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靜
2015年2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春節(jié)團拜會中對家庭教育有這樣一段論述: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細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不論時代發(fā)生多大的變化,不論生活格局發(fā)生多大的變化,我們都要重視家庭建設,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緊密結合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發(fā)揚光大中華民族傳統(tǒng)家庭美德,促進家庭和睦,促進親人相親相愛,促進下一代健康成長,促進老年人老有所養(yǎng),使千千萬萬個家庭成為國家發(fā)展、民族進步、社會和諧的重要基點。
一個小小的家庭竟承載著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未來。家庭教育的意義就在于喚醒家長的主體意識,促進家長不斷學習,提高家庭育兒能力,培育實現(xiàn)民族復興大任的中國人。
時間的錯位。如今,很多年輕的父母需要在職場上打拼,工作壓力大,沒有時間和精力照顧孩子,還把孩子寄養(yǎng)在老人家。殊不知,一個孩子成長的關鍵期就在6歲以前,一旦錯過這個關鍵期,父母可能就要付出三倍甚至更多的時間再來培養(yǎng)好孩子。而且,6歲前不花時間培養(yǎng)孩子,將來孩子出現(xiàn)的問題可能會影響他的一生。每個家長務必高度重視6歲前的陪伴,要親自養(yǎng)育孩子,在他完全不能獨立的時候給他帶去快樂,讓他感到依戀,當孩子對父母產(chǎn)生依戀的時候,才能建立良性的情感聯(lián)結,父母才有教育他的資本。
父親的缺席。如今,開家長會的是媽媽,作業(yè)簽字的是媽媽,帶孩子外出旅行的還是媽媽。那么,爸爸去哪兒了?有的爸爸因為要追求事業(yè)的成功,犧牲了與家人團聚的時間。有的爸爸自身還是個“媽寶男”,需要妻子付出雙倍的精力去照顧。有的因為夫妻離異,媽媽獨自承擔起照顧孩子的責任。無論哪種,我們都應該結合生活實際,采取合理的辦法去避免“缺席”導致的傷害。例如,爸爸如果平時工作特忙,至少每周要騰出一個固定的時間與孩子共處。又如,遇到“媽寶男”式的爸爸,媽媽可能要做好引領員,帶領爸爸與孩子互動。單親家庭的媽媽要讓孩子明白爸爸媽媽依然愛他,不要把成人之間的傷害帶到孩子的生活中。爸爸要全力配合、支持媽媽,家庭教育的成功不是媽媽一個人的事。
老人的包辦?,F(xiàn)在學校門口經(jīng)常看到爺爺奶奶幫著孫子、孫女背書包,為他們送吃送喝,無微不至地照顧。老人養(yǎng)育孩子常常會有一個問題,就是當年的經(jīng)濟狀況和物質條件非常有限,老人總覺得愧對自己的孩子;而如今生活條件改善了,老人就想把所有的好東西給孫子孫女,不加節(jié)制的愛就會誕生“惡霸少爺”和“蠻橫公主”。養(yǎng)育孩子,爸爸媽媽才是主力,老人不可干涉過多。
家人的相處。每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很優(yōu)秀,出類拔萃,但是每個孩子的個性、能力是有差異的。家長要學會理性看待自己的孩子,不要過高地要求分數(shù),成績并不是決定孩子未來幸福的唯一標準。家長們需要反思的是:我們的家庭生活是否真正和諧?我們家庭生活的安排是否滋養(yǎng)了每個家人的身心?我們家人之間說話的方式以及對彼此的看法是制造創(chuàng)傷還是促進成長?
機構的入侵。隨著二胎政策的全面鋪開,很多職場爸爸媽媽既要忙于工作,又要忙于照顧更小的孩子,所以把大一點的孩子寄養(yǎng)在“校外機構”中。在這樣的“校外機構”中生活的孩子是一種怎樣的狀態(tài)呢?我曾經(jīng)遇見過一個孩子,周一至周五都被安排在“校外機構”生活學習,校外機構為了讓孩子成績提升,讓家長滿意,就額外布置更多的作業(yè),讓孩子做到很晚,孩子過得很不開心。我問他:“為什么不告訴爸爸媽媽這些事情?為什么不回家和爸爸媽媽一起生活?”孩子無奈地回答:“爸爸媽媽不讓我回家,他們還要照顧妹妹。”聽起來多么讓人難受!家庭教育最不可替代的就是愛和親密感。一旦愛和親密感被剝奪,孩子長大后就會形成冷漠型人格。
家庭關系和諧、溫暖、有愛才能滋養(yǎng)孩子的心靈,這種滋養(yǎng)將會產(chǎn)生極大的正能量,幫助孩子提升生命力與抗挫力,支撐孩子成為一名有責任感、有使命感的中國公民。而和諧溫暖有愛的家庭關系,需要家庭成員互相學習、共同成長。
遵守規(guī)則,知法守法。家庭教育的首要任務就是品德教育。家長要求孩子在品德發(fā)展方面達到的要求,家長自身也要努力做到。品德培養(yǎng)要從以下方面入手:
一是公德意識。包括文明禮貌、助人為樂、愛護公物、保護環(huán)境、遵紀守法等。爸爸媽媽經(jīng)常把“請、謝謝、對不起”掛在嘴邊,孩子也會無意識地用這樣地語言對待身邊的人?,F(xiàn)在,宜昌的“三峽蟻工”、“河小青”志愿服務活動開展得有聲有色,很多爸爸媽媽利用周末時間帶領孩子參與這樣的社會公益活動,對孩子都是一種無聲的影響。
二是國家意識。哈佛女孩許吉如在《我是演說家》節(jié)目中有過這樣一篇精彩的演講——《國強少年強》。國家強大就會給海外游學生贏得話語權幫助他們獲得安全感。而國家的強大依賴于中國少年的強大。爸爸媽媽要有為祖國培養(yǎng)接班人的大局意識,從點滴細節(jié)培養(yǎng)孩子的愛國情懷。
三是法規(guī)意識。遵守法律法規(guī),提高法律素養(yǎng)是家庭教育的底線。爸爸媽媽不能溺愛孩子,要通過身邊的案例、“CCTV12”的法制節(jié)目幫助孩子知曉犯法、正當防衛(wèi)等概念,讓孩子學會用法律保護自己。
愛學樂思,不斷進步。每個孩子從出生前就被基因決定了自己與他人的不同,他們無法改變,能夠改變的只有家庭教育這個外部因素。爸爸媽媽要做一個用心的觀察者、聆聽者。觀察孩子的天賦在哪里?他對什么感興趣?要肯定孩子的努力和進步,要讓孩子力爭把強項變得更強。不要總拿自己的孩子與別人的孩子作比較。試想,如果孩子每天拿別人的爸爸媽媽與你作比較,你的心情也不會愉快。家長要告訴孩子,每個人都有不如別人的地方,以此幫助孩子建立自信。爸爸媽媽要讓孩子感受到:無論他處于什么位置,爸爸媽媽都能接納他,爸爸媽媽對他的愛無條件,即使他是犯過錯的孩子。
勞有所獲,勿近勿助?,F(xiàn)代家庭的結構一般是一個中心,六個基本點。一個中心即是孩子,六個基本點則是孩子的親人。孩子作為家庭的中心,被六個親人全力呵護,衣服有人洗,房間有人收,書包有人背,衛(wèi)生有人做。孩子正在逐漸失去最基本的生存能力——勞動力。一個人在失去勞動力的同時,也失去了通過各種生命體驗建立豐富的情感世界的最佳時期,從而阻斷了個人生命力和抗挫力的產(chǎn)生和形成。其實抗挫力來源于責任的承擔。我們要教會孩子掃地、整理等基本生活技能,鼓勵孩子參與家庭勞動和社區(qū)志愿服務活動,在勞動中培養(yǎng)孩子辦事認真、踏實的作風。千萬不可事事代替,剝奪他們展示能力、贏得欣賞、展示孝心的好機會。
對孩子的成長而言,家庭教育居第一位,學校教育居第二位,社會教育居第三位。家庭教育才是一切教育的根,讓家庭教育回歸生活,構建家庭教育生態(tài)系統(tǒng),不斷提升家庭成員的學習力,孩子才能健康成長,從容大氣。未來,他們才能有社會責任感,有團隊合作力,有崇高的家國情懷。希望每一個爸爸媽媽從夫妻關系開始,從親子關系開始,從與長輩的關系開始,重建家庭生活的生態(tài)系統(tǒng),用愛心孕育我們民族的未來!
(作者單位:宜昌市實驗小學)
責任編輯/李慕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