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天,《我和我的祖國》一直響在耳邊。
在熱氣繚繞的早餐攤前,在華燈初上的廣場舞里,在人流如織的超市大堂,在每天必經的過街天橋,甚至是在擦肩一閃的共享單車上,都飄蕩著這個柔美的旋律。每一座高山和每一條河都被吟唱,小小村莊和裊裊炊煙被反復詠嘆。這樣的歌聲里,連秋日的陽光都顯得越發(fā)清澈,每一株草和每一棵樹都顯得挺拔秀麗。
歌聲里,我想起一部文學作品。它的作者死在36歲,在他即將走上刑場的幾天里,在獄中寫下了這兩萬多字的內心獨白。這些文字并不高亢,但是坦白無私,光明磊落,有一種深沉的力量。這部作品里對自我精神的解剖,讓今天的人讀起來都自慚形穢。如果不是生在那個動蕩的年代,這個作家會贏得更大的文名,或許還會得到這樣那樣的文學獎項。然而,如你所知,他用自己的筆和生命,選擇了另一條路。這個人是瞿秋白,這部作品是《多余的話》。
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還有什么能比這種深沉更能打動人呢?
為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本期特意集中編選了一批主題鮮明的稿件。其中小說《洛都1948》描寫解放初期公安部門與敵特斗智斗勇的故事,詩歌《花開七十年》聚焦洛陽文藝界對祖國建設的貢獻,散文《和“文”字結緣》寫下一個文學工作者數十年的心路歷程,報告文學《莊稼人 文化夢》則把新時期新農民的新風貌藝術地展現在讀者面前。
編完這期稿件,天已經黑了,接到兒子時,他有點不開心。我騎著電動車從爺爺家接他回去的路上,他一直在后座上小聲哼唱著《我和我的祖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