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明清漢語詞匯是最接近現代漢語詞匯的漢語詞匯系統(tǒng),研究明清漢語詞匯具有獨特的文化價值。就目前學界研究情況來看,其研究資料主要來源既有現存明清典籍,也有域外漢語典籍。其研究的主要特點是研究維度持續(xù)擴大、注重系統(tǒng)性和規(guī)范性;不足是缺少漢字文化圈中的語言對比意識,對引用文獻的版本或修訂本的差別注意不夠。建議往后要以概念場為單位分析詞義,注意義域變化,把同時研究和歷時比較相結合,把傳統(tǒng)訓釋和西方語言學結合,注意方言和語言接觸因素。
關鍵詞:明清文獻;域外漢籍;漢語常用詞
中圖分類號:H13? ?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CN61-1487-(2019)11-0135-03
常用詞反映了人們生活中最核心、最基本的概念,折射出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具有獨特的語言文化價值。明清時期文獻的常用詞及其演變研究,成為當代學者了解近代漢語詞匯的重要對象。根據文獻的類型,主要分為明清小說、筆記、雜著和域外漢籍等,有關研究產生了一系列具有深刻影響力的專著和論文,促進了對明清近代漢語常用詞研究的發(fā)展,具有廣闊的學術前景。本文擬對當代的明清文獻常用詞研究作簡單綜述,并就研究現狀和今后的發(fā)展提出幾點建議。
一、引言
汪維輝(2000)界定的“常用詞”的概念,主要是指那些自古以來在人們的生活中都經常會用到的、跟人類活動關系密切的詞。尤其是面對明清時期的語料,現當代學者把主要的研究重心放在常用詞演變研究方面,取得了不少豐碩的成果,同時也存在著一些問題,值得思考。隨著對近代漢語詞匯研究的日益重視,學者對明清時期專書的詞匯研究也日益興盛。漢語常用詞的演變規(guī)律是漢語史學術范疇中的重要研究領域,成系統(tǒng)、多角度、跨語言的開展常用詞研究工作,是近代漢語詞匯研究的關鍵任務。我們應該在了解更多學界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研究常用詞的形成機制、發(fā)展規(guī)律以及明清時期的詞匯特點,從而探索近代漢語常用詞的分布和演變。
二、明清典籍
明清小說一直是研究近代漢語的重要語料,此階段的文獻語言處于文言向白話的過渡階段,詞語出現了復音化的趨勢,一些新的構詞方式和詞綴產生,對其研究一定程度上可以了解漢語常用詞由近代至現代的發(fā)展特點,認識漢語常用詞的發(fā)展規(guī)律,從而更好地掌握現代漢語。
首先值得重視的是,對于中國明清古典小說詞語的匯釋,基本以詞語解釋和詞典編撰為主。如周汝昌主編《紅樓夢辭典》(廣東人民出版社,1987)、胡竹安《水滸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89)、白維國《金瓶梅詞典》(中華書局,1991)、周定一等《紅樓夢語言詞典》(商務印書館,1996),匯集了小說中出現的白話詞、古語詞、俗語詞,都作了全面的總結,分條目給予了詳細的釋義,對讀者了解各書的詞匯價值和特點很有幫助,得到了學術界的一致好評。
同時,日本學者關于明清時期的詞匯研究也出版了不少專著。如香阪順一《白話語匯研究》(江藍生、白維國譯,中華書局,1997),特別對明清時期的常用白話詞匯,逐個進行了詳盡研究、科學分類、細致描寫、簡潔的歷史比較。
有關常用詞研究的單篇論文也有不少,以碩博論文為主,研究內容主要集中于實詞虛化、常用詞演變更替、特定時期新詞新義分析等方面。
有不少論文是就某一方面對專書常用詞作的研究,比較深入,能夠有意識地注意到專書詞匯和現代漢語詞匯的異同,并且就語言單位、詞義內容、使用頻率、社會變遷等因素分別加以比較。如王紹新(2001)從《紅樓夢》詞匯(甲)與現代漢語詞匯(乙)的詞形對比入手,探索近、現代漢語之間的詞匯更替。甲乙之中意義相同的詞的詞形有如下幾種關系:同形;同素反序;形近義同;異形,甲有乙無;甲為單音詞,乙為復音詞;復音詞的可析性不同,甲強乙弱。這為近代漢語常用詞研究,提供了全新的理論思路和指導意義。
除了以上提到的外,周忠元(2008)還對《金瓶梅詞話》中的詞匯作了系統(tǒng)索引,對其文學語言、語言詞匯、語言文化等方面進行了重點研究;黃健(2008)對《西游記》中的常用詞進行了考察,對《西游記》的基本詞匯,進行了窮盡式的描寫,同時對該書中的詞匯構成如雙音詞、多音詞、核心詞、新詞新義進行了分析。
其次,此階段的常用詞研究也開始注重結合近代漢語方言的探索。如郭培培(2011)以晚明學者顧起元所撰寫的一部筆記體小說《客座贅語》為研究對象,對有關南京方言語音、方言詞語、俗諺加以詮釋,同時,還對《客座贅語》中的一些明末南京方言詞語和異文進行考釋;文靜(2012)著眼于《螢窗異草》詞匯的典雅性、豐富性,就常用詞、復音詞的來源及特點加以研究;姚玉坤(2014)選取《儒林外史》中“消”(包括含該語素的詞)、“替”“竟”(包括含該語素的詞)等構詞成分,從語言學的角度對該書的詞匯闡釋得比較透徹。
最后,還有一些學位論文對專書中的特定概念詞和新詞新義進行了探討。如曹貴山(2007)以明代白話小說的代表作《三言二拍》為語料,從中擇取了近500條法律詞語作為研究對象,按其意義類別統(tǒng)計分類;劉彤(2010)獨出心裁地以女性描寫詞語為專題對《鏡花緣》進行專書研究,并把語言詞匯與文化結合起來,探討女性描寫詞語背后所反映的社會文化、思想意識;陳路(2017)選取《夢溪筆談》中有代表性的新詞新義加以闡釋,并分析了其詞匯學價值。
三、域外漢籍
隨著世界各國漢語語言學家對域外漢語文獻的重視,有代表性的域外漢籍的系統(tǒng)校注相繼展開。在域外漢籍語言研究中,國別以明清時期的日本和朝鮮的小說、筆記、雜著、教科書等為主,以詞匯研究、不同方言對譯本或滿漢、日漢語言對比為基礎,其中的熱點研究領域被許多學者以單篇論文或專著的形式進行闡釋。
如張美蘭(1998、2002、2012、2013)、汪維輝(2003)、陳莉(2005)和丁喜霞(2018)等均對朝鮮15世紀的漢語教科書《訓世評話》的詞語特點和特征詞的興替變化加以考釋。
張美蘭、劉曼(2013)對清代著名的滿漢雙語教材《清文指要》及其價值進行了語言研究,并對內容、版本收藏及在詞匯學、語義學等方面的價值進行了細致地研究;張美蘭(2017)對《官話指南》北京官話本的六種方言對譯本及四種方言改編本的版本源流及其漢語史價值一一作出了詳細的解釋,標示了常用詞在不同地域的用詞差異或詞匯在歷史角度上的分布特點。
除專書類著作外,還有大量學位論文或單篇論文以整體或個案的形式對域外文獻版本、常用詞演變及時代價值進行討論。如:李順美《<老乞大><樸通事>常用詞匯研究——以<老樸集覽>為中心》(2011),針對朝鮮末期廣受關注的三本漢語教科書的常用詞匯及發(fā)展軌跡進行注釋;宋桔(2011)對《語言自邇集》的文獻價值和語法體系的挖掘比較深入,具有代表性,不僅描述了《語言自邇集》語料觀、語法觀及元語言體系,而且對書中大量出現的十三種詞類進行了區(qū)分和界定;劉晶晶(2017)從《利瑪竇中文著譯集》的詞匯研究入手,淺析了舊詞新用、同素異序詞及成語的使用情況,尤其為域外的著譯集詞匯方面提供了有意義的參考。
此外,有關域外漢籍文獻語言研究類的碩博論文還有很多,不勝枚舉。如鄧苗雯《<官話指南>詞匯研究》(2013)、徐麗《日本明治時期漢語教科書研究——以<官話指南>、<談論新篇>、<官話急就篇>為中心》 (2014)等均對《官話指南》及同時期的日本漢語教科書的語言規(guī)律和常用詞演變進行了分析。
直接以日語詞匯或中日詞匯交流為研究對象的單篇論文比較多,明治時期域外漢語教材的北京話口語詞一直成為國內學者研究的熱點之一。如張美蘭、陳思羽(2006)對日本的漢語教科書中的句子話題標記進行了全面細致的分析;又如陳明娥、李無未《清末民初北京話口語詞匯及其漢語史價值——以明治時期北京官話課本為例》(2012)、沈國威《漢語的近代新詞與中日詞匯交流》(2008)等。
四、目前研究特點及不足
總體而言,目前研究的主要特點是:研究的歷史維度持續(xù)擴大,同時研究的深度也在多角度拓展;由單純的詞匯描寫,逐漸過渡到語言學價值的綜合性分析;在傳統(tǒng)詞語訓釋的同時,也注重參照方言和同類型同時期文獻;對域外漢籍常用詞研究的諸多問題提出了更新的看法,越來越注重系統(tǒng)性和規(guī)范性。
回顧近幾十年來的明清漢語文獻常用詞研究,一系列有代表性的學術著作和論文相繼問世,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漢字文化圈內常用詞的梳理和研究工作,但是不可避免存在有待提高的地方,值得我們進一步關注。
首先,缺少漢字文化圈之中的語言對比意識,尤其是在常用詞演變方面,雖然多數學者已經形成了一整套的語言體系和文化觀念,但不能只滿足于收集一個國家的語料來描寫常用詞的歷史演變,還應該在分析同時期國內外相似文獻的研究基礎上,歸納出常用詞演變的基本模式。
其次,應該注意到,引用過程中產生的同一文獻的不同的編寫版本,以及不同時代的修訂本。比如《西游記》在清代就有六種刻本,我們應當注意到不同版本之間常用詞的使用差別和地域差異。對所研究的語料盡可能全面綜合地進行了解,并且細致地加以判斷,掌握可靠的語料,才能準確進行常用詞研究。
五、幾點建議
(一)以概念場為單位分析詞義,注意詞的義域變化
對同一概念場中的詞義變化作出分析,并按照語義場將詞語分類。在漢語史發(fā)展的不同階段,即便是相同的幾個概念其義域也可能有所差異,比如表示未成年人的語義場,在秦漢、唐代和現代的義域就各不相同。我們應該就比較有代表性的特殊詞匯義域變化作出重點剖析。
(二)共時研究和歷時比較相結合
在常用詞匯研究中,要將共時的靜態(tài)研究和歷時的動態(tài)分析結合起來,尤其是在詞匯研究方面,不僅需要探求詞源,而且要將整個漢語詞匯史的演變過程也考慮在內。索緒爾(1949)在《普通語言學教程》中有一段話,論及了語言學的最普遍的研究方法:
“我們?yōu)榍閯菟?,不能不依次從靜態(tài)方面和歷史方面去加以考慮。盡管這樣,我們千萬不要忘記,在理論上,這一單位是表面上的,而語言的差異中實隱藏著深刻的一致,在語言研究中,無論從哪一個方面進行觀察,都要想方設法把每一事實納入它的領域,不要把方法混淆起來。”
具體來講,這不僅要求我們要對明清漢語文獻中的常用詞、新詞進行考釋,而且要對各個階段詞匯系統(tǒng)發(fā)展狀況以及近代漢語詞匯史的研究有明晰的把握,盡可能利用現有的學術成果對該書中的相關詞匯作出分析比較,從而得知文獻中常用詞的大體面貌。
(三)傳統(tǒng)訓釋和西方語言學相結合
首先,通過參照舊注、筆記、史料等文獻考釋詞義,用排比歸納法總結出同一語義場詞語的異同,要注意詞匯之間的相互關系和相互影響,把詞匯研究放在各階段詞匯系統(tǒng)中進行描寫。把數個在近代漢語中關鍵的語義場放在各個歷史平面加以比較,我們對漢語詞匯系統(tǒng)的演變就會有一個比較完整的了解。進一步對于常用詞的語義單位和義位進行分析,才能對常用詞的演變機制作出合理的解釋。
其次,要結合語義學、構詞法、心理語言學的一些前沿理論成果,對漢語文獻中的基本構詞法、語素義組成、詞法結構進行分析統(tǒng)計,概括出文獻語言特點中具有普遍性的具體規(guī)律,獲得關于明清時期常用詞的發(fā)展演變的清晰的認知。
(四)參照方言和語言接觸因素
我們不僅要分析文獻的時代、國別、漢語語法及語音史的變化,還要考慮不同時期、不同地域、不同國別文化背景下呈現出不同的詞匯特點。尤其在近代漢語時期,漢族和少數民族、周邊民族和國家文化語言交往密切,我們應該注意到語言接觸的成分和民族語言融合混雜的歷史大背景,將常用詞演變的研究工作做得更加深入。
參考文獻:
[1](瑞士)費爾迪南·德·索緒爾.普通語言學教程[M].商務印書館,2014.
[2]蔣紹愚.漢語歷史詞匯學概要[M].商務印書館,2015.
[3]張美蘭,劉曼.《清文指要》匯校與語言研究[M].上海教育出版社,2013.
[4]張美蘭.日本明治時期漢語教科書匯刊[M].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5]張美蘭.從《訓世評話》文白對照看明初漢語常用動詞的興替變化[J].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學報,2012(4).
[6]張美蘭.明初漢語常用詞新舊質素的興替變化——以《訓世評話》為中心[J].安徽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4).
[7]張美蘭.《訓世評話》詞語考釋[J].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98(3).
[8]張美蘭.明治期間日本漢語教科書中的北京話口語詞[J].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學報,2007(2).
[9]張美蘭,陳思羽.清末民初北京口語中的話題標記——以100多年前幾部域外漢語教材為例[J].世界漢語教學,2006(2).
[10]陳珊珊.《中國語教本類集成》所輯漢語教本文獻內容及資料來源考訂[J].國際漢語,2018.
[11](日)六角恒廣.日本中國語教育史研究[M].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1992.
[12]曹貴山.“三言二拍”法律詞語研究[D].廈門大學,2007.
[13]郭作飛.張協(xié)狀元詞匯研究[M].巴蜀書社,2008.
[14]李無未.日本漢語教科書匯刊(江戶明治編)總目提要[M].中華書局,2015.
[15]沈國威.漢語的近代新詞與中日詞匯交流——兼論現代漢語詞匯體系的形成[J].南開語言學刊,2008(1).
[16]陳莉.《訓世評話》詞語考釋三則[J].古漢語研究,2005(3).
[17]汪維輝.關于《訓世評話》文本的若干問題[J].語言研究,2003(4).
[18]宋桔.《語言自邇集》的文獻和語法研究[D].復旦大學,2011.
[19]李順美.《老乞大》《樸通事》常用詞匯研究[D].復旦大學,2011.
[20]周忠元.《金瓶梅詞話》詞匯研究[D].山東大學,2008.
作者簡介:孫韜(1995—),男,甘肅蘭州人,單位為蘭州大學文學院,研究方向為漢語方言和語言接觸。
(責任編輯:李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