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立宏,韓國猛,董越崎,石倩茹,馬建英,胡瑨男,任仕超,周可佳,王錦程,司維柳
(中國石油大港油田公司,天津 300280)
陸相斷陷盆地以構造特征復雜、砂體展布空間變化快為典型特征[1-3],油氣的富集程度受斷裂活動[4-6]、砂體展布[7-10]、沉積體系[11-15]等多因素共同控制與影響。近年來,斷陷盆地構造、沉積等多因素的耦合關系研究成為了油氣勘探研究工作的重點,學者們先后提出了“斷陷湖盆斜坡區(qū)優(yōu)勢相油氣富集理論”、“陸相斷陷盆地層序構成樣式”、“構造坡折控砂”等一系列概念[16-23],為復雜斷陷盆地的深化勘探提供了理論基礎。隨著勘探對象的日益復雜,關于斷裂-砂體的配置關系(也叫斷-砂配置、斷-砂組合模式[24-25]或斷層組合類型[26],本文統(tǒng)稱為斷裂-砂體的配置關系)在油氣成藏中的作用,越來越受到重視。前人已對此做過大量研究,主要包括根據(jù)斷裂和砂體產(chǎn)狀配置關系進行分類[25-26],研究表明斷-砂組合模式?jīng)Q定了圈閉類型和油氣分布位置[25,27-28],并在時間[29]、空間[30]上對油氣在側向[24,31-33]、垂向兩個不同方向的運移[31,34]有著主要的控制作用。斷裂-砂體的配置關系的研究成果對東部斷陷盆地成熟區(qū)的油氣精細勘探起到了推動作用。
歧口凹陷隸屬于渤海灣盆地,是典型的箕狀斷陷,斷裂十分發(fā)育,以往按照構造找油的思路發(fā)現(xiàn)了一批斷塊、斷鼻、背斜油氣藏,歷經(jīng)50多年勘探,該類油氣藏的發(fā)現(xiàn)難度越來越大,增儲規(guī)模越來越小。濱海斷鼻位于歧口凹陷中央隆起帶東翼,淺層發(fā)現(xiàn)的新近系明化鎮(zhèn)組、館陶組港東油田和深層的古近系沙河街組一段下亞段馬東油田均為構造油藏,其中間層系內(nèi)有些井發(fā)現(xiàn)了油氣顯示或者零星油氣層,但因沒有構造圈閉而沒有引起重視。近期研究發(fā)現(xiàn)該區(qū)發(fā)育多條砂體帶,這些砂體帶與油源斷層溝通,有利于形成構造巖性油氣藏,按照斷裂-砂體配置關系的思路指導該區(qū)油氣勘探,獲得重要發(fā)現(xiàn),鉆遇29口井,26口井獲得工業(yè)油流,形成了3 000×104t規(guī)模效益增儲。
本文在前人認識的基礎上,利用三維地震、80余口井的測錄井等資料,對歧口凹陷濱海斷鼻的斷裂要素、砂體展布特征進行統(tǒng)計研究,分析斷裂與砂體之間的配置關系,嘗試從多因素配置關系的角度出發(fā),明確優(yōu)勢油氣運移斷裂與優(yōu)勢砂體共同控制油氣成藏并富集高產(chǎn),進而建立濱海斷鼻的斷-砂控藏模式,以期為歧口凹陷濱海斷鼻乃至陸相斷陷湖盆復雜斷裂區(qū)的精細勘探工作提供指導和借鑒。
歧口凹陷為發(fā)育于中新生代的斷陷湖盆,經(jīng)歷了多期構造改造,斷裂特征復雜[35-37]。研究區(qū)濱海斷鼻為依附于濱海斷裂下降盤的大型鼻狀構造[38](見圖1),西接港西凸起,向東逐步過渡至歧口主凹,構造面積為260 km2。濱海斷鼻以古近系—新近系沉積為主,自下而上發(fā)育古近系沙河街組三段、沙河街組二段、沙河街組一段(后文簡稱“沙三段”、“沙二段”和“沙一段”)、東營組沉積和新近系館陶組、明化鎮(zhèn)組沉積。研究區(qū)油氣資源豐富,是一個多層系含油的復式油氣聚集區(qū),油氣縱向分布差異大,斷鼻上覆為開發(fā)50余年的新近系復雜斷塊型港東油田,勘探初期以構造找油為思路,在斷鼻中段沙一段下亞段發(fā)現(xiàn)了背斜型馬東油田和馬西油田,之后鮮有發(fā)現(xiàn),勘探工作陷入停滯。本文將在前人對該區(qū)構造特征、沉積體系等基礎性研究[39-42]以及斷砂控儲研究的基礎上,對斷裂-砂體的配置關系及其對油氣成藏的控制作用進行精細刻畫。
圖1 歧口凹陷構造區(qū)劃圖
歧口凹陷濱海地區(qū)自古新世以來,在張扭性區(qū)域應力背景下發(fā)育了大量正斷裂[35],主要包括港東斷裂(F1)、港東斷裂分支(F2)、唐家河斷裂(F3)等主干斷裂及其兩側派生的一系列次級斷裂(見圖2)。斷裂要素統(tǒng)計分析表明(見表1),濱海斷鼻主要發(fā)育了北東向和東西向兩組不同走向的斷裂。其中主干斷裂的走向方向為北東向,控制了斷鼻的形成及演化,包括了港東(F1)、唐家河(F3)等斷裂(見圖2)。港東斷裂為研究區(qū)內(nèi)規(guī)模最大斷裂,延伸長度約為 20 km,橫穿了整個濱海地區(qū),唐家河等斷裂于港東斷裂北側依次呈斜交排列。此外在斷鼻東段主干斷裂下降盤一側同時發(fā)育了一組近東西向次級斷裂,斷裂規(guī)模較小,延伸長度為2.8~8.7 km,一系列次級斷裂與主干斷裂斜交,平面上構成了西側收斂向東撒開的帚狀斷裂系。受兩組斷裂系的控制,濱海斷鼻平面上呈現(xiàn)東西分帶的構造特征,西段構造簡單,斷鼻形態(tài)完整,東段構造破碎,形成被斷裂復雜化的斷鼻構造。
斷陷盆地內(nèi),斷裂活動對沉積充填、圈閉形成、油氣運聚等方面均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斷裂活動規(guī)律的研究對油氣勘探具有現(xiàn)實意義。本文采用斷裂生長指數(shù)法和平均活動速率法,對研究區(qū)內(nèi)的斷裂開展活動特征的統(tǒng)計研究。從斷裂活動性分析圖中可以看到(見圖3):生長指數(shù)、落差和活動速率的差異表明主干斷裂的活動性具有明顯的時空演化差異性。港東斷裂(F1)發(fā)育時期較早,于沙三段沉積期開始活動。斷裂中段活動速率最大,可達200 m/Ma,向兩側逐步減弱,斷裂的活動速率沿走向方向變化快速,表現(xiàn)出典型的分段發(fā)育特征。沙二段沉積時期,斷裂的活動速率有所減弱,但中段的活動速率(100 m/Ma)仍大于東西兩側(小于50 m/Ma)。沙一段沉積時期,港東斷裂開始強烈活動,斷裂中段活動速率最大,可達250 m/Ma,西段平均活動速率為100 m/Ma,東段最小,平均活動速率為 50 m/Ma。東營組沉積時期,港東斷裂仍表現(xiàn)為強烈活動的特征,活動規(guī)律繼承了沙一段沉積期,具有斷裂中段活動速率大,向兩側逐步減小的特征。館陶組沉積時期,歧口凹陷由裂陷期轉為拗陷期,斷裂系基本停止活動。明化鎮(zhèn)組沉積時期,港東斷裂重新開始活動,但活動強度大幅降低,斷裂活動主要集中在中段,最大可達 50 m/Ma,斷裂東西兩側在該時期幾乎不活動(見圖3a)。與港東斷裂相比,港東分支斷裂(F2)和唐家河斷裂(F3)具有活動時期晚、活動強度低的特點(見圖3b、圖3c)。這兩條斷裂于沙一段沉積期開始發(fā)育,斷裂活動速率分別為60 m/Ma和90 m/Ma,東營組沉積期,兩條斷裂的活動速率達到最大,港東斷裂分支活動速率最大可達 140 m/Ma,唐家河斷裂為120 m/Ma,新近系沉積時期兩條斷裂的活動性均大幅減弱。斷鼻東段一系列次級斷裂的活動規(guī)律也表現(xiàn)出與港東斷裂分支、唐家河斷裂相似的特征(見表1)。這些斷裂普遍發(fā)育時期較晚,于沙一段沉積末期至東營組沉積時期開始活動,主要活動時期為東營組沉積時期,活動速率為30~110 m/Ma,新近紀斷裂活動性減弱。總的來看港東斷裂是一條繼承性發(fā)育的同沉積斷裂,控制了研究區(qū)整體的構造格局,而東段的一系列斷裂發(fā)育時期普遍較晚,斷裂系經(jīng)過后期切割改造進一步復雜了斷鼻東段的構造特征。
圖2 歧口凹陷濱海斷鼻沙一段下亞段頂界斷裂系統(tǒng)圖(F1:港東斷裂;F2:港東斷裂分支;F3:唐家河斷裂;f1—f14:次級斷裂)
表1 歧口凹陷濱海斷鼻斷裂要素統(tǒng)計表
斷裂展布及演化特征的差異,對斷鼻構造單元具有明顯的分割作用。空間上根據(jù)構造特征差異,將濱海斷鼻劃分為西、中、東3段(見圖2)。
圖3 歧口凹陷濱海斷鼻主干斷裂活動性分析圖
①西段:斷鼻西段構造特征簡單,自下而上具有明顯的繼承性。從地震剖面上看(見圖4a),傾向南東向的港東斷裂在斷鼻西段活動強度較低,地層落差小,各個沉積時期的斷裂落差均小于400 m,斷裂兩盤地層厚度大致相當,同沉積現(xiàn)象不明顯,只在沙一段—東營組沉積時期出現(xiàn)了下降盤地層厚度增大的現(xiàn)象。整體上斷鼻西段次級斷裂鮮有發(fā)育,僅在港東斷裂下降盤一側發(fā)育幾條相向傾斜的“早衰型”次級斷裂,與港東斷裂構成了“不對稱”的地塹構造。
②中段:斷鼻中段發(fā)育深淺兩套斷裂系。深層構造簡單,僅發(fā)育港東斷裂一條主干斷裂,從地震剖面上看(見圖4b),港東斷裂在斷鼻中段的強烈活動造成了深部較大的地層落差,東營組、沙一段沉積時期地層落差均超過1 000 m,斷裂同沉積作用明顯,在斷鼻中段深層形成單條主干斷裂控制的大型鼻狀構造。淺層構造破碎,港東斷裂的持續(xù)性活動在其下降盤一側派生一系列同向或相向傾斜的次級斷裂,共同構成了似“花狀”構造。
③東段:斷鼻東段斷裂發(fā)育,構造特征復雜。港東斷裂于斷鼻東段開始分叉,形成一主一次兩條斷裂,雖然主干斷裂在斷鼻東段活動性整體較弱,各沉積時期斷裂活動速率均小于 50 m/Ma,但沙一段沉積時期由于受右旋走滑應力的疊加改造,北側唐家河等斷裂開始發(fā)育,與港東斷裂呈右階雁列狀排列。此外在北東向主干斷裂兩側近東西向次級斷裂大量發(fā)育,在平面上形成了向東段撒開的帚狀斷裂系。從地震剖面上看(見圖4c),北側斷鼻主體被一系列平行排列的南傾順向斷裂切割,形成復雜化的斷鼻構造,向南過渡為一系列活動性較弱的北傾斷裂。淺層次級斷裂相向傾斜,彼此相互獨立,整體上呈現(xiàn)“包心菜”式的構造樣式。
綜上,濱海斷鼻主要發(fā)育兩組斷裂系,斷裂的活動時期為沙河街組—東營組沉積期。斷裂展布及演化規(guī)律的差異與濱海斷鼻構造特征的分段性具有良好的對應關系,斷鼻西段斷裂活動性較低,構造簡單;中段斷裂活動強度大,形成了深層強落差、淺層似花狀的地震剖面特征;東段受港東、唐家河等北東向斷裂及近東西向次級斷裂兩組斷裂系共同控制,形成了現(xiàn)今復雜的斷裂特征。
濱海斷鼻受北部燕山褶皺帶及西部滄縣隆起兩大盆外物源共同控制,發(fā)育了扇三角洲、辮狀河三角洲、遠岸水下扇等多種沉積相類型[43-44](見圖5)。沙河街組以三角洲和重力流沉積為主,沙三段至沙二段沉積時期為湖盆初始擴張期,發(fā)育辮狀河三角洲沉積,其中辮狀河三角洲前緣水下分支河道和河口壩為主要的沉積體。沙一段沉積時期為最大湖擴期,沉積相類型發(fā)生了較大變化,主要發(fā)育遠岸水下扇、濁積溝道等重力流沉積,其中重力流溝道特色明顯,多期溝道疊加形成多級扇狀重力流儲集體。
本文綜合利用80余口井的巖心、測錄井資料,將砂巖的厚度進行了分層系的統(tǒng)計,將沙二段自下而上劃分為濱Ⅳ、濱Ⅲ、濱Ⅱ共 3個砂組,將沙一段下亞段劃分為濱Ⅰ、板4、板3、板2共4個砂組,將沙一段上亞段劃分為①—④共 4個砂組,并分別進行砂巖厚度的統(tǒng)計。以其中典型的砂組沙二段濱Ⅳ砂組、沙一下亞段板 2砂組和沙一段上亞段②砂組為例,分析各層系砂體分布規(guī)律(見圖6):沙二段沉積時期,研究區(qū)主要發(fā)育辮狀河三角洲沉積,砂體走向方向為北東—南西向,其分布具有面積大、范圍廣的特點,在斷鼻的中段和東段形成兩個砂體厚值區(qū),最厚可達30~40 m,位于斷鼻中段港東斷裂下降盤一側的qb1701、bins22-12兩口井(見圖6a)在沙二段均鉆遇了厚砂層。從斷裂與砂體的配置關系看,沙二段沉積時期構造活動較弱,東段的一系列斷裂均未開始活動,僅港東斷裂中段開始發(fā)育并控制了沉積物的充填,在下降盤一側形成局部砂體厚值區(qū)。
沙一段下亞段沉積時期,研究區(qū)沉積環(huán)境發(fā)生變化,廣泛發(fā)育遠岸水下扇沉積。板 2砂組的砂巖厚度圖反映出該時期的砂體分布具有明顯的分帶性。在斷鼻東段砂體呈南北向展布,其分布呈指狀或條帶狀,主水道砂體厚度大,砂體厚度最大可達20~30 m,如gs42x1、gs64井在板2砂組均鉆遇了厚砂層,向兩側水道間快速減薄,變?yōu)榧毩;蚰噘|沉積物,如gs42井,該井位于gs42x1井西側,在板2砂組未鉆遇砂層(見圖6b)。在斷鼻中段,砂體呈大范圍的連片分布,砂體展布方向與港東斷裂走向方向一致,呈北東—南西向,砂體主要發(fā)育在港東斷裂下降盤一側,厚度最大可達30~40 m,上升盤一側無砂體發(fā)育。從斷裂砂體的配置關系看,港東斷裂的控砂作用明顯,其強烈活動在下降盤一側形成了較大的可容納空間,在斷鼻中段形成厚砂體分布區(qū)。而在斷鼻東段一系列的斷裂在該時期剛剛開始發(fā)育或尚未發(fā)育,斷裂控砂作用不明顯,砂體匯聚主要受古地貌控制,隨著水道的彎曲變遷,由一支水道分為多支,沿斷鼻區(qū)東段呈南北向指狀展布。
沙一段上亞段沉積時期由于物源供給不足,砂體發(fā)育規(guī)模較小,并未波及至濱海斷鼻中段,砂體主要沿斷鼻東段呈繼承性南北向指狀展布。該時期斷鼻東段斷裂活動對砂體的控制作用增強,在同沉積斷裂下降盤一側形成了局部的砂體厚值區(qū),在港東斷裂、港東分支斷裂下降盤鉆探的 gx508及 g17104井(見圖6c),在沙一段上亞段沉積時期均鉆遇了厚砂巖,反映了同沉積斷裂對砂體的控制作用。
綜合構造、古地貌特征、砂體展布等方面的規(guī)律,將濱海斷鼻的控砂機制概括為斷槽控砂和溝槽控砂兩種類型。
圖6 歧口凹陷濱海斷鼻分層系平剖面砂巖分布圖
斷槽控砂是指砂體展布受古構造控制,沿同沉積斷裂下降盤一側沉積充填而形成的砂體厚值區(qū)。同沉積斷裂在活動過程中,上升盤一側古水深較淺,而下降盤一側古水深相對較深,具備較大的可容納空間,因此砂體很容易沿斷裂下降盤一側沉積充填。從古地貌與砂巖厚度疊合圖中可以看到(見圖7),沙一段下亞段沉積時期,研究區(qū)中段港東斷裂的強烈活動在下降盤一側形成了較大的可容納空間,砂體順斷裂走向方向發(fā)生沉積物的卸載,沿港東斷裂下降盤一側連片分布,表現(xiàn)出明顯的同沉積斷裂對砂體的控制。
溝槽控砂是指沉積物的充填受古地貌控制而呈現(xiàn)出的條帶狀或指狀展布的特點。歧口凹陷沙一段廣泛發(fā)育重力流沉積,三角洲前緣砂體受事件性觸發(fā)機制的影響在濱海斷鼻形成了多期次的遠岸水下扇體。受古地貌特征差異的控制,沉積物沿古地貌低勢區(qū)發(fā)生卸載充填形成了向兩側頻繁遷移的水道沉積。縱向上呈現(xiàn)出多期次水道砂體沿溝槽呈疊置連片展布,平面上表現(xiàn)為指狀或條帶狀展布的砂體定向排列向前延伸。從古地貌與砂巖厚度疊合圖中可以看到斷鼻東段的古地貌溝槽與砂巖分布具有良好的配置關系,砂體在低洼地區(qū)富集,而在砂體之間的突起區(qū),砂巖厚度快速發(fā)生減薄尖滅,總體上呈3支條帶狀砂體向南展布。
圖7 歧口凹陷濱海斷鼻沙一段下亞段沉積古背景與砂體厚度疊合圖
斷-砂組合反映了斷裂與砂體間的空間配置關系,組合類型的差異不僅控制著圈閉類型的差異,同時對油氣的運聚起重要的控制作用。結合斷裂走向與砂體展布方向的關系、斷裂與砂體接觸面積等因素,將濱海斷鼻斷-砂組合模式劃分為順向型和垂向型兩種類型(見表2)。
表2 歧口凹陷濱海斷鼻斷-砂組合模式類型表
順向型斷-砂組合模式:斷裂走向方向與砂體方向呈銳角相交,受同沉積斷裂的控制,砂體沿下降盤一側可容納空間內(nèi)向前延伸,斷裂的走向方向引導了水流的前進方向,形成了斷槽輸砂聚砂通道,斷裂與砂體間呈大面積接觸,靠近斷裂根部砂體厚度大,向遠端砂體逐步減薄。
垂向型斷-砂組合模式:斷裂走向方向與砂體方向垂直或呈大角度斜交,該類型的斷-砂組合模式斷裂對砂體展布的控制作用較小,砂體的匯聚主要受古地貌的控制。研究區(qū)受北部物源的影響,沿斷鼻東段發(fā)育了多期次南北向展布的砂體,沙一段沉積末期至東營組沉積時期一系列東西向斷裂開始發(fā)育將早期的砂體切割,形成了現(xiàn)今斷裂走向垂直于砂體走向方向的斷-砂組合模式。
從兩種不同類型的斷-砂組合模式的分布特征來看,順向型的斷-砂組合模式主要發(fā)育于斷鼻中段,受港東斷裂同沉積活動的控制,沙二段至沙一段下亞段沉積時期,在其下降盤一側發(fā)育同沉積斷槽,砂體沿斷槽呈大面積連片發(fā)育,砂體厚度大,分布范圍廣。從連井砂體剖面圖中可以看到(見圖6a):在斷鼻中段砂體厚度大、連續(xù)性好,qb1701、bins22-12兩口井均在沙二段至沙一段下亞段鉆遇了厚砂巖,砂體橫向分布連續(xù),向西側gs46、gs27井處砂體逐步減薄尖滅。垂向型斷-砂組合模式主要發(fā)育于斷鼻東段,發(fā)育時期主要為沙一段沉積時期。斷鼻東段構造活動時期較晚,沙一段沉積時期重力流水道砂體受古地貌控制呈南北向指狀展布,后期受一系列東西向斷裂切割,形成了現(xiàn)今復雜的斷-砂組合特征。多期砂體呈疊置分布,砂體橫向變化快,向兩側快速減薄。從東西向連井砂體剖面圖中可以看到(見圖6b):在斷鼻東段砂體具有厚度變化大橫向變化快的特點,在板2、板3砂組g801、gs42x1、bin108x1井均鉆遇了厚砂巖,而這幾口井之間的gs42井和gs64井分別在板2、板3砂組未鉆遇砂巖,表現(xiàn)出多期砂體呈指狀或條帶狀展布的特點。此外在早期活動的港東斷裂、港東分支斷裂下降盤一側發(fā)育斷裂的同沉積現(xiàn)象,在根部形成局部砂體厚值區(qū),以沙一段上亞段沉積時期尤為明顯。從南北向的砂體連井剖面圖中可以看到(見圖6c):gx508井、g17104井分別位于港東斷裂及港東分支斷裂的下降盤一側,在沙一段上亞段沉積時期在均鉆遇了厚砂巖,反映了同沉積斷裂對砂體的控制作用。
前人對歧口凹陷的烴源巖進行了大量系統(tǒng)性研究工作,通過油源對比分析已經(jīng)證實了濱海斷鼻的油氣主要來源于古近系沙三段烴源巖[45-46],為典型的下生上儲型油氣藏,因此油氣的富集程度與垂向輸導能力密不可分。油氣垂向輸導是指溝通下部烴源巖的斷裂在生烴期活動并對油氣的垂向運移起到的輸導作用,輸導能力的強弱與烴源巖特征及斷裂的活動期次的配置關系有關。研究區(qū)中段及東段緊鄰歧口主凹,烴源巖厚度大,最大可達1 200 m,有機質豐度、熱演化程度高,生烴能力強。斷鼻西段遠離歧口主凹,烴源巖的厚度減薄,最大厚度為500 m,供烴能力相應減弱(見圖8)。從濱海地區(qū)流體包裹體的均一溫度分析可以得出,該地區(qū)油氣流體具有兩期充注的特征,第 1期為東營組沉積晚期,第 2期為明化鎮(zhèn)組沉積晚期[47]。只有在油氣充注期活動并且下切溝通底部烴源巖的斷裂才可以作為有效的油源斷裂并對油氣的垂向輸導起貢獻作用,結合研究區(qū)烴源巖特征及斷裂的活動規(guī)律,濱海斷鼻西段烴源巖厚度薄,供烴能力較差,且斷裂在生烴期基本停止活動,使得油氣垂向輸導能力較差(見圖9a)。中段烴源巖厚度大,埋深達5 000 m,熱演化程度高,Ro值大于1.3%[48],港東斷裂的長期繼承型活動與油氣充注時期具有良好的配置關系,油氣垂向輸導能力強(見圖9b)。斷鼻東段烴源巖供烴能力強,從地震剖面上看(見圖4c)一系列順向排列的南傾斷裂向下切割至沙三段,溝通了底部烴源巖層,且斷裂的活動時期與油氣充注期相吻合,均可以作為有效的油源斷裂,整體上東段的油氣垂向輸導能力也較強(見圖9c)。通過源巖與斷裂的配置關系研究,共在濱海斷鼻落實4條主油源斷裂及10余條次級油源斷裂,其中斷鼻中段發(fā)育單條主油源斷裂供烴的油氣垂向輸導模式,斷鼻東段發(fā)育多條油源斷裂構成油氣復式輸導體系。
圖8 歧口凹陷濱海斷鼻沙一段下亞段烴源巖-砂體-斷裂疊合圖
圖9 歧口凹陷濱海斷鼻分段成藏模式圖(剖面位置見圖2)
通過前文對構造特征及砂體展布規(guī)律的分析,明確濱海斷鼻斷-砂組合特征分為順向型和垂向型兩種類型,其空間配置關系控制了圈閉及油氣藏類型的不同,進而控制了油氣的平面展布特征。斷鼻中段主要發(fā)育順向型斷砂組合模式,砂體沿斷裂走向方向呈大面積連片分布,砂體展布方向與斷裂方向一致,使得斷裂與砂體接觸面積大,易于油氣的充注,沙二段、沙一段下亞段等層系均發(fā)育大型構造-巖性油氣藏,目前油氣發(fā)現(xiàn)證實了斷鼻中段具有含油氣面積大、分布廣泛的特征(見圖8)。斷鼻東段主要發(fā)育垂向型斷砂組合模式,砂體沿斷鼻區(qū)呈南北向條帶狀展布,主水道砂體厚度大,向兩側邊緣相區(qū)快速減薄,砂體橫向連通性較差,受東西向后期斷裂切割圍限形成一系列巖性-構造復合型圈閉。砂體與斷裂垂直相交致使單砂體與斷裂接觸面積較小,但東部地區(qū)斷裂發(fā)育,多期次砂體均與斷裂具有良好的空間配置關系,在斷鼻東部形成一系列兩側被斷裂圍限的上傾尖滅型巖性油氣藏,油藏平面展布受砂體控制作用明顯,呈條帶狀分布。在斷鼻東翼的沙一段下亞段、沙一段上亞段等層系在斷裂-砂體配置關系優(yōu)越的區(qū)域均發(fā)現(xiàn)了呈帶狀分布的油氣藏(見圖8)。而斷鼻西段雖然也發(fā)育順向型斷砂組合模式,但由于物源供給能力不足,且西段油氣垂向輸導能力較弱,整體上斷鼻西段含油氣面積較小,僅在個別層系零星分布小型巖性油氣藏。
斷裂在下生上儲型油氣藏中對油氣的運聚起至關重要的作用,下伏烴源巖內(nèi)生成的油氣沿斷裂垂向運移至上覆儲集層內(nèi)聚集成藏。此外油氣的運聚還與蓋層的發(fā)育程度密切相關,當斷裂斷距小于蓋層厚度時,油氣運移被泥巖蓋層阻擋,并向斷裂兩側砂體發(fā)生側向運移,在附近的圈閉內(nèi)聚集成藏;當斷裂斷距大于蓋層厚度時,泥巖蓋層被部分或完全錯開,油氣不僅可以沿蓋層下伏的砂體發(fā)生側向運移,也可以穿過泥巖蓋層,運移至淺層儲集層內(nèi)聚集成藏,因此斷裂與蓋層的配置關系是油氣是否能運移至淺層的關鍵,進而控制了油氣的縱向分布特征。濱海斷鼻自下而上發(fā)育了沙一段中亞段、東二段等多套區(qū)域性泥巖蓋層,蓋層厚度大,分布連續(xù),封閉性強。沙一段中亞段蓋層泥巖單層厚度最大的地區(qū)位于濱海斷鼻東段,單層最大厚度可達 350 m,大部分地區(qū)的泥巖厚度均超過250 m。東二段蓋層泥巖單層厚度最大的地區(qū)位于濱海斷鼻中段,單層最大厚度可達400 m,泥巖平均厚度超過200 m。在斷鼻中段,港東斷裂長期繼承型活動,沙一段中亞段、東二段沉積時期斷裂斷距均超過800 m,錯斷了兩套區(qū)域泥巖蓋層,底部烴源巖內(nèi)生成的油氣可以沿港東斷裂向上運移,斷鼻中段油氣縱向分布層系多,從深層的沙二段、沙一段至淺層的館陶組、明化鎮(zhèn)組均有油氣富集(見圖9b)。在斷鼻東段,沙一中亞段沉積時期斷裂斷距達400 m,而東二段沉積時期,由于斷裂活動性的降低使得斷距減小,僅部分錯斷或未錯斷上覆泥巖蓋層,蓋層對油氣起到良好的遮擋作用,使得斷鼻中段的油氣主要富集在中段沙二段、沙一段內(nèi),淺層館陶組、明化鎮(zhèn)組含油性差(見圖9c)。
通過成藏要素的配置關系研究,進一步明確了研究區(qū)的油氣成藏富集規(guī)律,從而構建了濱海斷鼻的斷-砂組合控藏模式。受構造,砂體及匹配關系的差異性控制,該地區(qū)主要發(fā)育兩類斷-砂組合成藏模式,分別為單條主斷裂供烴-斷砂順向匹配-多層系立體含油的成藏模式和斷裂系復式輸導-斷砂垂向匹配-條帶狀疊置含油的成藏模式。前者主要發(fā)育于斷鼻中段,斷鼻中段構造簡單,僅發(fā)育港東斷裂一條主干斷裂,沙二段沉積時期的辮狀河三角洲砂體及沙一段下亞段沉積時期的遠岸水下扇砂體順港東斷裂下降盤連片發(fā)育,砂體展布方向平行于斷裂走向構成順向型斷-砂組合模式,沙三段烴源巖厚度為800~1 200 m,生烴能力強,底部烴源巖內(nèi)生成的油氣沿港東斷裂垂向運移,在深層沙二段及沙一段下亞段形成大型的巖性-構造油氣藏,新近紀斷裂繼承性活動切穿東二段厚400 m的區(qū)域蓋層,油氣運移至館陶組、明化鎮(zhèn)組,形成了斷鼻中段多層系立體含油的成藏特征(見圖9b)。后者主要發(fā)育于斷鼻東段,斷裂發(fā)育,構造特征復雜,多條斷裂下切至底部厚度達800~1 200 m的烴源巖內(nèi),構成油氣復式輸導網(wǎng)絡,與沙一段沉積時期南北向展布的條帶狀砂體相匹配,構成垂向型斷-砂組合模式,沿斷鼻東翼形成了一系列疊置發(fā)育的巖性油氣藏,新近紀斷裂活動性減弱,館陶組、明化鎮(zhèn)組沉積時期油氣成藏較差(見圖9c)。而斷鼻西段由于構造活動弱、儲集層發(fā)育差,油氣僅在局部富集,整體含油氣性較差(見圖9a)。
通過剖析斷陷湖盆復雜斷裂區(qū)斷-砂組合特征與控藏機制,明確了濱海斷鼻不同區(qū)域的油氣成藏主控因素與富集規(guī)律;結合目前勘探現(xiàn)狀,明確了斷鼻中段沙二段斷槽砂體帶及斷鼻東段沙一段溝槽砂體帶為下一步主要勘探方向,以“甩開預探深部天然氣藏,集中鉆探中淺層巖性油藏”思路,開展整體部署,滾動實施,按照深淺兼顧、多目的層立體鉆探原則,部署實施探井13口,獲工業(yè)油氣流井11口(其中7口井獲得百噸高產(chǎn)),探井成功率達91.6%,在濱海斷鼻形成了兩千萬噸級的規(guī)模效益儲量區(qū)。
斷鼻中段斷槽砂體帶沙二段深層天然氣獲重要突破。斷鼻中段以辮狀河三角洲前緣砂體分布連續(xù),含油氣面積大為主要特點,在沙一段下亞段整體探明的現(xiàn)狀下,針對沙二段斜坡區(qū),瞄準斷砂組合優(yōu)勢圈閉部署qb1701井,全井共發(fā)現(xiàn)油氣層69.5 m/23層,試油射開沙二段濱Ⅲ砂組,產(chǎn)油68.8 m3/d,產(chǎn)氣12.2×104m3/d,新增天然氣儲量50×108m3,有望與bins22井氣藏連片,形成百億立方米儲量規(guī)模的整裝氣田,該井的成功鉆探,證實了斷鼻中段沙二段具有整體含氣的特點(見圖10)。
斷鼻東翼溝槽砂體帶巖性油氣藏預探獲得突破。斷鼻東翼斷裂發(fā)育,構造特征復雜。過去按照構造找油的思路,井位多部署在斷鼻高部位,勘探成效并不顯著。現(xiàn)在按巖性油氣藏的思路開展井位部署工作,沿斷鼻東翼精細刻畫了 3支條帶狀展布的砂體帶,勘探獲得了新的突破。針對西砂體帶部署的 bin107x1井,全井共發(fā)現(xiàn)油層12.8 m/1層,試油射開東三段產(chǎn)油73.7 m3/d,產(chǎn)氣12.2×104m3/d;針對沙一段上亞段中砂體帶港東分支斷裂下降盤部署的g17104井,全井發(fā)現(xiàn)油層75.6 m/20層,試油射開沙一段上亞段②砂組產(chǎn)油188 m3/d,產(chǎn)氣2.15×104m3/d,成為了濱海地區(qū)沙一段上亞段首口超200 m3的高產(chǎn)自噴井;針對沙一段下亞段東部砂體部署的bin108x1井,全井發(fā)現(xiàn)油氣層35.3 m/15層,試油射開沙一段下亞段板2砂組產(chǎn)油119m3/d,產(chǎn)氣 6.8×104m3/d。一系列井位部署的成功,證實了斷鼻東翼具有條帶狀疊置含油的成藏特點(見圖10)。
表3 歧口凹陷濱海斷鼻成藏要素特征表
圖10 歧口凹陷濱海斷鼻油藏剖面圖(剖面位置見圖8)
濱海斷鼻自古新世以來在張扭性區(qū)域應力背景下發(fā)育了大量正斷裂,新生代構造特征具有明顯分帶性,斷鼻西段構造簡單,斷裂活動性普遍較弱,構造特征自下而上具有明顯的繼承性。斷鼻中段發(fā)育深淺兩套斷裂系統(tǒng),深層構造簡單,港東斷裂強烈活動形成大型斷鼻構造,淺層發(fā)育大量次級斷裂構成似花狀構造。斷鼻東段構造復雜,斷裂發(fā)育,多條后期活動的南傾斷裂呈北東向順向排列,形成被斷裂復雜化的斷鼻構造。
受西部滄縣隆起物源及北部燕山物源共同影響,濱海斷鼻自下而上發(fā)育辮狀河三角洲、遠岸水下扇等多類型沉積體。受古地貌、古構造等多因素控制,具有斷槽控砂和溝槽控砂兩類控砂機制,存在順向型、垂向型兩類斷砂組合模式。斷鼻西段、中段地區(qū)發(fā)育順向型斷-砂組合模式,沙二段、沙一段下亞段沉積砂體沿港東斷裂下降盤一側呈大面積展布,斷鼻東段發(fā)育垂向型斷-砂組合模式,沙一段沉積砂體呈南北向條帶狀展布,砂體相互疊置,橫向變化大。
斷裂與砂體、油源及蓋層的配置關系決定了油氣的垂向輸導能力、平面展布及縱向分布特征,形成了單條主斷裂供烴-斷砂順向匹配-多層系立體含油和斷裂系復式輸導-斷砂垂向匹配-條帶狀疊置含油兩種油氣成藏模式,控制了濱海斷鼻油氣分布和富集程度的差異??碧綄嵺`證實了濱海斷鼻多套含油層系的存在,近年來在斷鼻中段深層沙二段、斷鼻東段淺層沙一段、東營組勘探均獲得了成功,展示了老區(qū)復雜斷裂帶良好的油氣勘探前景,同時由構造找油到巖性找油思路的轉變以及斷-砂組合模式的建立,為該地區(qū)的深化勘探及復雜斷陷盆地相似地區(qū)的勘探工作提供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