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青群 何元強 覃一靜 陳花蘭 黃素
【摘 要】本文論述大學生心理輔導中團體曼陀羅之“秘密花園”的應用,提出心理指導教師可先以“秘密花園”為輔助,進行團體曼陀羅繪畫的初設,繼而從放松階段的指導語、場面設定、構思解讀作品、深度延伸的整合等階段來應用團體曼陀羅之“秘密花園”,以促進班級團體凝聚,實現(xiàn)個體和團體的空間自我構建融合。
【關鍵詞】大學生心理輔導 ?團體曼陀羅繪畫 ?秘密花園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9)07C-0141-03
班級團體心理輔導的最終目的是為班級設置一個積極心理氛圍的班級環(huán)境,即啟發(fā)班級學生意識自己就是成為創(chuàng)造班級環(huán)境的參與者,媒介形式為通過全體學生繪制作品構建成團體輔導最終成果的實物展現(xiàn),成為團輔教師啟發(fā)和引導班級成員具備象征意義的符號和表象,作為打開主觀能動性的有效工具和手段。團體曼陀羅繪畫技術是目前國際先進的心理治療技術,筆者借助“秘密花園”為輔助,創(chuàng)新使用曼陀羅療法的傳統(tǒng)技術,探索利用新型治療途徑,拓展新思想的繼承,站在積極心理學的角度,促進班級團體凝聚角度的思考,實現(xiàn)個體和團體的空間自我構建融合。
一、團體曼陀羅繪畫的初設
曼陀羅繪畫本身就是一種集情緒表達、認知重構、心理動力及感覺統(tǒng)合為一體的心理評估與療效的方法,并且以彩色繪畫的方式使大學生更容易接受?;诜e極心理學角度分析,團體曼陀羅繪畫能夠激發(fā)自性功能,從而具有整合自我的心理沖突,促進自我和諧的作用。其作為具有投射效應、評估與療效相結合的功能,在眾多的心理治療方法中是少有的,這也是其優(yōu)勢所在。
筆者站在積極心理學的角度思考,創(chuàng)新使用新穎曼陀羅“秘密花園”模板作為媒介,重新進行空間配置,主要考慮的是班級成員將畫筆與黑白圖片配置在一張四四方方25厘米的部分,在特定規(guī)定范圍之內的“秘密花園”恰好是正方形,更多的符合了空間小的利用。要注意的是,該模板構圖必須綜合考慮、系統(tǒng)看待,應與色彩、形狀、布局等綜合理解,針對四個區(qū)域既獨立又要統(tǒng)籌解讀。
二、團體曼陀羅繪畫的實施
(一)放松階段的指導語
團體心理輔導賦予了心理指導教師較特殊的角色要求,首先他需要主導完成團體預設的任務和目標;再者是保持團體心理輔導過程中各成員間的人際關系和氛圍。從結果成效來看,心理指導教師與團體間發(fā)生的語言、動作都有很大關系,輔導過程中需要心理指導教師開始的一段引入性指導語帶入情境中,這樣適當?shù)?、有意境的、建設性的、提示性的語言顯得尤其重要。
比如在大一新生中的運用:
我們進入這個班級已經2個多月了,我們來自五湖四海,有著不一樣的生活態(tài)度,有著對這個學校的強烈好奇心,有著我想與你有交往的想法,但是,也是我的說話方式,我的一個細微動作,可能沒有辦法更好的表達得很清楚。在相處的日子里,我觀察你,你觀察我,我們努力建設這個班級??墒?,好像總有這樣那樣的問題,總有著說不出來的感覺。大家請看我手中的這張圖片,25厘米的四四方方就像我們身處的環(huán)境,在不能改變這樣的狀態(tài)中,運用我們手中五顏六色的彩色鉛筆,找到我們心中想要的色彩,把這個黑白色變成彩色的。現(xiàn)在我們來做個游戲,用這些五顏六色的彩色鉛筆,在這種蟄伏空白的“似是而非的曼陀羅”的“秘密花園”里面共同創(chuàng)作一個屬于我們班級自己的曼陀羅世界。在這里,請大家相信,這不是一次心理測試,你不需要考慮這個選擇的好與壞,你只需要做到將自己渴望的顏色填在你想進入的地方就可以了。
(二)場面設定
場面設定包括物理環(huán)境、心理環(huán)境和角色定位。
1.物理環(huán)境。在物理環(huán)境的設定上,心理指導教師可以這樣向學生做介紹并提出問題:
“秘密花園”基本為25厘米,四四方方的一張黑白圖片里有著各種各樣的圖案,正方體25厘米的框架界限,象征著我們真實生活中的紅線、底線和束縛;重要的不是畫布框架的大小,而是不越界、在規(guī)則之內,個體的發(fā)揮,這是真實世界個體自由和群體權益映射。在這樣的班級中,在這樣學校中,在這樣的氛圍中,我們因為各種各樣的環(huán)境因素,限制了我們的手腳,阻礙著我們不能充分實現(xiàn)自己的抱負,遇到這種情況,我們是應該是自己適應環(huán)境還是環(huán)境適應自己呢?
這25厘米的正方形充分體現(xiàn)了以上問題,換句話說,在25里面中不斷地調整自己,各班級成員如何應對,每個成員的發(fā)生和轉載都可以為團體曼陀羅繪畫輔導提供更多有用的提示,這樣的環(huán)境設置并不能隨意讓個體成員自由發(fā)揮,成為一定限制的物理環(huán)境。
2.心理環(huán)境。心理環(huán)境主要指開展團體輔導過程前、中、后,整個班級心理氛圍和情緒的營造,是指導教師精心設計、科學引導的一個心理空間和場所。由班級團體心理指導老師通過自己扮演的角色,為成員們營造出的安全、融合、包容的環(huán)境,團體曼陀羅心理指導師在引導的過程中應該是一個外界的見證者、促進者,他應該給團體帶來受保護的空間建構者的舒適感,從而帶給成員間濃郁的自由感和安全感,他是一個物理空間的創(chuàng)造者,是各成員間互相交融得心理容器,不參與、不指示、供保護、供安全等感受創(chuàng)造的心理環(huán)境,在促進輔導過程中顯得尤為重要。
3.角色定位。在團體輔導過程中班級全體學生是主體,是物理環(huán)境的完成者,心理環(huán)境的因子;指導教師在活動中不作任何指示的旁觀者,負責物理環(huán)境的推動和引導、心理環(huán)境的構建和保護。
(三)構思解讀作品
綜合上述四種理論基礎,在分析作品,解讀過程我是這樣構思的(如圖1):
因為團體曼陀羅心理指導老師很難像個體治療那樣,可以顧全到方方面面,站在積極心理學角度來引導學生時,把作品分為五個部分分析:
1.當下:挑選畫筆落在左上角的同學,該部分信息是主動愿意與他人分享的內容,是個人意愿,不會產生溝通沖突。這部分同學已經從過去的思維模式中轉變到當前所接觸的新思維模式中。
2.未來:挑選畫筆落在右上角的同學,自己不知道、別人知道的關于自己的信息,在這個區(qū)域,自己的個性特征屬于自己不了解的,但是別人了解的部分。你可能在無意中觸怒別人,對方因為了解你,可能直接告訴,也可能不會告訴你,這是出于擔心傷害你感情的顧慮或礙于面子等等,因而在這個區(qū)域隱藏著某些潛在的沖突;這部分同學已經在開始思考未來的生活或者工作了,對于自己的未來定位已經比其他同學更提前的進入思考,這部分同學相對成熟穩(wěn)重些。
3.當下:挑選畫筆落在左下角的同學,自己知道,別人不知道的關于自己的信息。在這個區(qū)域,也有沖突的可能。比如自己曾經受到的傷害(比高中同學欺負而留下陰影),別人不知道或者不認為是個問題,某種意外場合,同樣一句話觸動了你,結果引發(fā)意外的沖突。但是因為它屬于自己隱私的部分,所以一般沖突均在自己控制的范圍內。這部分同學還在沉淀于過去的思維或者事情中,還沒有及時調整自己的步伐。這部分同學通常較為敏感。
4.未知:挑選畫筆落在右下角的同學,自己不知道,別人也不知道的關于自己的信息。這個部分就是潛意識、潛在的需要。它驅使我們去做某些事情,未知之事即為隱藏潛能。最容易引發(fā)沖突的區(qū)域,這部分是未發(fā)現(xiàn)的自我。這部分同學通常較有個性,也屬于較為活躍的同學。
(四)深度延伸的整合
由于人數(shù)的增多,團體輔導中的記錄很難比個體制作的記錄難度要大很多,換一種方式換一種深思。為了不打擾團體成員的制作,為每一位成員準備了一張白色的便箋紙,讓成員們對最終的作品取一個名字,以及寫下自己在團體輔導中的心境?,F(xiàn)場完成后,為了更加鞏固輔導的效果,升華思維的內心感悟,可進行兩方面的展開:
一是為作品取名字—— 共同感受作品。幫助班級成員深入理解自己的創(chuàng)作過程與現(xiàn)實環(huán)境中的班級情況,從繪制圖畫中走到現(xiàn)實環(huán)境,更好的明白自己班級目前的情況。
二是寫下的心境—— 感受自身。幫助團體成員深入理解自己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自己與現(xiàn)實環(huán)境中的自己有何區(qū)別,更好更正確地認識自己。有時候我們注重當下的當時感受,但是作為團體輔導更應該著力于對未來的一種思考能力。
大學階段是人一生中重要的階段,他在這個時期的自我探索、正確認識自我、確定自己在環(huán)境中的位置很快速,他們通過各種方式確立三觀,不斷與環(huán)境進行交互,他們的選擇和磨合效度在這一階段影響著個體的現(xiàn)在與將來,個體與環(huán)境之間,個體與個體之間的關系化顯像,在這一系列的調試過程中,他們的內部心理需要與外部環(huán)境需要之間容易發(fā)生一定程度的心理波動,這種沖突一旦變化,就需要他們有著正確的處理方式。大學生最大的問題就是,他們開心的時候覺得所有問題都會迎刃而解,不開心的時候則覺得所有的希望都灰飛煙滅了,他們需要擺脫固有思維,更換自身的內外心理需求,團體曼陀羅繪畫在繪制過程中重新審視這些矛盾點,幫助大學生度過快速需求改變的時期,充分融合了自我和他人,它意味著個人內心確立了自我統(tǒng)一度,充分了解自身,能夠將個體的過去、現(xiàn)在、將來組合成一個有機的整體,確立自己的適合現(xiàn)在社會環(huán)境中的思想和價值觀,同時能針對輔導過程中發(fā)現(xiàn)的問題對未來自我發(fā)展方向做出預設,進行深度的自己思考、判斷和定位。
“秘密花園”有別于傳統(tǒng)的曼陀羅繪畫,即延續(xù)曼陀羅療法的傳統(tǒng)技術,也拓展了新思想的繼承。其更強調在制作過程中,指導教師需采取“靜默見證者”接納的、共感理解的,賞識的態(tài)度在旁邊陪伴著,不是去分析、去解釋,盡可能從整體去把握學生對自己共同繪制作品的表現(xiàn)。而在實際制作中對這些東西(指各種色彩的畫筆)所賦予的意義,則可能加了個人的因素,這些東西意味著什么,只有他自己知道。在制作過程中,引導學生慢慢挖掘其中意義,自己反復思考,這是對他內心力量的一種挖掘,而解釋有時可能適得其反,有可能堵塞來訪者心中這些心理能量的外顯。
【參考文獻】
[1]陳燦銳,高艷紅,鄭琛.曼陀羅繪畫心理治療的理論及應用[J].醫(yī)學與哲學(A),2013(10)
[2]李詩言.《秘密花園》的天人合一主題及其藝術表達[J].邵陽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5)
[3]白艷鳳.淺析《秘密花園》的自然景物的象征意義[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5(5)
[4]張葵葵,李俊.透過“約哈里之窗”談企業(yè)員工服務意識培養(yǎng)[J].科技展望,2015(6)
[5]任俊,李倩.積極心理學:當前的困擾與未來的走向[J].上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2)
【作者簡介】沈青群(1981— ),女,瑤族,廣西桂林人,廣西農業(yè)職業(yè)技術學院老師,中級職稱,研究方向:大學生心理咨詢、心理教育、團體輔導等。
(責編何田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