蔚紅梅 武新月 何海艷
一、活動背景
小班幼兒對清水積木興趣不高,因為清水積木玩法只是平鋪和簡單的壘高,比較單一。為了讓幼兒對積木玩具更感興趣,我挑選了玩法多樣、顏色鮮艷的彩虹積木玩具。
二、游戲過程解析
游戲之前,教師語言激起興趣:這是一個“有魔力的彩虹積木”,它有很多種玩法,小朋友們想一想可以怎么玩?
第一階段:對玩具的自由探索
情景一:拼拼擺擺
活動前,教師將彩虹積木投放在建構區(qū)?;顒娱_始,萱萱來到建構區(qū),一下對彩虹積木產生了很大的興趣,因為這是她第一次看到彩虹積木。她立即開始擺弄積木,首先逐個把玩具拆開,然后平鋪擺放,一會就擺出一個不規(guī)則的小山洞。
解析:在投放之前,教師沒有介紹玩法,讓幼兒自由探索。觀察幼兒與材料的互動,鼓勵幼兒大膽嘗試。
幼兒在游戲初期的方法是平鋪,通過自己的觀察、觸摸、擺弄,這一過程體現(xiàn)了幼兒最直接的經驗。
情景二:按規(guī)則擺放
成成也加入其中開始擺弄玩具,只見他將玩具按照高矮的順序平鋪開來,但在拼擺的過程中出現(xiàn)了問題:他手上拿的藍色積木總是不知道擺放在何處,嘗試了幾次也沒有成功。
這時,瑤瑤立即拿起玩具告知成成正確的擺放位置,成成反應了過來,將玩具重新調整了一下位置。最后,成成將玩具按高矮的順序鋪成一座彩色的小橋。兩個孩子很高興地看著我:“老師,看,我們搭的小橋,好美哦!”
解析:瑤瑤起初并沒有發(fā)現(xiàn)規(guī)律,她僅僅只是擺放,后來,成成發(fā)現(xiàn)了彩虹積木的秘密,于是將玩法進行了調整。成成在擺放中也出現(xiàn)了問題,但他沒有放棄,一直在嘗試其他擺法。在瑤瑤的幫助下,成成也發(fā)現(xiàn)了高矮排列的方法,于是兩位幼兒開始簡單的“合作”,建成了一座小橋,但他們之間并沒有語言的交流。
幼兒欣喜于自己對新玩具的操作,也渴望進一步探究和發(fā)現(xiàn)。如何激發(fā)幼兒進一步探究的欲望,是教師介入的根本任務。于是經驗分享環(huán)節(jié),教師讓幼兒分享討論,助推游戲發(fā)展。
教師:“這個積木小橋和剛剛的小橋不一樣,你們是怎么搭建的呢?”
睿睿:“我把積木打開了?!?/p>
辰辰:“他們像樓梯一樣,這邊高,這邊低?!?/p>
教師:“你們搭得很好,尤其是辰辰的小橋想到了按高低排列,我們請辰辰來說說是怎么搭的吧!”
辰辰:“再次搭建小橋,與同伴分享了由高到低的排列經驗。”
第二階段:壘高
幼兒經驗一直停留在平鋪的階段。我對幼兒說:“這個玩具還有很多玩法,今天,你們再去嘗試一下其它玩法?”只見萱萱在平鋪后,開始嘗試壘高。在搭建過程中,萱萱遇到了問題,積木大小不一,萱萱隨意疊加導致積木不穩(wěn),壘了幾塊就倒了。多次嘗試后,仍然沒有進展,萱萱有點失落。
這時,我好奇地問:“萱萱,你剛剛搭的是什么呀?”萱萱說:“房子?!薄拜孑嬲姘簦∥蚁肟纯床屎绶孔邮鞘裁礃拥??”萱萱說:“好呀!”。先拿這幾塊積木吧!”我從中拿了6塊積木讓萱萱嘗試,降低了游戲的難度。于是,她又開始搭建起來,她將最大的放在最下面,但到中間時又出現(xiàn)了快倒塌的現(xiàn)象?!拜孑?,你看看我們的積木是一樣大嗎?”“不一樣?!薄澳阏姘?,這個都被你發(fā)現(xiàn)了,現(xiàn)在你手里的和這上面的哪個大?大的是應該放在上面還是下面?”萱萱又開始了探索,經過多次的探索和嘗試,她終于發(fā)現(xiàn)了壘高的技巧:先是將積木按照從大到小排列,大的放下面,再垂直放另一塊積木,反復搭建,房子就完成了。
教師:“萱萱,你真棒,我們再增加幾塊積木,看看能不能變成更高的房子?”
萱萱將積木在原來基礎上,由大到小慢慢壘高成一座更高的樓房。但在放最后一塊時,房子
這時,晨曦和陳志加入其中,晨曦發(fā)現(xiàn)了問題:原來最上面藍色的積木位置放錯了,她將藍色積木遞給萱萱,告訴她怎么正確擺放。最后,三位幼兒將樓房搭建起來,高興地蹦跳起來。
解析:剛入園的小班幼兒喜歡進行無意識的壘高搭建。經過一個多月的成長,他們的搭建活動開始有意識地進行了。幼兒在進行游戲時,有著較好的持續(xù)性,認真且專注,遇到問題能主動探索。如何讓幼兒在遭遇困難時依然對玩具保持濃厚興趣和強烈的探究欲望,并在不斷探究中慢慢發(fā)現(xiàn)其中奧秘,慢慢積累各種經驗,這需要老師給予支持和梳理經驗。于是,區(qū)域活動結束后,老師把幼兒搭的房子錄像放給全體幼兒看。
教師:“萱萱,你能跟小朋友分享下你是怎么搭建房子的嗎?”
萱萱:“最大的放在最下面,從大到小壘高起來的?!?/p>
就這樣,孩子們一邊觀察錄像里彩虹橋的拼搭,一邊各自提出自己的想法,相互討論的過程不只幫萱萱解決了問題,也為自己理清了思路:橋在搭建過程中要從大到小搭建、一個接一個擺好、動作幅度要小……
解析:幼兒在壘高過程中出現(xiàn)的問題,老師通過降低難度來達成壘高目的。經過多次的探索和嘗試,終于掌握壘高技巧,從而更有效地達成目標。
第三階段:增加彩虹人
為培養(yǎng)幼兒對搭建的持續(xù)興趣,增加相同顏色的彩虹人。
彩虹人剛投放到區(qū)角里,孩子們就迫不及待地玩起來了。妍妍將彩虹橋平鋪好以后,拿起紅色的小人放在紅色積木上,緊接著,她將顏色對應的彩虹人放到了彩虹橋上。
解析:材料增加以后,幼兒興趣濃厚。提高幼兒對顏色的認知能力,培養(yǎng)幼兒新的搭建技能。幼兒對操作逐漸熟悉,創(chuàng)造性行為越來越多。教師繼續(xù)通過經驗分享來“激勵幼兒不停思考、不斷創(chuàng)新”。
子萱小朋友也加入其中,只見兩個孩子為彩虹人爭執(zhí)起來。
教師介入:“寶貝,你們搭的是什么呀?”
幼兒:“樓梯啊!”
教師:“你們手上拿的是什么???”
幼兒:“小人啊!”
教師:“彩虹人可以干嘛?。俊?/p>
幼兒:“我們可以手拉手下樓梯。”
幼兒頓悟,只見兩個幼兒手拉手,一人拿一個彩虹人上下樓梯,玩的不亦樂乎。
第四階段:游戲被無限創(chuàng)新
情景一:蹺蹺板
這天,只見子萱又來到建構區(qū)玩彩虹積木,我隨手拿起一塊積木在地上搖晃起來,只見她立即拿了另外一塊積木架空在我的積木上,把兩塊積木搭建成蹺蹺板,并且放兩只彩虹人站在上面搖晃,且顏色對應。在搖晃蹺蹺板后,她說:“小人,我們玩好了,回家吧!”隨后把小人放回盒子中擺好。
解析:該幼兒已經在原有的基礎上學會了創(chuàng)新,在玩蹺蹺板過程中她需要掌握力度。從這可以看出,她的力度掌握得很好。在玩蹺蹺板后,她能將彩虹人放回家擺好,說明她已經進入角色中。
情景二:躲貓貓
軒軒手上拿了一塊紅色的積木,開心地舉起來和其他幼兒說:“你們看,像不像小花?”教師:“那你覺得怎樣將它變成一朵大大的花呢?”菲菲:“我知道,我們把這些都放在一起拼出來?!睒窐泛秃愫阋布尤肫渲?,四個小朋友開開心心地將彩虹玩具圍合成一朵小花。
四名幼兒將積木圍合成“花”以后,直接將彩虹人放在里面玩起了躲貓貓游戲。菲菲沒一會就將所有的小人找到了。軒軒看到地上有塊墊子后,直接將墊子蓋在了彩虹人身上,開心地對菲菲說:“你找不到了吧。”
解析:四名幼兒在搭建過程中有了初步的合作意識,在游戲的過程中,幼兒體驗到了成功的快樂。建構活動也因“圍合”技能的掌握而逐漸變得豐富起來。幼兒往往也會在圍合空間中放進“娃娃”來代表“娃娃的家”。
第五階段:小球走迷宮
最近,幼兒對圍合興趣濃厚,我順勢引導幼兒利用彩虹積木搭建迷宮游戲。
教師:“我們的彩虹積木也可以變成拱形的迷宮。你們想想可以怎么搭?”
我將兩塊大小相近的積木側放,形成一條“小路”,“你們看,這不是迷宮嗎?可怎樣讓迷宮更長呢?”四個小朋友拿起彩虹積木開始嘗試,瑞瑞學著我的樣子不斷嘗試將兩個相鄰的拱形積木配對,首尾相接,很快搭成了拱形迷宮。這時,萱萱從建構區(qū)跑開了,原來她是去益智區(qū)拿小球,很快幼兒玩起了走迷宮游戲。
解析:在游戲中,幼兒的想象力是無限的。如何去發(fā)揮玩具的最大作用,需要老師去引導。拱形迷宮對于小班幼兒來說有一定的難度,如何能將首尾拼接好、如何能形成小路,幼兒在嘗試的過程中有了新經驗。
三、反思與總結
1、梳理幼兒經驗,提高游戲水平。
每次投放材料時,教師都細心觀察幼兒的游戲情況,在幼兒遇到問題時給予經驗梳理,利用集體分析的形式將幼兒的好經驗進行分析。幼兒在搭建過程中積累了經驗,體驗了成功的喜悅,提高了游戲的水平。
2、及時調整材料,達成目標。
幼兒在進行壘高時,教師及時降低難度,讓幼兒在由易到難中積累經驗。在搭建過程中,教師通過添加彩虹人讓幼兒進行更豐富的創(chuàng)造。
3、支持、鼓勵幼兒大膽創(chuàng)新。
彩虹積木游戲為幼兒表現(xiàn)和創(chuàng)造提供了平臺。利用積木游戲的輔助材料,體驗各種角色,整合自己對于社會生活的理解。具有“不確定性”的積木到了幼兒的手里,變成了藝術表現(xiàn)和創(chuàng)造的媒介和材料。通過搭建游戲,他們表達著自己對世界的體驗、想象,釋放著創(chuàng)造的沖動和愿望。
彩虹積木游戲還在繼續(xù),孩子們每天的興趣很濃,我相信,孩子們還會玩出更加好玩的游戲。
本次研究案例中,教師發(fā)現(xiàn)孩子們的思維能力、操作能力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都有所提高。他們在游戲過程中,遇到問題時沒有向別人求助,能夠自己想辦法將其解決掉,且創(chuàng)造出多種玩法。游戲中孩子們的表現(xiàn)讓我們看到,孩子的智力和操作能力是極強的,在他們游戲時,教師要學會放手,不要過多地干預幼兒,給予他們足夠的自由玩的時間,從而讓幼兒的思維能力得到更好地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