢W用談談話、翻翻課本、看看練習本等方式,了解學生的預習情況。同時,也從他的同桌那里側面了解他的預習情況,綜合所有的意見,正確評價他的預習。在評價過程中,教師應以正面肯定的態(tài)度為主,充分鼓勵、贊揚學生,增強學生的自信心,調動其預習的積極性。最后,教師提出幾點改進意見,希望他在穩(wěn)步發(fā)展的過程中能有所提高。這時,學生對教師的信任會大大提高,將會自覺按照教師的指導進行接下來的預習。
(二)課堂檢查
課堂檢查從一節(jié)課開始時就已經進行了,可以說它貫穿一節(jié)課的始末。一節(jié)課可以用3—5分鐘的時間交流課前預習的成果,學生交流已經學會的知識、仍待解決的難題、自己的思想感悟等。這時,教師應該記錄下學生的預習情況,將教學計劃做一些相應的調整,避免出現學生已經學會的知識,教師當新知識教授的局面,要關注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在課的最后留出3—5分鐘,教師對學生的預習情況做簡單的梳理和總結,肯定部分學生的預習方法,并在課堂上交流,使同學間相互學習、借鑒,共同提高。
參考文獻
[1]張璐琳.中學語文課前預習指導策略探究[D].重慶:重慶師范大學,2011.
[2]張惠芹.教師的語言藝術[M].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