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倪黎祥
干將路的前身干將坊為宋前古坊,是條樂橋北堍與言橋之間的窄巷。1982年拓建后,與松鶴板場、濂溪坊、新學前、獅子口合并,統(tǒng)稱干將路,全長1589米。
上個世紀80年代,干將路沿途街巷仍是水陸并行,典型的“君到姑蘇見,人家盡枕河”風貌。上世紀90年代初期,蘇州不斷“長大”,城市格局和面貌發(fā)生巨變。當時,古城區(qū)道路拓寬、街坊改造等工程逐步展開,狹窄的干將路已經不堪重負。
1992年10月,干將路道路拓寬工程開始。干將路有3.07公里在古城區(qū)內,拓寬工程合并了原有的鐵瓶巷、鎮(zhèn)撫司前、通和坊等道路,撤消了兩側的顧亭橋下塘、升龍橋下塘、桐橋東街、司長巷、多貴橋巷、桐橋浜、言橋下塘、梗子里、登平里、紫蘭巷、豆粉園、打線弄、雙成巷、鷹揚巷、順平里、朗中里、升平橋弄、乘馬坡巷等30多條小巷里弄。
1993年,攝影家陳健行用一臺膠片相機,為我們留下了干將路舊貌。老街老巷、冒煙的煤爐、渾圓的馬桶、石橋石井,都在黑白影像里生動如昨。他的紀實作品讓遺失的往事不再那么無影無像、無血無肉;勾起鄉(xiāng)愁和故園記憶的同時,也喚醒了我們久違的情感。
當年,為了最大限度保持蘇州古城的原有風貌,干將路工程指揮部專門成立了文物保護管理小組,對干將路沿線26處文物和古建遺存進行了詳實的調查。為盡量多地保存和展示歷史遺存,升龍橋按原樣重建,臨頓路口的古宅新居面目依舊,明代劇作家張獻翼故居整修如舊,即使是滅失的清末文人金松岑的故居,也在原址留下石碑記事。
1994年9月28日,新干將路通車,以樂橋為界向東西兩邊進一步延伸,擴展為干將東路和干將西路,成為一條長約7公里、橫貫古城東西的主干道。新干將路一頭連著蘇州高新區(qū),一頭連著蘇州工業(yè)園區(qū),使市區(qū)真正實現“一體兩翼”,為城市發(fā)展提供了后勁,古城區(qū)重新煥發(fā)青春。
如今,當攝影家陳藝操控無人機,在相門橋上從空中向西俯瞰干將路時,干將路恍如一道彩帶橫貫姑蘇城??v觀干將路的舊貌與新顏,串聯(lián)起了曾經的歷史與今天的人文,始終藏著一份儒雅的情懷,于現代感中透著一份古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