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克
最近,一位自媒體人在網上吐槽“中國人學英語”:“對絕大多數(shù)中國人來說,英語是一項‘廢物技能……為英語吶喊的人,無非是那些行業(yè)從業(yè)者和一部分思想上自我矮化的奴隸?!边@位自媒體人認為,外語交流只要搞一支專業(yè)翻譯隊伍就行了,用不著全民學英語。
對于該言論,另一個“大V”立即反擊稱,翻譯軟件并不能翻譯出文化。之后,那名自媒體人回應:“語言是文化的基礎,語言西化,思維就西化,追趕時期學習可以,取而代之的時候,就必須改變?!?/p>
學英語,是幾代中國人年輕時“刻骨銘心”的共同記憶。英語是我們從小到大的必修科目。在中考、高考等升學考試中,英語的重要性不輸語文、數(shù)學;進了大學,四六級考試依然是大家必須邁過的門檻;而有志于出國深造的學生,還要沖刺托福、雅思、GRE……
把中國人學英語的必要性和所謂的愛國情緒綁在一起,一味地認為學英語是“思想上自我矮化”,這種觀點無疑是狹隘的。中國人主動學英語,和如今越來越多的外國人想學漢語,本質上沒有區(qū)別,都是為了擴大文化交流,表達文化包容,以語言為工具,盡可能了解和融入其他文化。
例如,在近期一些國產文化綜藝節(jié)目中,我們看到年輕的美國姑娘基于《齊物論》和李白的《古風(其九)》,創(chuàng)作原創(chuàng)歌曲,吐字清晰地唱出來;我們看到俄羅斯小伙子自信流利地背誦古典詩詞。既然“金發(fā)碧眼”熱情擁抱中文受到中國觀眾的歡迎,那么國人學習英語,同樣體現(xiàn)思想的開放和進步。通過學習英語,有助于在世界舞臺上收獲友誼和包容,絕對不是什么“矮化”。
英語不是“廢物技能”,不過,給中小學生的英語學習適當“減負”也未嘗不可。此前也有人提出,如果按照每天8小時的學習時間計算,一個孩子一天大概有將近五分之一的時間都花在了英語學習上。
據(jù)觀察,低年級學生背誦英語單詞、理解英語語法容易遇到較大障礙,傳統(tǒng)的死記硬背的英語教學方式無法讓他們產生興趣。
中小學生學英語,學校最好采取更適合學生學習理解能力的教學方式和考察方式。非母語的語言教學,應當從提高學生興趣入手,讓他們感知語言的魅力,并且“學活”,與實踐結合,和日常生活接軌。
(選自《中國青年報》)
?小編有話說
或許,正因為有些人的英語學習之路顯得有些被動和“功利”,他們視英語成績?yōu)樯龑W的敲門磚,以及求職簡歷上的關鍵項,所以才忽視了英語學習的積極目的和適用渠道。學英語的重要性,并不是相關行業(yè)從業(yè)者“吹”出來的。對于中國年輕人而言,英語學習是大勢所趨的,而且大家應該更清楚地明白一點:學英語,不是為了遵循社會游戲規(guī)則來“通關”,而是為了獲得視野和思維的“進階”。另外,多學習一門語言,就多靠近一種文化。在強調互相尊重世界文明多樣性的時代,這是年輕人理應內化吸收的常識。
適用話題
文化交流;思想進步;學英語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