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鴻
摘要:東昌葫蘆雕刻在2008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其種類和工藝非常豐富,可以基于作品藝術等級、器形、雕刻工藝手法三個方面進行分類。東昌葫蘆雕刻幾百年來不斷發(fā)展興盛,極富美學魅力,器形飽滿極具造型之美,裝飾和雕刻工藝極為豐富,雕刻過程非常規(guī)范,頗具工藝之美。
關鍵詞:傳承人;葫蘆文化;葫蘆雕刻;傳承;發(fā)展:
一、東昌葫蘆的現狀
東昌葫蘆雕刻,于方寸之間雕梁畫棟,著盡人世百態(tài);于文化積淀中,盡顯個性風采。經過數百年的傳承與演變,依然保持著獨特的地區(qū)特色與藝術風格。在技法上的最成功之處在于借鑒雕刻工藝的鏤雕技法,將構圖以外的空白部分全部鏤空,透刻上折線紋、如意紋、古錢紋等各式花紋,不僅改善了葫蘆的透氣傳聲性能,也增強了葫蘆的整體審美效果。其題材內容非常豐富,以寫實性的花鳥、魚蟲、走獸、人物、山水居多,其中人物雕刻的取材尤其豐富。不同的雕刻葫蘆,藝術精趣上各有千秋,地方特色濃郁, 深受人們歡迎,也深受國內外專家、學者的青睞,其中一些產品已經遠銷新加坡、韓國、越南、英國等國家,成為傳播民間傳統(tǒng)文化的載體。
二、東昌葫蘆的傳承
東昌府雕刻葫蘆在長期的歷史傳承中,逐漸形成了閆寺、梁水鎮(zhèn)、堂邑三大雕刻系別。(1)、閆寺雕刻系代表人:李玉成,東昌府區(qū)閆寺辦事處李什村農民。李玉成擅長雕刻 “八仙過?!薄?“武松打虎”以及《三國演義》等古典名著和民間傳說等題材的圖案。(2)、梁水鎮(zhèn)雕刻代表人:王新生,東昌府區(qū)梁水鎮(zhèn)后王村農民。王新生為王氏葫蘆雕刻工藝第六代傳人,十幾歲時便隨父親學習葫蘆雕刻,甚得家傳。王新生喜刻吉祥圖案、人物、山水,雕刻技法以“片葫蘆”和“戲葫蘆為主,尤精于“片葫蘆”。(3)、堂邑雕刻代表人:郝洪然,堂邑鎮(zhèn)路路莊人,郝洪然系郝氏葫蘆雕刻第六代傳人,20世紀70年代隨父輩學習家傳葫蘆技藝,其雕刻“片”、“雕”、“鏤”并重,尤其精于“戲葫蘆”的雕刻,其法是用針劃,輔以刀刻,之后還可用顏色加以點綴,以使線條更加醒目。郝洪然的雕刻葫蘆在色彩運用上比前人有所突破,前人用色多用黑色,郝洪然施色有黑色、紅色、綠色等,并可以根據畫面需要多色并用。
三、葫蘆的制作
1、葫蘆雕刻的制作工藝
葫蘆雕刻的制作工藝繁多,主要有烙花、研花、刻花、片花、繪花、范制、拼接等。東昌府葫蘆工藝的特色是烙花、研花、刻花、片花,繪花、范制也有制作,但比較少。如烙花工藝,傳統(tǒng)的使用工具是火針和火香。將火針插入香中點燃,鋼針被火加熱便可持針在葫蘆上烙制。隨著時代的發(fā)展這種工具已被淘汰,現多改用可調溫控制的電焊棒。而片花(也叫削花,是一種削的工藝)的葫蘆與烙花、研花、刻花有不同之處,除有扁圓形之外,多為兩節(jié)的小型束腰葫蘆,它的操作工藝有兩步:第一是先將葫蘆染色,第二步就是片。所使用的刀具多是藝人自己制作,片花時一手握葫蘆,一手持刀,不管是花朵還是線型,都是由內向外方向運刀。
2、葫蘆制作的技法
在一般的制作中,復雜畫面的葫蘆多需要先畫上稿樣,然后依樣制作,如烙 花、研花、刻花的葫蘆;粗放風格的葫蘆多信手制作。
需要樣稿的葫蘆,都是以線造型,有的用針狀工具蘸著墨汁畫樣。民間藝人由于技藝熟練,畫樣稿時會將葫蘆表面分為兩層三區(qū),即沿葫蘆鈕部周圍畫上一條或兩條緊連的線,接下來隔一定距離再畫兩條或三條斜線,其下是葫蘆表面裝飾的主體。在構圖處理上,多采用全景式構圖,首尾相接,表現一個較完整故事的主要情節(jié),由于藝人們的巧妙安排和精細的形象塑造,能呈現雖小尤大的畫面效果。葫蘆藝人們大多沒有很多文化,歷史故事及戲曲故事的來源是聽“說書人”的演唱和“看戲”記憶的整理,葫蘆藝人聽過這些故事后產生聯(lián)想,將說書藝人語言的表述轉換成圖像,描畫于葫蘆上。
在具體畫面的處理上,藝人們考慮到了虛實、硫密的關系處理,以線或點來表現,重要內容線形粗一些,一般內容線較細。面的處理多是排列細線,或截壓較密的點,這在畫面上表現出來的效果看上去如同中國畫中的“疏可跑馬,密不透風”的藝術處理,以藝術欣賞的眼光審視,也特別耐人玩味。作為民間工藝的葫蘆藝術與其他民間工藝不同,民間藝人制作的葫蘆使用者已不限于普通民眾,也常在那些大商富賈和悠閑文人中間流行。東昌府是古運河上重要的碼頭之一,歷史上富戶較多,人口流動很大,葫蘆藝術在這里的流行也有其歷史原因。
四、東昌葫蘆的活態(tài)傳承
雖然東昌葫蘆雕刻形成了三大系別,但仍然存在不少難以解決的問題,從事雕刻的藝人日漸稀缺,現在東昌葫蘆的傳承藝人只有十余人,其中大部分藝人年事已高,心有余而力不足,有的人已棄刀多年,很難再出精品之作,技藝精湛且能推陳出新者只有極少數。
隨著時代的進步發(fā)展,人們的生活得到了提高,人們的眼界也在拓展,東昌葫蘆也不再局限于傳統(tǒng)工藝,而與藝術和現代技術等結合起來,使得葫蘆跟著時代前進不被落下。這門技藝廣為人知的同時,也為人們帶來了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在藝術產業(yè)高度發(fā)達的今天,對葫蘆雕刻的工藝及藝術形象也有了更多的要求,我們不斷挖掘葫蘆藝術中的潛力,生產出更多大眾喜聞樂見的葫蘆工藝品,拓展葫蘆工藝品的營銷渠道,成為首要的任務。葫蘆工藝品的品牌才能更好的獲得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在打造品牌的過程中,不斷繼承和發(fā)展葫蘆工藝品這門文化遺產,積極創(chuàng)新,逐步拓展葫蘆藝術的產業(yè)規(guī)模,積極促進文化產業(yè)的發(fā)展,也只有這樣,才能使東昌葫蘆不斷走下去,才有利于東昌葫蘆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茍春艷.東昌葫蘆雕刻藝術的傳承與發(fā)展研究.[D].重慶大學.2012.
2.朱亮,賴守亮.趣意葫蘆——淺析東昌雕刻葫蘆的藝術內涵.[J].2014.
3.王申.東昌府葫蘆雕刻技藝與譜系傳承.[D].聊城大學.2009.
4.高寶濱.葫蘆烙畫藝術研究.[D].四川師范大學.2018.
5.李啟慧.中國葫蘆裝飾藝術的應用研究——以葫蘆烙畫和雕刻為例.[D].蘇州大學.2017.
6.許納.淺談聊城市葫蘆工藝品的文化價值及營銷策略.[J].東南大學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