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君武的漫畫生涯,開始于高中時代。他持之以恒的努力向各雜志社,投稿大量漫畫作品,并且在這一過程中找到了自己的個人特色,那就是畫大場景?!兑欢胚\動》等漫畫,人物繁多場面氣勢恢宏,和當時已經成名的豐子愷、葉淺予多畫單人小場景的繪畫風格有了明顯的區(qū)別。華君武的這種漫畫形式,也終于成功引起了漫畫界的關注。這一時期他的作品主要以時事和人民生活為題材,表現形式能看出模仿他人的痕跡,讀者多為有一定文化基礎的知識分子。1939年進入魯迅藝術學院,這一時期華君武的藝術風格逐漸走向成熟。毛主席發(fā)表的《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成為華君武的創(chuàng)作原則,題材也轉變?yōu)榭箶扯窢?,形式上民族特色更加明顯,畫面內容也更加通俗易懂。這一階段確立的漫畫理念與形式風格貫穿了華君武之后60年的創(chuàng)作生涯。
一、民族化、大眾化的漫畫形式
沒有特意進行過系統(tǒng)西方美術訓練的華君武,是憑個人的努力自學成才的,其繪畫技法完全來自中國傳統(tǒng)方式,題材來自所處的社會現實,和自身的藝術感受,因此他的漫畫表現形式帶有濃烈的民族特色,這也正是華君武終其一生追尋的方向。“任何文學、藝術都應立足于‘民族化的問題,也就是毛澤東說的‘為中國老百姓所喜聞樂見的中國作風和中國氣派。四十年來我一直為此在摸索、實踐中?!?/p>
延安文藝界1939到1940年進行了大量有關文藝民族形式的探討,建立人民大眾喜聞樂見的、帶有中華民族獨特符號的文藝新形式,成為共識。華君武憑借自己的美術功底,和大眾生活的真實體驗,使他對于民族化、大眾化的藝術表現形式游刃有余。他的漫畫歷久彌新,經過時間的沉淀現在再看依然很有感染力,反復品味之后會有不同的見解,民族特征的形式是原因之一。他在1962年寫的《我在漫畫創(chuàng)作上對自己的要求》中提到:“努力使農民能夠看懂我的漫畫?!碑敃r的華君武已從事漫畫創(chuàng)作二十多年,卻依然時時提醒自己并作為提高的目標,華君武大半輩子的創(chuàng)作追求都是畫雅俗共賞、人人都能看懂的漫畫,并且時刻不忘中國傳統(tǒng)文化特色。
1942年2月張諤、蔡若虹與華君武在延安舉辦的漫畫展,引起一時轟動。展期不過十多天,竟有三萬余人來觀看。由于參觀人數眾多,擁擠導致窯洞的門都被擠壞,可見張諤、蔡若虹與華君武的漫畫確實被老百姓所接受和喜愛。整風開始后,華君武更是主動自發(fā)的追求民族化、大眾化?!敦S收》、《榜樣》、《知識架子》《最后一個傀儡》《太陽出來,雪人就要融化》、《赫爾利們的把戲》等,除卻文字部分,畫面是老百姓一目了然的。拿前面提到的《豐收》來說,老百姓雖然不能一眼認出蔣介石和孔祥熙,但從而人的衣著打扮至少知道是富人。而麥穗、蝗蟲和骨瘦如柴跪著的人常見,所以作品含義也就不難理解了?!断嗖畈欢唷穼追鶊D畫進行對比,易于使人聯想到國民政府和法西斯政府并無差別?!逗諣柪麄兊陌褢颉分械臍馇蚓褪鞘Y介石,他被撐的如此之大完全是依賴于赫爾利們打氣,告訴人們蔣介石只是假老虎。
大眾化并非一味遷就民眾的知識水平,而是逐漸感染大眾,使其的欣賞水平逐步提高。1947年華君武創(chuàng)作的《磨好刀再殺》,在老百姓中間形成了較廣影響,表明通過多年的傳播熏陶,大眾的文化素養(yǎng)有了一定提高。
二、諷刺——漫畫的主要功能
諷刺作為漫畫的主要功能,華君武尤其注重?!奥嫷纳蛢r值在于諷刺”他的作品絕大多數是諷刺漫畫。“漫畫是一種批評的藝術,它批評舊的思想、意識、作風和習俗,用諷刺的手法來揭露他們的丑惡和可笑,引起人們的警惕和注意,縮小它們在新社會里的市場。”1942年《作者自白》畫展反映了延安存在的一些不良氣象與錯誤觀念?!拔覀兊闹S刺畫展的任務就在于揭露他們的原形,要大家警惕,使他們不至于在新的社會,新的生活,新的革命事業(yè)中存在和滋長?!辈贿^華君武的創(chuàng)作在整風運動之后便“非常注意區(qū)別諷刺對象,對敵人不遺余力諷刺挖苦,揭露敵人的本性和必敗的前景,對人民的諷刺則根據對象和問題的不同有所保留,秉著治病救人的原則,在注意團結的基礎上給予婉轉的批評,并且對事不對人,從不進行人身攻擊,旨在引起民眾對此問題的關注與思索?!痹缭谡L之前華君武的作品諷刺性就很強??赡苋A君武也參與了搶面條,所以對于民眾搶面條的舉動表示理解和同情,并未激烈諷刺,而是采用較為溫和的表現手法婉轉批評,讓觀者付之一笑,參與者不覺難堪。
漫畫《知識架子》展現了知識分子自覺和被動改造的過程。作為知識分子之一的華君武,同樣經歷了難過又漫長的蛻變過程。畫面中稻草人被周遭的烏鴉捉弄、在風中搖擺。暗含著知識分子的孤獨和自嘲。建國后華君武的漫畫,諷刺中透著幽默。
參考文獻:
[1] 畢克官、黃遠林:《中國漫畫史》[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6:208
[2] 閔靖陽:《華君武的漫畫創(chuàng)作觀》 [J].美育學刊,2013(3):75
作者簡介:
趙珈瑋(1994.10—),女,漢族,籍貫:河南焦作人,鄭州大學美術學院,17級在讀研究生,碩士學位,專業(yè):美術學,研究方向:美術史
(作者單位:鄭州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