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專院校音樂欣賞課程的開設,旨在促進大專院校學生音樂修養(yǎng)和綜合素質的健全,促進大專院校學生的情感體驗健全,幫助學生在競爭激烈的社會中樹立正確的品格,完善自身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當前,我國大專院校音樂欣賞課程設置已趨于普遍化,教學體系和師資力量的配置也日趨完善,但與此同時,隨著音樂欣賞課程教學的開展,一些問題也逐漸顯現,如教學認知的偏差、教學方式的單一、教學內容的陳舊等,成為阻礙大專院校音樂欣賞課程良性發(fā)展的阻礙。本文以大專院校音樂欣賞教學中呈現的問題為導向,聚焦課程的優(yōu)化和良性發(fā)展,提出針對性解決建議,希望能為該課程的發(fā)展起到推動作用。
【關鍵詞】大專院校;音樂欣賞;教學
【中圖分類號】?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一、大專院校設置音樂欣賞課程的重要性
(一)心靈陶冶,促進情感完善
音樂欣賞是一種具有豐富人文情懷和歷史情懷的通識類選修課程,在大專院校的教育教學實踐中起到擴展學生視野,豐富完善素質教育內涵的重要作用。對于大專院校學生來說,音樂欣賞課程是培養(yǎng)學生人文底蘊,培養(yǎng)學生音樂素養(yǎng)在歷史層面、人文層面,促進多學科間的融合發(fā)展。例如,愛國歌曲《繡紅旗》在音樂情感方面給予中文課堂、歷史課堂知識以有力補充,使學生從音樂視角感知愛國主義情懷。音樂欣賞促進學生對知識的多維度認知,同時也完善了現實世界中的音樂盲區(qū),音樂欣賞課程在潛移默化中給大專院校學生傳達出柔美或激昂,低沉或昂揚的聲音感知,與素質教育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異曲同工。在當今社會中,情感完善對健全人格的養(yǎng)成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無論在學習生活中,還是走出校園的工作中,情感完善與人格完善都是樹立正確健康人生觀必不可少的一環(huán),通過音樂欣賞培養(yǎng)完善的情感,促進學生走出校園后職場生活的順利過渡,對大專院校學生平穩(wěn)過度職場生活,完成學生到社會人的轉變有良好作用。
(二)情操培養(yǎng),激發(fā)素質養(yǎng)成
音樂欣賞能力是一種需要認真學習和外在正確引導的素質能力。音樂欣賞課程為學生提供一種面對困難、排解壓力的有效途徑,在音樂素質養(yǎng)成的基礎上,通過自主的傾聽、模仿、練習、創(chuàng)作等方式感知音樂中的喜怒哀樂,體會各種情緒是普遍存在的,對生活中的情緒反應有正確的認知。通過音樂欣賞的途徑排解憤怒、緩解壓力,把音樂作為一種溝通途徑,搭建工作生活與壓力釋放的橋梁,在課程中和課后形成音樂素養(yǎng),推動全社會對壓力釋放的新途徑,營造和諧有序、舒緩平和的校園氛圍和社會氛圍,推動和諧社會、健康心理的建設。音樂欣賞課程提供一種心理舒緩的有效解決方式,在心理疏導中也有較好應用,在大專院校開設該門課程,是系統(tǒng)性人格塑的一部分,對健全人格養(yǎng)成有很好幫助。在潛移默化中,陶冶情操,在教師的教學中,感受中外文化的博大精深,放松身心,緩解壓力,激發(fā)素質養(yǎng)成。
二、大專院校音樂欣賞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教學認知偏差
正確的教學認知是師生之間達成目標統(tǒng)一體,促進學科實現知識有效傳播的重要前提。在大專院校中,音樂欣賞課程作為一門選修課程,對于大專院校學生來說,更多的扮演學分補充的角色,對于重視程度和結果并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大專院校學分設置不嚴謹、考試考核不規(guī)范、形式主義都是造成這一結果的重要原因。對于授課教師來說,課程教授好壞與職務晉升、薪資待遇等關系自身利益的因素聯系甚少,對于選修課程來說,投入的精力更是有限,加之學生的學分主義思想,造成授課教師授課態(tài)度、授課質量以及授課結果要求相對寬松,對于音樂欣賞課程目標的達成存在偏差。與此同時,音樂欣賞是多學科知識交叉的學科,包含歷史、人文等知識背景,單一的音樂學科知識是不能滿足教學需要的。教師對教學目標達成方式認知的偏差,造成課程知識結構的片面、單一、系統(tǒng)性弱,對學生的共情性的產生有較大的影響。學生認為音樂欣賞課程是單一的學科知識,會造成課堂學習中學習缺乏聯想性和系統(tǒng)性,變成單一的音樂賞析,課程效果會大打折扣。
(二)教學方式固化
教學方式是教師與學生溝通、知識傳遞的重要方式。有效的教學方式可以使教學目標很好實現,對于大專院校音樂欣賞課程來說,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已經不適應新時代學生對于音樂欣賞方面的需求,造成傳統(tǒng)教學方式的課堂上學生精力不集中,學習其他學科或逃課現象的出現?;邮浇虒W、共情式教學、體驗式教學以及慕課等新教學方式是音樂欣賞教學方式的發(fā)展方向。教師自身的知識局限性,有時成為教學方式固話的原因,例如,互動式教學中學生提問,教師會因自身的知識儲備和知識局限而無法回答,造成互動式教學無法順利進行,有些教師也因為該原因選擇“一言堂”式教學方式,以避免教學中產生的尷尬,這嚴重影響了學生課堂知識學習的質量。有些教學方式固化是由教學任務重而課程設置少造成的,音樂欣賞作為選修課,課時有限,在較短的課時中應用比較費時的新教學方式顯得不切合實際,與教學任務相比,教學形式顯得不那么重要。知識的傳遞量與知識的傳遞方式這種應試教育產生的畸形思維慣性造成了一些新的有效的教學方式普及性差,固化的教學方式依然占據主導地位。
(三)教學資源老舊
教學資源是教育內容的載體,教學資源應該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及時更新,融入新的價值理念和時代精神。新時代,授課形式的多樣化,新知識的沖擊使得學生對陳舊的音樂教材和課件產生反感,經典的保留更應該伴隨著新時代、新作品的加入,去陳出新、革故鼎新,是時代的主題,更是音樂欣賞課程應該遵循的原則。中外、古今欣賞內容的不斷更替變換、經典與流行曲目的隨時更替,會給學生帶來不同的感官體驗,增強課程的代入性和時代氣息,一節(jié)與時俱進的音樂欣賞課程需要教育工作者的不斷努力。教材審批速度慢,校本教材推廣困難,新媒體傳播速度快,效率高,造成了學校教學資源老舊的現象越發(fā)凸顯。教師教學責任心不足,在教學實踐中,老舊教案成為教學內容老舊的重要原因。在信息社會中,這種責任感的缺失與教學評價體系、教師待遇等重多因素相關,教學資源老舊看似教學資源本身的問題,實則教育體系重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需要從教學評價體系、教師待遇、教師培訓、教育資源審批等多渠道共同解決此問題。
三、大專院校音樂欣賞教學中問題解決措施
(一)樹立正確認知理念
對學科的正確認知是達成課程目標要素的重要組成部分。有偏差的目標導向會使學科向著錯誤的方向發(fā)展,有時甚至會與發(fā)展目標背道而馳。大專院校的學生學習時間有限,如何在有限的學習生活中樹立大專院校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這種正確的引導受到客觀條件的限制,很難在課下實現。因此,在課堂中將這種教育理念用課程講授的方式與知識同步輸送給學生是一種可行的途徑。在大專音樂欣賞課程中,正確的認知理念需要師生同步樹立,對于教師來說,正確認識該門課程的重要性是至關重要的第一步,在與自身利益息息相關的職稱評比等一系列利益面前如何權衡時間分配,需要教育工作者用師者之心加以權衡,同時,教師評比制度的規(guī)范性、公平性、一票否決制度的落實都激勵著更多教師將教學重新擺在教師生涯的首要位置。學生方面,學分至上的思想風氣需要學校的正確引導,制度健全、評比公平的學分績點考核體系的落實,考核考評體系的科學化、系統(tǒng)化等一系列促進學生丟掉唯學分至上的陋習的方式亟待落實。學生是主體,教師是主導,學生的主體地位需要教師的正確引導來實現,一個真正實用主義的音樂欣賞知識課堂需要學校、教師和學生的共同努力來實現。
(二)開發(fā)多元教學方式
教學方式的創(chuàng)新在教學活動中起到溝通學生和教師之間橋梁的關健作用。教學方式的單一是教師教學活動安排的失當,是教師不能根據學生特點安排組織教學的體現,需要教師高度重視。先進的教學方式需要學校組織教師集體研討、校外學習交流,也需要教師自身不斷積累、總結開發(fā)。創(chuàng)新精神是教師教學工作中不可或缺的精神,在新時代,信息量巨大的背景下,如何在課堂上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只靠學分、點名是遠遠不夠的,教學活動的真正目的是育人,培養(yǎng)學生對音樂欣賞課程真正學懂、弄通,并在今后走出校園的生活、工作中作為一種潛移默化的人文素養(yǎng)加以儲備,這才達到了音樂欣賞課的真正目的。就音樂欣賞課程而言,學生身臨其境的感知是音樂欣賞課程的一項重要目標,在課程安排中,學生的自主學習,互動式學習,課下的收集資料、了解知識背景、課堂討論、創(chuàng)作等形式,增加了課程的互動性和體驗感,利于學生音樂素養(yǎng)的真正形成。學生自主的學習過程為日后離開教師引導的獨立欣賞、音樂素養(yǎng)的形成打下良好基礎,多元教學方式需要教師創(chuàng)新,大膽嘗試,在教學活動中形成特色鮮明的創(chuàng)新教學之路。
(三)優(yōu)化更新教學資源
教學資源陳舊是眾多學科普遍存在的問題。教材的更新不及時有其客觀的原因,但教師不能因此而放棄對自身授課內容的更新,信息時代的最大特點就是信息量巨大,資源的共享性、開放性為教師提供了充足的備課資源,教學平臺、優(yōu)秀課程的參觀學習都是最新授課資源的獲取渠道。教師自身的知識結構、體系也要不斷更新,固化的重復的教學內容是教師責任感缺失的體現,學校應針對這一現象進行集中整治,對教案的更新程度有制度要求,在源頭上杜絕幾年一本教案事件的發(fā)生。學生對教師的教學行為有監(jiān)督權力,一旦發(fā)現陳舊內容過多可向教務處提出,對教師的授課內容進行有效監(jiān)督。集體備課、外出學習、網絡學習等形式可以為教師提供大量補充新教學資源的素材,國外優(yōu)秀教材的引進、自主校本教材的推廣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決教育部教材審批緩慢的局限性,為學生提供最貼近當下實際的最新教學資源。學生與教師互換角色,學生自主備課,用學生視角講述課程也是音樂欣賞課程中補充新素材的有效方式,緩解教師的主觀知識局限性,不僅激發(fā)學生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也為教師的教學活動提供啟發(fā)。
參考文獻
[1]甘海燕.淺談高職院校音樂鑒賞課的現狀和思考[J]. 大眾文藝,2010(2).
[2]魏娜.對高職院校音樂鑒賞課程的教學思考[J].職業(yè)技術,2015,16(8).
[3]劉莎莎.高職院校音樂賞析課教學方法分析與探討[J].藝術科技,2018(3).
作者簡介:全烽岐(1982—),女,朝鮮,鐵嶺,研究生,遼寧現代服務職業(yè)技術學院,研究方向:音樂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