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琦
前不久,迪士尼電影《花木蘭》發(fā)布了預(yù)告片。片中,木蘭相親時略顯怪異的妝容引來了網(wǎng)友熱議。
額頭上那一抹鮮艷的黃色,當(dāng)中搶眼的花印,臉頰的兩坨大紅胭脂,這些都是和木蘭同時代的、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姑娘們喜歡的妝容。其中有一些,一直流行到了唐代,并發(fā)展至鼎盛。
在高中語文課本必修四的《琵琶行》中,大詩人白居易就為我們展現(xiàn)過千年之前唐朝女子的妝服之美。
當(dāng)胭脂遇上水
“夜深忽夢少年事,夢啼妝淚紅闌干?!?/p>
江水湛湛、楓葉瑟瑟,少女舊夢已不可追尋,唯有淚痕蜿蜒、暈濕紅妝。
這樣的場景分外美麗,卻也讓人有幾分摸不著頭腦:為何眼淚淌落下來時,會形成一道道紅色的痕跡呢?
紅妝 HONG ZHUANG
盛唐時期,女性妝容常被稱為“紅妝”?!凹t妝”一詞其實在南北朝時期就已經(jīng)存在了,那時常被用來指代女子的盛裝。
如南北朝古樂府《木蘭詩》:“阿姊聞妹來,當(dāng)戶理紅妝?!?/p>
再比如隋朝江總《七夕詩》:“此時機杼息。獨向紅妝羞?!?/p>
但“紅妝”正式成為一種妝容之名,是從唐代開始的。盛唐時,婦女常將整個面頰,包括上眼瞼乃至半個耳朵都敷以胭脂,以顯示面色嬌艷。乍看去,入眼皆是紅色,故而被稱為“紅妝”。
紅泥·紅冰·紅汗
HONG NI·HONG BING·HONG HAN
和如今諸多愛美的女孩子所喜好的防水彩妝不同,唐代畫“紅妝”所用的胭脂是不防水的。
如果你穿越到唐朝,可能會看到如下場景。
場景一:宮女洗臉,滿盆紅泥
“舞來汗?jié)窳_衣徹,樓上人扶下玉梯。歸到院中重洗面,金花盆里潑紅泥。”
——唐·王建《宮詞》
場景二:貴妃落淚,結(jié)為紅冰
“楊貴妃初承恩召,與父母相別,泣涕登車。時天寒淚結(jié)為紅冰。”
——《開元天寶遺事·紅冰》
場景三:貴妃拭汗,帕色緋紅
“貴妃每至夏月,常衣輕綃,使侍兒交扇鼓風(fēng),猶不解其熱。每有汗出,紅膩而多香,或拭之于巾帕之上,其色如桃紅也?!?/p>
——《開元天寶遺事·紅汗》
宮女、貴妃所用的胭脂尚且避免不了被水溶解,嫁作商人婦的琵琶女在夢到少女往事不禁落淚之時,臉上的胭脂被淚水沖刷出一道道痕跡,便可以理解了。
美麗,從頭開始
“鈿頭銀篦擊節(jié)碎?!?/p>
除了艷麗的紅妝,頭飾也是唐代婦女打扮自己時必不可少的一項。
鈿 DIAN
鈿,是一種鑲金花的首飾,常被用在發(fā)髻上作為裝飾。
唐詩里的描寫:
“花鈿委地?zé)o人收”“釵擘黃金合分鈿”
——唐·白居易《長恨歌》
“美人紅妝色正鮮,側(cè)垂高髻插金鈿”
——唐·岑參
《敦煌太守后庭歌》
“重梳短髻下金鈿”
——唐·王建《尋橦歌》
篦 LI
篦,又稱枇,是另一種唐代常見發(fā)飾,外形像梳子一樣,可插在發(fā)間。
插法科普:
盛唐及中唐時婦女:一般將2—3把“梳子”插在發(fā)髻上。
晚唐婦女:插的“梳子”越來越多,最多時可達十余把。
這大概是許多愛美女孩的終極夢想——頭上戴著好幾把梳子出門,美觀又方便,想整理頭發(fā)時完全不用擔(dān)心手邊沒有工具了。
鈿+篦 DIAN+LI
鈿有時會和釵、篦等相結(jié)合,作為釵頭和篦頭而存在?!杜眯小分械摹扳氼^銀篦”,實際上就是頂端鑲著金花的銀發(fā)梳。
“紅裙style”
“血色羅裙翻酒污?!?/p>
有了紅妝和美麗的飾品,自然少不了一件漂亮衣服來完成全身的造型。
要艷麗 YAO YAN LI
紅艷如血的長裙舞動起來,掀翻了桌上的美酒,讓人分不清究竟是裙子紅,還是酒更紅。
紅色的羅裙也被稱為“石榴裙”,因其色若石榴花而得名。
看看唐朝人有多喜歡石榴裙:
“開箱驗取石榴裙”
——唐·武則天《如意娘》
“紅裙妒殺石榴花”
——唐·萬楚《五日觀妓》
“桃花馬上石榴裙”
——唐·張謂《贈趙使君美人》
“石榴裙裾蛺蝶飛”
——唐·常建《古興》
“金鈿正舞石榴裙”
——唐·韓翃
《贈別太常李博士兼寄兩省舊游》
唐代服裝色彩艷麗且豐富,除了紅色,唐詩中的羅裙還有許多其他的色彩。
綠色:“荷葉羅裙一色裁”
——唐·王昌齡《采蓮曲》
青色:“東妃閑著翠霞裙”
——唐·曹唐《小游仙詩九十八首》
紫色:“野草繡窠紫羅襦”
——唐·岑參《玉門關(guān)蓋將軍歌》
敦煌壁畫中女性的裙子也出現(xiàn)了紅、綠、藍、黃、青、紫等色彩,十分奪目。
在當(dāng)時,朝廷雖根據(jù)地位尊卑對服裝樣式、色彩制訂了嚴苛的規(guī)定,但唐代女子卻并未嚴格遵循這些政策。
“婦人宴服,準令各依夫色,上得兼下,下不得僭上。既不在公庭,而風(fēng)俗奢靡,不依格令,綺羅錦繡,隨所好尚。上自宮掖,下至匹庶,遞相仿效,貴賤無別。”
——《舊唐書·輿服志》
“風(fēng)俗奢靡”“綺羅錦繡”……可見,“艷麗”是當(dāng)時女子對服飾的一大追求。
要寬大 YAO KUAN DA
不但要艷麗,還要寬大。
“以四方車服僭奢,下詔準儀制令,……婦人裙不過五幅,曳地不過三寸,襦袖不過一尺五寸?!?/p>
——《新唐書·車服志》
裙五幅,曳地三寸,襦袖一尺五寸,換算成今天的尺寸,約等于裙圍2.7米,裙擺拖地0.08米,袖寬0.4米。但即便裙子已經(jīng)如此寬大,當(dāng)時的女性仍然對此感到不滿,詔令一出就遭到她們的抵制。
“詔下,人多怨者。京兆尹杜悰條易行者為寬限,而事遂不行?!?/p>
——《新唐書·車服志》
這一詔令是在唐文宗即位時頒布的,為的是改變當(dāng)時服飾追求奢靡之風(fēng)。由此可見,在文宗之前的憲宗元和年間,即白居易寫作《琵琶行》的時期,女性的裙子還要大于這個尺寸。
如此寬大的裙子,飛舞時掀翻一杯酒,簡直輕而易舉。
施紅妝,插金鈿,著紅裙,舞玉階。
這樣的琵琶女,無怪乎“妝成每被秋娘妒”。雖然我們無緣夢回唐朝,見證那時的繁華與輝煌,但好在還有詩歌流傳,讓我們能夠在字里行間,得以窺見千年前的妝服之美。
你不一定知道
在歷史學(xué)家看來,
唐朝是應(yīng)當(dāng)被分為不同時期的。
研究唐代文學(xué)時,最常用的是元代楊士宏所著《唐音》中的四分法,分別為——
初:高祖至睿宗
盛:玄宗至肅宗
中:代宗至文宗
晚:武宗至哀帝
白居易的《琵琶行》作于唐憲宗元和十一年,按四分法來看,應(yīng)當(dāng)屬于中唐時期。
《琵琶行》里還有這些:
“五陵年少爭纏頭,一曲紅綃不知數(shù)。”
五陵年少
“五陵”是指漢代五個皇帝的陵墓,即長陵、安陵、陽陵、茂陵、平陵。
因為兩漢時高門大戶、富豪之家或外戚等都居住在五陵附近,故而后世常以“五陵”喻指富豪人家聚居之地。
“五陵年少”,則是指京都富豪子弟,但并不含類似“紈绔子弟”一樣的貶義成分。
唐代張籍《猛虎行》:“谷中近窟有山村,長向村家取黃犢。五陵年少不敢射,空來林下看行跡?!边@當(dāng)中,“五陵年少”有著少年意氣風(fēng)發(fā)的意思。
纏頭與紅綃
“纏頭”,因唐代歌舞藝人演出時,常將羅錦纏在頭上作為裝飾而得名。
演出完畢時,觀賞者也常以羅錦作為演出的酬謝,所以后來“纏頭”便逐漸演變?yōu)橛^賞者對于歌舞藝人酬謝的代名詞,也被稱作“紅綃”。許多唐詩中都有描寫,如杜甫《即事》:“笑時花近眼,舞罷錦纏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