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菁 劉生琴 宋瑛 張亞迪
教玩具名稱:球球歷險記
適合年齡:5-6歲
設計意圖:
目前,大班科學區(qū)角存在著一個普遍現(xiàn)象:每次投放的新增材料能引起幼兒的短時興趣,但持續(xù)性與創(chuàng)造性隨著時間的推移一路下滑。例如投放的磁鐵、放大鏡、天平秤新鮮不了幾天,便成了擺設和展覽品。如何讓大班幼兒喜歡玩,并能保持持久興趣和同伴一起創(chuàng)造性地游戲,在“挑戰(zhàn)、競爭、創(chuàng)新、合作”中不斷激發(fā)探究興趣,體驗探究過程,發(fā)展探究能力呢?思考后,我們將以幼兒興趣為切入點,以幼兒問題為媒介,轉變教師觀念,主題、材料、玩法都由幼兒自己決定,真正做到以“幼兒”為本。因此,我們設計了大型趣味教玩具《球球歷險記》。旨在幼兒操作教玩具游戲時,能對這些半成品材料及低結構材料一物多玩、一環(huán)多想、一問多探。
我們設計的教玩具不是我說你聽,而是幼兒參與其中;不是我教你玩,而是師生溝通互動;不是樣品擺投,而是操作創(chuàng)意百變;不是單打獨奏,而是你我協(xié)商合作!
推薦口號:
變廢為寶設計巧,
構思獨特心思妙,
動手動腦熱情高,
團結協(xié)作滿歡笑。
所需材料:
1、廢舊材料:各種不同形狀、大小的紙盒、泡沫盒,牛奶罐5個,軌道一條,衛(wèi)生紙筒、長紙筒,礦泉水瓶。
2、球類材料:海洋球、乒乓球、毛球。
3、輔助材料:PVC管、滴管、注射器、螺絲套裝、冰棒棍、薄膜、紙板、軌道、木條、磚頭等物品若干。
預設意義:
1、積極與同伴合作,體驗團隊游戲的樂趣。
2、初步感知液壓、斜坡、杠桿、摩擦、氣流、磁性、重力、慣性等科學原理在游戲中的運用。
3、能創(chuàng)新“球球歷險記”自制玩具的游戲玩法,并能大膽分享自己的游戲經(jīng)驗。
玩法介紹
第一篇:我們可以拆開玩
泡泡筒
預設玩法:將海洋球放入炮炮筒(pvc管)的任意一個洞口,通過操作自制大炮將球送入洞洞機。
拓展玩法一:將炮筒抬高或架高或杠桿上下?lián)u動等方法,將球運入洞洞機進口處。
拓展玩法二:將小球放進入口處,把球從透明管中吹到升降臺。圈拓展玩法三:用扇子在入口處扇風,將球扇入升降臺。
拓展玩法四:用磁鐵將磁性小球從透明管中吸到升降臺。
預設玩法:
1、兩名幼兒相互合作,一左一右轉動升降繩,拉起升降臺。
2、根據(jù)小球出口的高度,決定小球的入洞口。
預設玩法:
運用材料的加、減、乘、除原則,幼兒拆分或整合輔助材料,自由拼搭,架接運球。
拓展玩法一:利用高架橋連接洞洞箱和球球機,完成轉球任務。(運用科學原理一斜坡滑道)
拓展玩法二:運用自制升高軌道臺,運輸小球。(運用科學原理一重力勢能與動能的轉化)
拓展玩法三:運用人力小槽板,接力運輸小球。(運用科學原理一力的傳遞和方向的轉移)
拓展玩法四:運用木板、紙板、鞋盒、塑料板等輔助材料自由搭建,運輸小球。(運用科學原理一重力和摩擦力)
預設玩法:
四名幼兒合作,運用語言交流,“八只手”合作,將小球抓起,取出小球后送到小球儲存站,再次循環(huán)開展游戲。
第二篇:我們可以組合玩
1、預設玩法步驟:
送球→運球→傳球→夾球
2、綜合拓展玩法:利用木板、紙板、紙箱、高架橋、接力槽、軌道等材料自由組合、拼搭連接“運輸通道”。
3、花樣拓展玩法:
(1)炮炮筒、洞洞箱、滑滑橋、球球機四個游戲項目,可以一條龍循環(huán)反復開展游戲。
(2)幼兒根據(jù)自己的游戲內容可以任意調換四個游戲項目,設計新的游戲進程。
(3)搭建小球運輸通道,創(chuàng)意玩法無限,軌道拼搭長度1-3米。
(4)拆分游戲每個游戲項目參與人數(shù):5人左右;整合游戲參與游戲人數(shù):15人左右。
《指南》明確指出幼兒的科學教育是科學啟蒙,重在激發(fā)幼兒的認知興趣和探究欲望,要盡量創(chuàng)造條件讓幼兒實際參加探究活動,使他們感受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體驗發(fā)現(xiàn)興趣。根據(jù)幼兒的興趣與需求,我們利用廢舊材料將各種冰棒棍、礦泉水瓶、紙箱、牛奶罐等材料變廢為寶,結合娃娃機運行原理拓展、設計、制作“球球歷險記”組合教玩具。幼兒在探究“球球機”秘密實踐操作中,面對常見卻又新穎的材料,興奮地自由探索到各種玩法:吹球走、扇球走、吸鐵石吸球走,玩法百變;耐心地觀察、嘗試游戲玩法,和同伴合作默契,共同完成挑戰(zhàn)。我們的玩具除了功能多,還能喚起孩子自我創(chuàng)造的愿望:我可以怎樣玩?我想怎樣玩?我們會怎樣玩?老師做好的高結構玩具,孩子們嘗了鮮就會將其遺忘,但假如這個玩具不同的孩子看到有不同的玩法,那就會發(fā)生各種你想不到的事情吸引著他們主動思考、大膽嘗試。從不同的高度、用不同的材料、以不同的方式將球運送到另一個紙箱,自己拼搭螺旋樓梯,搭建彎管,提供多樣化的材料讓孩子們用自己想到的、喜歡的方式“運球過河”,以“幼兒為主體”的高結構玩具便與“隨處皆可見”的低結構材料巧妙相融,讓玩具更賦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