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慧睿 閆冰
【摘 要】本文論述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家庭教育立法進程,并進行了展望。從家庭教育法律地位確立階段(1978—1992年)、家庭教育法律地位明晰階段(1992—2010年)、家庭教育立法準備階段(2010—2016年)、家庭教育地方立法實踐階段(2016年至今)等四個階段分析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家庭教育立法進程,提出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家庭教育立法具有家庭教育概念的價值界定不清晰、社會現(xiàn)實迫切需要缺乏政策支持、國家政府對家庭教育立法主體不明確、家庭教育立法內容較局限等特點,并從家庭教育價值取向是家庭教育立法內容的關鍵因素、國家政策支持與家庭教育立法同時進行、家庭教育立法需協(xié)調與其他法律之間的關系、社會現(xiàn)實需要推動家庭教育立法等方面對其進行了展望。
【關鍵詞】改革開放40年 ?家庭教育立法 ?進程與展望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9)07C-0050-03
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家庭教育立法走過了從無到有、從理論到實踐的歷程。隨著國家和地方相關家庭教育政策的出臺,我國關于家庭教育立法的呼聲越來越高。2016年全國婦聯(lián)向全國政協(xié)十二屆四次會議提出《關于將制定出臺〈家庭教育促進條例〉納入國務院法制辦立法規(guī)劃的提案》,近年來貴州、重慶、江西、山西已率先對家庭教育進行立法,以上各項舉措都預示著我國從地方到國家層面的家庭教育立法正在逐漸推進。但與此同時,關于家庭教育立法的各種困境也是不斷凸顯,本文從改革開放40年我國家庭教育立法進程的角度進行綜述,梳理我國家庭教育立法的困境,并對家庭教育立法的未來進行展望,以期對家庭教育立法有所啟示。
一、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家庭教育立法進程
(一)家庭教育法律地位確立階段(1978—1992年)
這一階段我國家庭教育法律地位的改變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是逐漸確立了父母對子女的撫養(yǎng)教育的權利和義務,體現(xiàn)在《婚姻法》和《憲法》前后修訂的改變。1980年我國《婚姻法》修訂時增加了與家庭教育有關的條款:“父母有保護和教育未成年子女的權利和義務”;“離婚后,父母對于子女仍有撫養(yǎng)和教育的權利和義務”。與此同時,1982年《憲法》修訂后,第四十九條明確規(guī)定:“父母有撫養(yǎng)教育未成年子女的義務”?!稇椃ā返倪@次修訂標志著我國家庭教育被正式納入憲法框架,納入我國《憲法》這一根本大法的法律地位。二是陸續(xù)完善了與家庭教育政策相關的機制。1992年《國務院關于下達〈九十年代中國兒童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的通知》中明確提出,將提高家長家庭教育能力,建立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家庭教育相結合的育人機制,開展全國性家庭教育宣傳、咨詢、服務工作,層層培訓家庭教育工作骨干、師范院校逐步開設家庭教育課程等內容納入目標體系。這份文件的出臺,對促進我國家庭教育政策機制的完善起到了一定作用。此階段通過以上兩個方面的變化,我國家庭教育的法律地位確立。
(二)家庭教育法律地位明晰階段(1992—2010年)
隨著家庭教育家庭教育的法律地位確立,家庭教育的法律地位逐漸明晰,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法律的修訂。首先,1995年《教育法》首次提出“家庭教育”概念,2006年《未成年人保護法》修訂增加規(guī)定:“父母或者其他監(jiān)護人應當學習家庭教育知識,正確履行監(jiān)護職責,撫養(yǎng)教育未成年人”;“有關國家機關和社會組織應當為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監(jiān)護人提供家庭教育指導”。此次修訂明確了家庭教育的概念。其次,2006年《預防未成年人犯罪保護法》修訂時增加規(guī)定了父母或其他監(jiān)護人進行家庭教育的法定內容,在《教育法》修訂的基礎上又進一步的進行明確。再次,2015年《反家庭暴力法》第十二條規(guī)定:“未成年人的監(jiān)護人應當以文明的方式進行家庭教育,依法履行監(jiān)護和教育職責,不得實施家庭暴力。”以上三項法律修訂的逐層變化,較為明確地規(guī)定了父母如何履行職責以及家長的法定責任,與此同時對國家機關、學校、社會組織推進家庭教育工作提出了明確要求。在此階段,家庭教育的法律地位逐漸明晰,為下一步的家庭教育立法打下良好的基礎。
(三)家庭教育立法準備階段(2010—2016年)
這一階段我國家庭教育立法納入國家立法計劃,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法律及政策的變化方面。首先,2010年《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制定有關考試、學校、終身學習、學前教育、家庭教育等法律。加強教育行政法規(guī)建設。各地根據(jù)當?shù)貙嶋H,制定促進本地區(qū)教育發(fā)展的地方性法規(guī)和規(guī)章”。這是首次提出國家要進行家庭教育立法。其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在“十二五”期間確定了“六修五立”的立法計劃,計劃制定《家庭教育法》等法律。2012年《關于指導推進家庭教育的五年規(guī)劃》提出:“組織開展家庭教育立法調研,形成較為成熟的研究成果,積極參與、努力推進家庭教育立法進程;有條件的地方先行嘗試,制定出臺家庭教育法規(guī)條例,為家庭教育事業(yè)發(fā)展提供制度保障?!敝链?,我國家庭教育立法進入準備階段。同時2016年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期間,全國婦女聯(lián)合會提出盡快制定出臺《家庭教育促進條例》,并在“兩會”上進一步明確家庭教育促進條例不屬于教育法而是社會法。此階段我國家庭跟教育立法進入準備階段,為狹義階段的立法實踐打下基礎。
(四)家庭教育地方立法實踐階段(2016年至今)
我國近些年的家庭教育立法實踐主要以地方立法為主,家庭教育地方立法主要體現(xiàn)在以家庭教育促進法律關系為主,同時關注父母教育子女。重慶、山西、江西已經(jīng)通過家庭教育立法,2016年5月27日,我國重慶市率先通過《重慶市家庭教育促進條例》,隨后2017年8月3日貴州省通過《貴州省未成年人家庭教育促進條例》,2018年5月31日山西省通過《山西家庭教育促進條例》,2018年9月30日江西省通過《江西省家庭教育促進條例》。重慶、山西、江西已經(jīng)立法的條例中對“家庭教育”的定義,都側重于從父母或者監(jiān)護人的角度對未成年人進行教育,都提出要從家庭實施、政府推動、學校指導、社會參與方面促進家庭教育,且應以政策支持為主,將家庭教育納入公共事業(yè)范疇。
二、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家庭教育的立法特點
我國家庭教育立法實踐呈現(xiàn)特點如下:一是從國家層面考慮家庭教育立法應著眼于現(xiàn)實需要和我國法律體系的完善,不宜也不需要受限于已有法律所采取的狹義家庭教育立場。二是家庭教育的法律地位逐漸提升,但對家庭教育的專業(yè)支持實踐較少,未形成法律與政策支持并行的系統(tǒng)。三是家庭教育法的法律關系僅體現(xiàn)在“家庭教育促進法律關系”,應著重對“家庭教育指導法律關系”“家庭教育實施法律關系”和“家庭教育干預法律關系”等展開研究。四是家庭教育法的地位不清晰,其綜合性未得到體現(xiàn),對未成年人法、婚姻法、教育法的影響較少,應明晰家庭教育法的地位,如果以教育實施主體為標準,可以將教育法律體系分為家庭教育法、學校教育法和社會教育法三大組成部分,目前仍然缺位的家庭教育法顯然屬于其中不可缺少的支柱之一。具體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分析。
(一)家庭教育概念的價值界定不清晰
我國家庭教育立法過程中對家庭教育的概念界定不清晰,存在較大爭議。國內有學者提出地方立法對家庭教育的界定過于狹隘。我國受制于地方立法權限以及對家庭教育的認識等因素,地方立法多采取的是教育子女的狹義立場。家庭教育立法研究的首要任務是知道什么是家庭教育法,家庭教育法最核心的概念即家庭教育。從家庭教育概念的演變來看,家庭教育的概念范疇在不斷擴大。家庭教育法制對象單一,家庭問題的現(xiàn)實關懷不夠。結合學者的觀點以及家庭教育立法的現(xiàn)狀,從價值取向角度分析,僅從教育的立場出發(fā)是比較狹隘的,并不適合社會發(fā)展的需要。除此之外,家庭教育立法對父母的關懷較少,更側重于父母必須要遵循的家庭教育的責任與義務。因此,家庭教育的價值取向不應以狹義的子女教育為主,而更多的應以家庭為主體的取向才能拓展家庭教育的內容,更切合目前社會發(fā)展的現(xiàn)實需要。
(二)家庭教育政策支持缺乏
1992年《國務院關于下達〈九十年代中國兒童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的通知》將提高家長家庭教育能力、建立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家庭教育相結合的育人機制、開展全國性家庭教育宣傳、咨詢、服務工作,層層培訓家庭教育工作骨干、師范院校逐步開設家庭教育課程等內容納入《綱要》的目標體系。從文件下達到現(xiàn)在已經(jīng)有20多年,但就目前現(xiàn)狀分析,并未達到當時文件的實踐要求,也未建立支撐體系。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相比較是處于邊緣化的地位,表現(xiàn)出家庭教育“學?;钡臓顟B(tài),以及家庭教育個人私利的價值取向。究其淵源,這與家庭教育政策支持體系的建立密切相關,政策支持體系的缺乏會導致家庭教育自然化發(fā)展并成為學校教育的附屬。與此同時對家庭教育缺乏在實踐層面的教育引導,家庭教育政策支持的缺乏一定程度上也會讓家庭教育立法更側重于促進法律關系。
(三)國家政府對家庭教育立法主體不明確
在我國,家庭教育屬于全國婦聯(lián)系統(tǒng)的管理,但是在家庭教育立法過程中卻呈現(xiàn)出多部門共同制定的局面,比如全國婦聯(lián)提出制定出臺的《家庭教育促進條例》歸屬于社會法,而重慶、貴州、江西、山西出臺條例則歸屬于教育法。重慶市、山西省、江西省、貴州省制定的《家庭教育促進條例》則歸屬于《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這與全國婦聯(lián)所提出的《家庭教育促進條例》歸屬于社會法有所出入,體現(xiàn)出目前我國家庭跟教育立法主體的不明確。我國目前的家庭教育法律多是由負責管理的部門進行制定,但其他部門比如教育部分又參與管理,所以呈現(xiàn)出立法機關、執(zhí)法機關、監(jiān)督機關的沖突。因此從目前現(xiàn)狀而言,并未厘清家庭教育立法與其他已出臺的法律法規(guī)之間的關系,未進行清晰的定位。
(四)家庭教育立法內容較局限
家庭教育側重于父母對子女的教育,未上升到家庭各層面,因此在對立法內容進行確定時,多側重于多父母責任與義務的約束,而并未體現(xiàn)出對父母的關懷與支持。比如家庭教育法律法規(guī)大多是出于保護兒童這一“弱勢”群體,以“應該”“要”等命令式的法律法規(guī)語言來強制。同時也并未體現(xiàn)出對家庭教育的促進的特征以及指導的明確政策支持。同時,從地方家庭教育立法內容而言,并未體現(xiàn)對出于不同層次水平家庭支持的針對性,比如普通的家庭、低收入家庭、流動人口的家庭、重組家庭、留守兒童家庭等,這與實踐層面缺乏政策支持以及缺乏相應的家庭教育資金的投入和人員配備也具有一定的關系。
三、我國家庭教育立法未來展望
通過以上分析,結合我國家庭教育立法以及發(fā)展的現(xiàn)狀,對我國家庭教育立法進行如下的展望。
(一)家庭教育價值取向是家庭教育立法內容的關鍵因素
家庭教育的價值取向是決定我國家庭教育立法內容的關鍵因素,應實現(xiàn)從狹隘的子女教育取向轉向以家庭為價值取向的家庭教育。價值取向的改變能推動家庭教育立法的內容的擴充與完善。借鑒我國臺灣地區(qū)的家庭教育立法經(jīng)驗,以有增進家人關系與家庭功能之各種教育活動作為家庭教育的概念,家庭教育立法的內容不局限于父母對子女的教育,而是從家庭層面對父母開展教育、父母婚姻關系教育、家庭倫理教育、家庭管理的教育等各方面開展,從而最大化地促進家庭教育合理化發(fā)展。
(二)國家政策支持與家庭教育立法同時進行
1992年《國務院關于下達〈九十年代中國兒童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的通知》等文件,要求在全國范圍內組建家庭教育支持系統(tǒng),但并未得到實施,目前的家庭教育立法從法律層面進行推進但在現(xiàn)實層面缺乏一定的根基。借鑒其他國家的立法經(jīng)驗,美國未專門頒布家庭教育法,但在關于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相互配合的政策文件中,對家庭教育從政府教育給予了全方位的支持,比如提供家庭教育資源包支持家庭教育。日本以《社會教育法》和《教育基本法》為中心,同時配套多項家庭教育支持體系以促進家庭教育發(fā)展。在以上的做法中都體現(xiàn)出了一個明確的理念,父母對子女的教育上升到國家的高度,國家有權利進行監(jiān)督并且國家是最高監(jiān)護人。
(三)家庭教育立法需協(xié)調與其他法律之間的關系
家庭教育法的制定需考慮與我國現(xiàn)有法律體系的關系,如果關系未協(xié)調清楚,則在實施過程中遭遇更多的問題,并占用立法資源。比如我國目前全國婦聯(lián)提出家庭教育立法應歸到社會法,但地方立法卻歸到教育法,此類情況的出現(xiàn)是家庭教育立法與其他法律之間關系未厘清所出現(xiàn)的情況,因此,應首先明確家庭教育法的特征。家庭教育法與其他法律之間也有著密切的關系,體現(xiàn)了高度綜合性的特點。就所涉及的內容而言,關系到婚姻法、教育法、未成年人保護法,具有綜合性,并未絕對地歸屬于哪一部法律之下,更多的是對以上上位法律的綜合體現(xiàn)。因此,建議家庭教育立法弄清楚與婚姻法、教育法、未成年人保護法之間的關系后再從國家層面進行立法。厘清與其他法律之間的關系的同時家庭教育立法主體也應加以明確。
(四)社會現(xiàn)實需要推動家庭教育立法
家庭教育的人生的最初的啟蒙教育,對兒童的人格發(fā)展起著不可推卸的重要責任。應在全國范圍內進行家庭教育立法,從法制層面推動我國家庭教育建設,并落實在民生的方方面面,更好地協(xié)調家庭教育、社會教育與學校教育之間的關系,培養(yǎng)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參考文獻】
[1]駱風.簡析當代家庭教育概念的演進[J].學前教育研究,2004(11)
[2]姚建龍.從子女到家庭:再論家庭教育立法[J].中國教育學刊,2018(9)
[3]呂慧,繆建東.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家庭教育的法制化進程[J].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2)
【基金項目】廣西教育科學“十三五”規(guī)劃2019年度課題(A類)“‘全面二孩政策下廣西幼兒師資隊伍建設面臨的挑戰(zhàn)與對策研究”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胡慧睿(1986— ),女,甘肅天水人,碩士,廣西幼兒師范高等??茖W校講師,研究方向:學前教育課程、教育技術。
(責編 何田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