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茗馳
[摘要]馬克思在吸收借鑒前人分配理論成果的基礎上,從唯物史觀的角度出發(fā),對資本主義現實進行分析從而揭示了資本主義分配的非正義本質的過程中,提出了關于實現分配正義的相關思想。馬克思的分配正義思想,對于我國實現分配正義、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偉大復興中國夢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論依據。
[關鍵詞]正義;分配;小康社會;現實意義
[中圖分類號]B036[文獻標識碼]A
馬克思并沒有關于財富分配理論的專著,關于財富分配的一些抽象概念也是馬克思所不贊同的。但是如果我們認真研讀馬克思的著作,可以找到發(fā)現其中許多關于財富分配和公平正義的理論淵源。他認為,正義不應該被限定,它隨著一定生產方式和歷史條件的變化而變化,也不應該作為某種先驗的價值觀念存在于實踐之前,相反,它是實踐中產生的。在不同歷史時代和不同的經濟發(fā)展要求下,生產力和生產方式都有所不同,那么正義的表現也有所不同。
在馬克思看來,分配和生產一樣,不但可以從經濟學上的范疇理解和判斷,而且是批判和分析資本主義制度的哲學范疇,他認為,分配正義意味在充分尊重差異的前提下,使人平等、公正地獲得生存和發(fā)展的條件和機會。同時充分實現社會的分配正義也可以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
1 以剩余價值為代表的資本主義分配方式是否正義
對于資本主義分配方式,馬克思之前的許多資產階級學者為確立其合理性作出了許多理論論述,馬克思也都對其進行了批判。針對巴斯夏所提出,“作為自由的資本主義是以促進人的利益彼此和諧為出發(fā)點的,社會世界的普遍法則是和諧協調的,這些法則從各個方面趨向于完善人類?!苯洕椭C論,明確指出巴斯夏與亞里士多德一樣,并沒有指出個人利益與社會利益的關鍵點。以及斯密提出的“他追求自己的利益,往往使他能比在真正出于本意的情況下更有效地促進社會的利益”。對“看不見的手”理論,馬克思指出無論個人利益還是社會利益都離不開社會條件的創(chuàng)造,必然會存在相互之間的競爭。馬克思最后用剩余價值理論來反駁凱里的資本家與工人之間的對立是可協調的論述,“即使凱里沒有像往常那樣把毫無批判的、表面的拼湊起來的統計資料雜亂無章地羅列在一起,而是論證了自己的前提,我們關于剩余價值的生產的全部分析還是證明,他的這個推論是荒謬的?!?/p>
可見,馬克思批判他們,是因為他們有意割裂效率與公平的關系,片面強調資本主義市場資源配置的效率,根本漠視經濟體制對人的發(fā)展的本該有促進意義,執(zhí)意認可資本主義社會對人性的異化作用,試圖分析和證明資本主義社會分配的合理性和公正性。因此馬克思從人的解放和發(fā)展的角度出發(fā)對資本主義生產和分配方式作出總結:(1)產品屬于資本家,而不屬于工人;(2)資本家占有工人的剩余價值;(3)工人出賣自己的勞動力;這就是資本主義的分配不公。具體而言,馬克思從以下兩個方面進行了批判。
其一,馬克思通過勞動價值論指出勞動的重要性,商品與價值的橋梁就是勞動以及勞動與勞動力的區(qū)別,在《哥達綱領批判》中,馬克思明確指出:“勞動本身不過是一種自然力即人的勞動力的表現?!彪m然在勞動產品的生產過程中資本家投入了資本、技術、材料等生產要素,但是生產被資本家無償占有的剩余價值的唯一源泉是工人的活勞動,從根本上說明資產階級對勞動者所創(chuàng)造價值的占有實質上是一種不平等的剝削關系。
其二,馬克思在剩余價值理論的基礎上指出,在資本主義生產和分配過程中,工人為資本家提供勞動的生產要素,表面上資本家為工人的勞動支付工資,但是實際上資本家所支付的這部分工資只能勉強維持工人自身以及少數的家庭成員生存需要,工人所創(chuàng)造的剩余價值大于資本家所付出的工資,而資本家用壓迫剝削工人無償獲得剩余價值投入再生產獲取更多的財富,這也就是披著平等的外衣掩蓋背后的不平等。隨著工人勞動時間勞動強度的增加,勞動產品也不斷增加,但是最終卻演變成工人自身越來越貧窮,勞動逐步變成自己的枷鎖和束縛。最終導致異化。
2 馬克思唯物史觀基礎上的分配正義
馬克思從歷史唯物主義角度出發(fā),首先肯定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歷史意義和重要性,但是根據馬克思的兩大理論即勞動價值論和剩余價值論,深刻地指出資本主義由于在生產方式方面具有局限性導致在分配方式的不公平而引發(fā)了社會矛盾以及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的兩大對立。馬克思認為真正的分配正義要脫離資本主義框架內抽象概念,只有建立在人的全面解放的立場上的分配方式才能真正地促進人民的自由和平等,社會的發(fā)展和進步。具體從三個方面分析:
其一,馬克思總結資本主義社會矛盾,提出要想實現真正的公平正義,首先需要從資本主義的理論框架的枷鎖中跳脫出來。在以私有制為基礎的資本主義生產條件下,工人通過獲得一定的工資,建立所謂的平等。但是此時的平等并不是真正的平等。因此,馬克思認為“工人應該摒棄‘做一天工作,得一天公平的工資!這種保守的格言,要在自己的旗幟上寫上革命的口號:‘消滅雇傭勞動制度!”在人的解放基礎上建立真正公平正義的生產關系和社會制度,在生產力高度發(fā)達的基礎上實現真正的共同占有和共同享有。
其二,對分配方式正義公平與否應該建立客觀的判斷方式,超越資本主義政治經濟主觀的、抽象的人的分配正義概念,資本主義以私有制為基礎,在生產和分配的過程中不同的利益主體存在著主觀差異性,不可能達到客觀的判斷標準,并且由于利益主體的不同,各自立場角度不同,在評判正義的標準上也有一定的差異,只有實現所有制與生產方式與人的道德判斷標準的一致,以公有制為基礎,才可能站在人的立場和角度上實現分配正義。
其三,公平分配不能以簡單的單一維度進行計算。在資本主義生產和分配方式的結果就是有可能引起兩極分化,作為占有更多社會資源的資本家通過剝削工人的剩余價值擴大生產獲取財富,而工人生產的勞動產品越多反而會加快資本家剝削的步伐,最終導致富有的人更加富裕,貧窮的人更加貧窮。因此,馬克思認為,現實生活中的個體不是生產勞動的機器,人最終也并不應該成為單向度的人,要充分考慮現實過程中個人天資稟賦的差異性,從而實現每個人自由而全面的發(fā)展。從必然王國向自由王國的轉變。
3 馬克思主義分配正義思想的現實意義
在我國,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中需要借鑒、吸收西方各種分配正義觀的合理成分。但是,從本質上來說,馬克思以前的西方正義理論是建立在唯心史觀的基礎上的,其實質是對資產階級意識形態(tài)的維護。因此,實現社會生產和分配方式的公平正義,必須以馬克思主義分配正義思想為指導,同時以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具體實踐相結合。
其一,堅持效率與公平的辯證統一。只有時刻掌握好效率與公平的辯證關系,才能為實現分配方式公平正義打下基礎,從而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經濟的平穩(wěn)發(fā)展。從歷史唯物主義角度出發(fā),新時代堅持以人的發(fā)展為立場和角度,將效率與公平的辯證關系納入到生產、分配、交換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中去。即不能放棄經濟發(fā)展一味追求公平,更不能放棄公平追求單方面的經濟發(fā)展進步,無論是哪個方面帶來的進步都會伴隨著背后的危險性。
其二,堅持發(fā)展與共享的辯證統一。習近平2012年在河北阜平調研考察時講道:“消除貧困,改善民生,實現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贝罅Πl(fā)展經濟,促進全體人民共同發(fā)展,增加新的經濟開發(fā)點和增長點,提供新型就業(yè)培訓和就業(yè)崗位,從而建立健全社會保障制度,促進初次分配與再分配的合理配置,讓全體人民共享改革開放成果,才能逐步實現以公有制為基礎的分配的公平正義。
其三,堅持改革與創(chuàng)新的辯證統一。制度保證是強有力的保障,只有完善的公正的不偏袒任何一方利益的惠及全體人民的分配制度才是正義的分配制度,同時還要注重分配制度和分配方式、分配關系的創(chuàng)新,在改革分配方式的實踐中不斷摸索前進,不斷創(chuàng)新,從而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要求,隨著生產力的發(fā)展,生產關系的進步,不斷完善更新適合中國國情的具有中國特色的分配制度、分配方式。
其四,堅持局部與總體的辯證統一。實現分配正義需要把握好部分與總體的關系,要不斷縮短社會的貧富差距,統籌兼顧發(fā)展各方經濟??s小城鄉(xiāng)差距,大力發(fā)展農村經濟,實現城鄉(xiāng)一體化經濟增長。實現沿海與內陸的經濟同步,繼續(xù)堅持沿海經濟拉動內陸經濟增長,為促進分配的公平正義均衡發(fā)展。
其五,堅持法治與德治的辯證統一。堅持依法治國為維護分配公平正義提供了政治保障。嚴厲打擊任何違反分配公平正義的行為和方式。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同時堅持德治,強化干部始終堅持以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堅持以德治國為實現分配方式的公平正義提供了輿論基礎,增強人民群眾維護自身合法利益的意識。
結語:總之以唯物史觀為基礎的馬克思主義分配正義的相關思想為指導,為我們新時代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打贏脫貧攻堅戰(zhàn)提供了科學的方法論依據,從而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2]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 汪盛玉.馬克思社會公正思想論[M].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14.
[4] 聶錦芳.《資本論》及其手稿再研究:文獻、思想與當代性[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13.
[5] 涂良川.在正義與解放之間—馬克思正義觀的四重維度[M].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2011
[6] 譚培文.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選讀與導讀[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7] 張二芳.社會主義公正原則探析[J].馬克思主義研究,2010(2).
[8] 王廣.分配正義的批判與超越:對《哥達綱領批判》的政治哲學解讀[J].理論視野,2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