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進軍
摘要:初中化學教學實踐中,很多概念還不完善,很多實踐也處于起步階段,不少內容和方法也只是階段性正確,教學實踐中不能將內容講得過死從而造成“絕對化”。作者根據自己的教學實踐,以概念教學和實驗教學過程中的幾個案例強調教學不能“絕對化”,否則不利于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
關鍵詞:化學教學;絕對化;實踐;案例
文章編號:1008-0546( 2019)07-0016-02 中圖分類號:G632.41 文獻標識碼:B
doi: 10.3969/j .issn.1008-0546.2019.07.004
初中階段是學生學習化學的啟蒙階段,無論是知識的深度、廣度都有限,知識層次上以要求學生“知其然”為主、“知其所以然”為輔。有些知識,由于學生認知水平的局限,教材在編排時也沒有做到很嚴謹。很多一線教師在上課時,過于緊扣教材,導致很多內容講授時“絕對化”。還有些教師,為了方便學生對某些知識的記憶,歸納總結時也進行“絕對化”,沒有兼顧到知識的系統(tǒng)性和全面性?!敖^對化”的教學方法,表面上對于初中化學教學可以發(fā)揮積極的作用,實則從長遠角度看不利于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發(fā)展,容易在學生的腦海中形成非此即彼的狹隘觀念,使學生思維固化而缺乏創(chuàng)造力。因此,無論是在化學概念教學還是實驗教學的過程中,都要力避將內容“絕對化”。
一、力避概念教學中的“絕對化”
1.毒性“一定”是化學性質?
在講解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時,不少老師會將毒性擴充到化學性質的范疇。選擇的經典案例,就是一氧化碳的毒性是由于一氧化碳與血紅蛋白反應,使血紅蛋白失去了攜帶氧的功能。這個案例只能說明一氧化碳的毒性屬于化學性質,并不能說明其他物質的毒性也是由于會發(fā)生化學變化而導致的。所謂毒性,本義是指外源化學物質在一定條件下損傷生物體的能力。這種損傷,有可能是物理刺激。例如,氯氣具有的毒性,主要是因為氯氣有強烈刺激性氣味,吸人人體后會刺激鼻、咽及上呼吸道黏膜發(fā)炎腫脹,并使之大量分泌黏液,造成呼吸困難,甚至發(fā)生窒息性死亡。再如,放射性廢棄物的危害包括物理毒性、化學毒性和生物毒性,但通常主要是物理毒性。此外,離開劑量談毒性也是不合理的。因此,初中化學在講到“毒性”一詞時,千萬不要以偏概全,只能針對一氧化碳的毒性說明這種物質的毒性體現了化學性質。
2.貧血癥“一定”是缺鐵所致?
貧血是指人體外周血紅細胞容量減少,低于正常范圍下限,不能運輸足夠的氧至組織而產生的綜合癥。在初中化學講授元素與人體健康內容時,不少教師會將貧血與缺少鐵元素劃上等號,這其實是不科學的。國人最常見的貧血癥主要是因為缺鐵引起的。但常見的貧血疾病有缺鐵性貧血、巨幼細胞性貧血和再生障礙性貧血等。教材在講到食品中的有機化合物時,也談到了貧血,如果適時地補充維生素D可提高機體免疫力,也可以改善貧血的狀態(tài)。因此,不能簡單地將貧血與缺鐵劃上等號。此外,醫(yī)學認為缺鐵也并非一定導致貧血。人體如果鐵元素攝人不足,人體會利用體內貯存的鐵元素,直到用完儲備才有可能發(fā)生缺鐵性貧血。所以,比較準確的表達方式是,貧血不一定是缺鐵,但機體缺少鐵元素,有可能導致缺鐵性貧血。
3.反應條件為高溫的反應“一定”是吸熱反應?
初中化學在講授物質在發(fā)生化學變化時,總是伴隨著能量的變化,有可能是放熱反應,也有可能是吸熱反應。常見的放熱反應如劇烈氧化和緩慢氧化、雙氧水的分解等,常見的吸熱反應如光合作用、煅燒石灰石等。初中學生對于反應放熱的認識是基于他們的直觀感受。例如從生火煮飯知道燃燒是要放熱的,從實驗中觸摸反應裝置燙手知道反應是要放熱的。但對于吸熱反應卻沒有太多的認識。因此,不少教師跟學生總結,反應條件為高溫的化學反應,一定是吸熱反應。這是很不科學的,容易誤導學生。從化學鍵的角度,任何一個化學反應都包含著舊化學鍵的斷裂和新化學鍵的形成,前者需要吸收能量,后者需要釋放能量,如果吸收的能量大于釋放的能量,最終就表現為吸熱反應,反之則為放熱反應?;瘜W上以焓變值(△H)來衡量反應的能量變化,從而判斷一個反應的最終放、吸熱。為什么說條件為高溫的不一定是吸熱反應呢?例如燃燒現象在高溫條件下也可以發(fā)生,這時高溫是使可燃物的溫度達到其著火點的作用。高溫的主要目的是破壞舊的化學鍵。工業(yè)上制硫酸的過程中,二氧化硫與氧氣反應生成三氧化硫的過程是在接觸室中進行的,接觸室中需要提供400-500℃的溫度,但這個反應卻是一個放熱反應。因此,條件為高溫的反應不一定就是吸熱反應。那么能否總結為需要持續(xù)高溫的反應就是吸熱反應呢?也不可以,持續(xù)高溫是指外部持續(xù)提供能量,并不能說明化學反應內部新化學鍵生成時釋放的能量小于舊化學鍵斷裂需要的能量,外部持續(xù)提供的能量有相當一部分損失給環(huán)境了。因此,初中化學對于反應的吸熱還是放熱不能簡單地總結,只要學生懂得常見的化學反應中的能量變化就可以了。
二、力避實驗教學中的“絕對化”
1.加熱固體藥品時,試管口“一定要”略向下傾斜?
初中化學加熱固體藥品的實驗.主要是加熱碳酸氫銨和加熱高錳酸鉀,加熱時試管口都略向下傾斜。加熱碳酸氫銨時這樣做主要是防止反應生成的水倒流到熱的試管底部,引起試管破裂。不少教師反復強調加熱固體藥品時試管口都要略向下傾斜,筆者認為這是沒有科學道理的。加熱高錳酸鉀時試管口要略向下傾斜,通常認為是防止冷凝水倒流使試管破裂。反應不產生水,哪兒來的冷凝水?除非藥品保存不當受潮或實驗時空氣極度潮濕。筆者甚至試管口略向上傾斜也驗證過,完全沒有問題。那么為什么所有的教材上所畫的加熱高錳酸鉀的裝置試管口都是略向下傾斜呢?筆者推測就是過去保存藥品時藥品受潮,實驗時容易產生大量的冷凝水。因此,如今加熱高錳酸鉀時試管口略向下傾斜是可以的,但不是必須的。甚至有些題目設問加熱氯酸鉀的實驗裝置跟加熱高錳酸鉀類似,更是無稽之談,因為氯酸鉀的熔點是356℃,如果試管口也略向下傾斜,會直接從試管口流出。因此,教學時千萬不能絕對化,試管口略向下傾斜得是有道理的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