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獻啟
“節(jié)日”最容易喚起對親人、對家庭、對友人、對故鄉(xiāng)、對祖國的情感。“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充盈著親情的溫暖,敬祖的意識,尋根的心理,報本的觀念,慈愛的心腸,喚起我們對民族文化的記憶,對民族精神的認同,喚起同根同宗同源的民族情,凝聚和睦和諧和平的親和力。這也是節(jié)日的動力、魅力所在。其實,我們每年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實質(zhì)都是在演孝。
一年一度的春節(jié),從臘八起到元宵節(jié)止,這是我們中華民族全民性的,最大的一個節(jié)日,說到春節(jié),連小學生都會背出王安石的七絕《元日》: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春節(jié)的核心節(jié)點是大年三十與初一。
大年三十除夕,一夜連雙歲,五更分兩年,一家人守歲、吃年夜飯、祭祖。
最溫馨的是大拜年。拜的一家人心里暖洋洋,拜的一村人心里甜滋滋,拜年不僅是風俗,更是文化傳統(tǒng)。正月初一,作為晚輩的兒孫要給長輩磕頭行禮。歷來人們都知道磕頭是大禮,它不僅是尊敬,也是一種權威,因此有“男兒膝下有黃金,只跪蒼天和娘親”之說。
正月初二,閨女要回娘家?!坝心锏暮⒆邮莻€寶,無娘的孩子像棵草。”“娘家,娘家,有娘才是一個真正的家,一個完整的家。”爸媽在,尚有歸處;爸媽去了,孩子就成了無根的浮萍。只有他們在,我們的人生才完整,我們常說老人家,家即是老人,老人即是家。只要老人在,家就在,老人在哪兒,家就在哪兒。父母去世后,再回去,感覺全變了,只覺得老屋空蕩蕩,好像家已不復存在,只有父母才是牽掛,只有父母在才有家。缺少母愛的家是名存實亡的。老舍說:失去慈母就像花插在瓶子里,雖然還有色有香,卻失去了根,有母親是幸福的。初二做女婿的要去給岳父母拜年,這不僅是約定俗成的規(guī)矩,更是一種天地倫常,天經(jīng)地義?;啬锛遥錆M親情,讓無數(shù)的兩家親如一家。一個回字,讓人隱約感受到一種天地的心事,看看吧,這一天,中華大地有多少對小夫妻走在回娘家的路上,有多少雙眼睛,望著大門口,盼著女兒女婿外孫出現(xiàn)在他們的視線里。
正月初三,對已過世的父母,做兒女晚輩的要去上墳祭拜,養(yǎng)父母之靈,這也是行孝的要義之一。
春節(jié)把孝以一種約定俗成的方式禮儀化、規(guī)范化,又近似神圣化,借助過年這個必由之路,讓一代又一代的后生們一年一度、潛移默化地接受教育,讓一代又一代的先人們得到懷念和敬仰。除夕這天,必須同全家人圍坐于祖屋廳堂中聚餐。祖屋作為不動產(chǎn)有著凝聚人心的功用?,F(xiàn)今,春節(jié)失去了大多數(shù)儀式、細節(jié),只剩下“大吃一頓”了;自古“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而今有的人則“每逢佳節(jié)胖三斤”,年味變淡了,少了人情味,有人戲說,過年一個字“累”,兩個字“消費”,三個字“大聚會”,四個字“胡吃海睡”。浩然的中國,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被一個“吃”字填滿,被一個“錢”字主宰。這需要全社會對節(jié)日的反思和重建。隨著城鎮(zhèn)化、家庭結構小型化和文化的現(xiàn)代化,人們淡化了對祖先保佑信念的依賴,少了年味實際上是少了年節(jié)那套由敬奉祖先而起的禮儀?!坝绣X沒錢、回家過年”,“世界再大、也要回家”。幾億人在短時間內(nèi)涌向心中的圣地——家,所以說,有家可回是一種福報。春節(jié)是億萬中國人的情感聚合,一想到春節(jié),自然而然就會想到父母親,心中暖洋洋的。春節(jié),就是連根養(yǎng)根。春節(jié),除了團聚,更是心靈的撫慰、精神的回歸?;丶疫^年,是讓人心人性散發(fā)自然之善的最佳時機。籍由“回家”清除浮躁的人心,找回丟失的追求,感恩天地君親師之大德,感受以家庭為核心的中國文化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