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敏
內(nèi)容摘要:敘事文體的敘述,主要有第一人稱和第三人稱。第一人稱敘述的表達效果是真實、親切,但是敘事范圍有限。第三人稱敘述比較自由,但是缺乏親切感。文章需要兩種人稱敘述時,須注意人稱轉(zhuǎn)換的自然、順暢。
關(guān)鍵詞:敘事文體 敘述人稱
敘事文體的人稱,是敘述者在文章中敘事時的立足點、觀察點。由于敘述者立足點與觀察點的不同,敘事的人稱主要有第一人稱和第三人稱。
第一人稱是敘述者站在“我”(“我們”)的立足點上進行敘述,“我”既是生活事件的觀察者,又是故事的敘述者。文章的全部內(nèi)容都是從“我”的角度看出、聽出,都是從“我”的角度敘述出來的。用第一人稱來敘述,由于敘述者所敘的是自己親身的所見、所聞、所歷,讀者讀起來就會倍感真實、親切,作者寫起來也有很多方便之處。當然,用第一人稱來敘述也有缺陷,作者在敘事時,囿于“我”的所見所聞所歷,至于“我”視野范圍以外的事情,就不大好敘述了。
在敘事文體中,用第一人稱來敘述的“我”,可以是作者,也可以是作品中的人物。魯迅的短篇小說《故鄉(xiāng)》中的“我”就是作者自己,而《孔乙已》中的“我”則是作品中的一個人物——酒店的小伙計。
用第一人稱來敘事,還有一重、雙重、多重之分。一重第一人稱的敘述,就是在敘事作品中自始至終都是一個敘述者,“我”自始至終都是一個人物,在魯迅的短篇小說《傷逝》中,敘述者和“我”始終是一個人物——涓生。雙重第一人稱的敘述,是同一篇作品中敘述人“我”先后并不是一個人,而是兩個人。其中第一個“我”所敘述的相當于作品的序幕,并引出第二個“我”的敘述,而第二個“我”的敘述才是作品的主體部分。王愿堅寫的《糧食的故事》就是用的這種雙重第一人稱的敘述。多重第一人稱的敘述,就是作品中的敘述人稱雖然是“我”,但這個“我”前后不是一個人,而是三個以上的人物,如法國作家小仲馬的《茶花女》,書中的敘述者“我”就先后換了四人。
第三人稱是敘述者站在“他”(“他們”)的立足點上進行的敘述。這種敘述人稱比較自由,作者幾乎成了一個全知全能的敘述者,人物的內(nèi)心秘密,遙遠的過去,未來的發(fā)展,敘述者都可以不受時空的限制,自由、靈活地進行敘述。胡辛的小說《四個四十歲的女人》是用第三人稱來寫的,如下面這段敘述:
“四十歲,對于女人來說,真是個不可寬恕的年齡。青春,徹底地在這個門檻上告別;衰老,不可遏止地從這里起步。柳青——昔日苗條、機靈、高傲,……而今,她仿佛銳氣消盡,瘦削的臉龐上架著一副黃邊眼鏡,既過時又肥大的白府綢短袖衫和藍棉綢長褲掩飾不了她瘦骨嶙峋的身形,她平添了幾分老態(tài)。……”
這一段文字,因為作者用了第三人稱,所以敘述起來相當自由,敘述人對柳青的過去、現(xiàn)在以及體態(tài)、形貌、心理活動幾乎無所不知,他可以不受時空限制地把他所知道的人物的一切情況告訴給讀者。
當然,第三人稱的敘述不如第一人稱那么親切、自然,但如果處理適當(如用人物的內(nèi)
心獨自與對話來敘述),也能夠收到較好的效果。
在同一篇文章中,有時為了表達的需要,經(jīng)常出現(xiàn)既用第一人稱又用第三人稱的情況。如魯迅的《祝?!返拈_頭部分:
“我是正在這一夜回到我的故鄉(xiāng)魯鎮(zhèn)的。……無論如何,我明天決計要走了。況且,一想到昨天遇見樣林嫂的事,也就使我不能安住,……”
結(jié)尾部分:
“我給那些因為在近旁而極響的爆竹聲驚醒,看見豆一般大的黃色燈火光,接著又聽得畢畢剝剝的鞭炮,是四叔家正在‘祝福了……”
一頭一尾,用的都是第一人稱,寫的是“我”親身經(jīng)歷的事情,讀者讀了以后,感到真實可信。但在敘述祥林嫂的故事時,則用了第三人稱,這樣敘述祥林嫂的遭遇與身世就比較自由。
在一般情況下,在敘述人稱轉(zhuǎn)換的時候,其銜接之處要有個過渡段(句),才能不顯突兀。如《祝?!吩趶牡谝蝗朔Q敘述轉(zhuǎn)換為第三人稱敘述的時候,用了這樣一個過渡句:“然而先前所見所聞的她的半生事跡的斷片,至此聯(lián)成一片了?!边@樣承上啟下,人稱的轉(zhuǎn)換就很自然。
(作者單位:黃岡師范學院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