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詩歌的含蓄性一直為文藝理論家重視,也是很多詩人在詩歌創(chuàng)作上的追求,詩人之所以要含蓄地顯現(xiàn)主題,主要是受社會政治因素、社會佛道思想、社會文藝理論思想以及個人情思的復雜性這些因素的影響。
【關(guān)鍵詞】詩歌;含蓄性;原因
【中圖分類號】I206【文獻標識碼】A
詩歌的含蓄性一直為詩人所重視,也是文藝理論家經(jīng)常談及的話題,本文對中國詩歌含蓄性的原因做一研究,供大家指教。
一、詩歌的含蓄性
“詩言志”是詩歌的基本特征,而“志”的表現(xiàn)不外乎直接和含蓄兩種方式,詩歌的含蓄性主要源于詩歌主題的含蓄表達,此時,詩歌的情感、意蘊非直接表述,如同隔著一層薄紗隱約可見甚至不可見,造成一種含蓄雋永、令人回味的效果。劉勰在《文心雕龍》中有這樣的表述:“是以文之英蕤,有秀 有隱。隱也者,文外之重旨者也;秀也者,篇中之獨拔者也?!眲③膶ξ恼轮黝}的顯現(xiàn)方式便是從“隱”和“秀”兩個方面來闡述,從創(chuàng)作方法上看,也就是含蓄表達和直接表達,其中,詩歌主題的含蓄表達會給詩歌帶來一種言有盡而意無窮的效果,使詩歌產(chǎn)生了一種意境深遠的藝術(shù)效果。
二、中國詩歌含蓄性的成因
雖然很多詩人在創(chuàng)作時刻意追求含蓄的藝術(shù)效果,但是,很多含蓄性詩歌的產(chǎn)生,卻是詩人在內(nèi)外因素作用下的一種不自覺的選擇??傮w來說,詩歌的含蓄性與社會因素和個人因素有關(guān)。
(一)社會原因
人的社會屬性決定了詩人的創(chuàng)作離不開社會的影響,社會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都會給詩人的創(chuàng)作帶來影響,其中,詩歌的含蓄性受詩人當時所在的政治因素、社會佛道思想和文藝創(chuàng)作理論的影響最大。
首先,社會政治因素的影響使詩歌創(chuàng)作變得含蓄。在我國不同的歷史時期,詩人作為社會的知識分子,經(jīng)常接觸到國家的權(quán)力中心,而權(quán)力階層斗爭的復雜性,迫使詩人在創(chuàng)作時不能直接表達個人情思,只能迂回含蓄地表現(xiàn)主題。詩人與權(quán)力機構(gòu)的關(guān)系大致有以下三種情況,無論在何情況下,含蓄表現(xiàn)個人情思是一種無奈或無意的選擇。其一,一部分詩人處在權(quán)力階層的中央。不管這些詩人的身份是政客還是詩人,由于詩人本身在現(xiàn)實中就是國家統(tǒng)治力量的一部分,個人的命運與政治斗爭相糾結(jié),因此,在很多情況下他們的詩歌創(chuàng)作與政治已成為一體。身處政治旋渦中的詩人,他們迫于政治的壓力,不得不以一種比較含蓄的方式來表達個人情思。如曹植的詩句: “高樹多悲風,海水揚其波。利劍不在掌,結(jié)友何須多?不見籬間雀,見鷂自投羅。羅家得雀喜,少年見雀悲。拔劍捎羅網(wǎng),黃雀得飛飛。飛飛摩蒼天,來下謝少年?!贝嗽娬龑懺诓茇Ю^位后殺了曹植政治上的助手丁氏兄弟,曹植身處動輒得咎的逆境,由于無力救助友人,深感憤忿,只能寫詩含蓄寓意。其二,有些詩人雖然處在權(quán)力機構(gòu)的邊緣,卻極想進入權(quán)力圈,但是他們卻無法公然抒發(fā)自己想進入統(tǒng)治階層的愿望,因此在他們的詩作中只能含蓄地加以表現(xiàn)。如較為有名的就是唐代詩人孟浩然的詩《望洞庭湖贈張丞相》:“欲濟無舟楫,端居恥圣明。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痹娙送ㄟ^描述面臨煙波浩渺的洞庭湖欲渡無舟的感嘆以及臨淵而羨魚的情懷而曲折地表達了詩人希望張九齡予以援引之意。其三,詩人不在權(quán)力圈,詩人在創(chuàng)作中表面上是表達個人在生活中的一點情思,但人的社會屬性注定了詩歌創(chuàng)作要受政治的影響,很多生活中的情思往往帶有詩人對社會的關(guān)注。如現(xiàn)代詩于堅的《羅家生》(節(jié)選),“天天騎著一輛舊‘來玲/在煙囪冒煙的時候/來上班/駛過辦公樓/駛過鍛工車間/駛過倉庫的圍墻/走進那間木板搭成的小屋/埋他的那天/他老婆沒有來/幾個工人把他抬到山上/他們說他個頭小/抬著也不重”,表面上是敘事,但它含蓄地表達了詩人對社會現(xiàn)象的思索。
其次,社會佛道思想的影響讓詩歌變得含蓄。佛道思想是中國文化里的重要組成部分,詩人在創(chuàng)作時也深受其影響。嚴羽在其詩話中說:“大抵禪道惟在妙悟,詩道亦在妙悟?!彼J為作詩如參禪,重在“悟”而不是講道說理,正如宋代禪宗大師青原行思推崇參禪的三重境界中的第三種境界,即“山還是山,水還是水”,其核心思想在于,物象已蘊含意義在里面,無須多講,讓讀者自悟。這些思想慢慢影響了詩人的創(chuàng)作理念,他們也常常通過物象來含蓄地表現(xiàn)主題。道家思想作為傳統(tǒng)思想在中國也有著巨大的影響力,“道可道,非常道”這些核心思想也表明,人對道的認識是有限的,人無須對自然宇宙發(fā)表看法,提倡“無為”,眼見即所得。在這種思想影響下,詩人們著力去表現(xiàn)所見物象,讓真正的大道自行呈現(xiàn),詩歌的主題也顯得越來越含蓄。正如王維的詩句“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達到一種“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的含蓄效果。
其三,社會文藝理論的影響。詩歌的創(chuàng)作離不開詩歌理論的指導,詩歌的含蓄性與詩歌的創(chuàng)作理論有著很深的淵源關(guān)系。關(guān)于含蓄性的論述最早見于劉勰的《文心雕龍》,“是以文之英蕤,有秀有隱。隱也者,文外之重旨者也”,其說明具有“隱”的特點的文章有“文外之重旨”“隱以復意為工”,這些文章有多重含義,“夫隱之為體,義生文外,秘響旁通,伏采潛發(fā)……”則說明這些文章的表達具有含蓄不露的特點。司空圖的《二十四品·含蓄》把含蓄列為詩歌風格之一,其中論及“不著一字,盡得風流。語不涉己,若不堪憂”,形象說明詩歌含蓄表達起到的藝術(shù)效果,而“是有真宰,與之沉浮。如淥滿酒,花時反秋。悠悠空塵,忽忽海漚。淺深聚散,萬取一收”則形象說明詩歌怎樣含蓄地表現(xiàn)詩人的情思。宋嚴羽在其詩話中也反復說明“論詩如論禪”“詩道亦在妙悟”,提倡寫詩重在妙悟,悟的境界是對客觀事物的直接表現(xiàn),要“不涉理路”,要有“一唱三嘆之音”,作詩要達到“無跡可求”的含蓄雋永的效果,反對宋人的“以文字為詩,以才學為詩,以議論為詩”直露而無含蓄韻味的詩歌。以上這些文藝創(chuàng)作理論在我國文藝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對詩人們的創(chuàng)作影響深遠。
(二)個人主觀原因
個人情思的不明確性帶來詩歌的含蓄?!霸娬?,吟詠情性也?!痹姼枋鞘惆l(fā)個人情思的,而以下兩種個人情思都會導致詩歌主題的含蓄。其一,在外界景物的刺激下,詩人諸多思緒紛至沓來,往往百感交集,激動莫名,此時的創(chuàng)作情思便呈現(xiàn)出多樣化無序化的特點,思想情感具有不確定性,由于詩人本身都處在一種紛亂不明的情感狀態(tài),當他將其情思表現(xiàn)在詩歌里面時,就會產(chǎn)生一種多重主題的含蓄效果。如唐代張若虛《春江花月夜》中的春、江、花、月、夜、人幾個主題詞錯落重疊,表現(xiàn)了復雜錯落的情思,有對江月美景的贊美,有對人生的感慨與思索,有離人怨婦的相思,起伏不定的情緒把讀者引進了一個目眩五彩、渾然忘我的境界,使詩歌主題含蓄游移,韻味無窮。其二,詩人在創(chuàng)作時思想空靈,心神俱澈,主觀情思與客觀世界高度融合,仿佛進入一種天人合一的境界,這時的情思非常純凈,已不能單純地用語言來表達,正如東坡所言,“欲令詩語妙,無厭空且靜。靜故了群動,空故納萬境”,此時詩歌有一種“意與言會,言隨意遣,渾然天成”的藝術(shù)效果,顯得意味無窮。如唐詩“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jīng)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是”,詩人此時在情感上表現(xiàn)為曠達還是傷感,是理智還是感性,我們不得而知。又如王維的詩“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對于這首詩,一切評論都嫌多余,詩人抒發(fā)的情思也無須探究,但我們完全可以體會到詩人當時思想的空靈,內(nèi)心的平靜,此詩帶來的含蓄雋永的藝術(shù)效果是震撼人心的。
此外,詩人的性格不同也會導致其詩歌主題表達上有含蓄直露的不同,本文就不做探討。
參考文獻
[1]劉勰.文心雕龍·隱秀[A]\\郭紹虞,王文生.中國歷代文論選(一卷本)[M].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作者簡介:程仁君,1973年生,湖北黃梅人,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為寫作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