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井伏鱒二的《黑雨》是反映廣島核爆的代表性作品,也是日本戰(zhàn)后文學的經(jīng)典之作,小說采用了一系列獨特的寫作手法,從多角度反映了原子彈轟炸對日本人民造成的災難,控訴了戰(zhàn)爭的殘酷,抨擊了日本軍國主義的黑暗反動統(tǒng)治。
關(guān)鍵詞:井伏鱒二;《黑雨》;原爆文學;寫作風格
原爆文學是日本戰(zhàn)后文學中一個獨特的文學題材,在日本原爆文學眾多作品中,井伏鱒二的《黑雨》以主人公重松的日記為主要線索,真實的還原了廣島被原子彈轟炸前后的歷史情形,細致的描寫了廣島人民在核輻射污染下的悲慘生活?!逗谟辍愤@部小說是日本戰(zhàn)后文學的經(jīng)典作品,也是日本原爆文學代表性作品之一,這部小說在寫作風格、環(huán)境描寫和人物刻畫等多個方面都有著十分突出的特點。
《黑雨》的故事講主人公閑間重松在二戰(zhàn)期間是廣島一家軍需公司的小職工,他在廣島核爆中被燒傷,但僥幸活了下來。戰(zhàn)爭結(jié)束后公司被解散,他帶著妻子繁子,侄女失須子回到廣島市東南的小畠村老家逃避戰(zhàn)亂。重松自己由于受到輻射而患了原子病,身體虛弱不能從事體力勞動,只能在老家魚塘以養(yǎng)魚消遣度日,排遣心中苦悶。同時,他也一直為失須子的婚事所煩擾,因為謠傳失須子在廣島核爆中也受到傷害,多次說親都以失敗告終。對此認為自己負有責任的重松十分內(nèi)疚,于是開始撰寫《挨炸日記》,詳盡的回憶了從8月6日廣島核爆到8月15日天皇頒布停戰(zhàn)詔書之間他的經(jīng)歷,試圖證明失須子沒有受到原子彈爆炸的影響。然而,老兩口萬萬沒想到,雖然侄女沒有被核爆殃及,但是卻淋了一場充滿核污染物的“黑雨”,因此也沾染了核輻射。在侄女的婚事有所轉(zhuǎn)機之時,她身上的原子病開始發(fā)作了,起初她還試圖隱瞞,可是病情很快就惡化起來,閑間夫婦不得不為千方百計為她尋醫(yī)治療。為了幫助侄女樹立起戰(zhàn)勝病魔的信心,重松找到了巖竹軍醫(yī)的日記,巖竹在原子彈爆炸核心區(qū)受了重傷幾乎喪命,最后頑強的挺了過來幸運康復,重松希望以此來激勵失須子,可失須子的病情仍然在惡化,此時重松只能默默祈禱,希望奇跡出現(xiàn)。
井伏鱒二的創(chuàng)作在二戰(zhàn)前后有較大變化,戰(zhàn)爭爆發(fā)之前,他的創(chuàng)作大多具有較強的象征主義色彩,通過擬人手法來表現(xiàn)人性世界的復雜,比如《山椒魚》(1929)等作品。二戰(zhàn)期間,井伏鱒二被強制征兵入伍,在南洋地區(qū)服役多年,對日本軍國主義的殘暴深惡痛絕,二戰(zhàn)結(jié)束后,井伏鱒二創(chuàng)作了大量戰(zhàn)爭題材的作品,如短篇小說《遙拜隊長》、長篇小說《流浪漢宇三郎》等,創(chuàng)作風格轉(zhuǎn)向現(xiàn)實主義,《黑雨》被認為是其中最成功的作品小說。
首先,真實詳盡的寫作手法,在《黑雨》中,井伏鱒二采用了極其寫實的手法對廣島核爆之后的慘狀進行了詳盡的描繪。在作者筆下,整個廣島已如同修羅地獄一般可怕,殘垣斷壁的建筑,燒焦腐臭的死尸,痛苦不堪的民眾.....作者將一幕幕慘劇描寫的栩栩如生。比如:
“在廣島縣立第一中學的校園里,有一個消防用水池,幾百名中學生和勞動服務隊隊員,死在水池的周圍,他們的襯衣被燒焦了,跟半裸著身子一樣,你壓著我,我壓著你,并排倒在水池的周圍。從遠處看,水池的周圍就像是一個郁金香的花壇,到近處看,又像是重疊排放的菊花。
在白鳥神社前面的電車道上,燒得只剩下鐵架子的電車里,燒焦了半個身子的駕駛員,還把握著方向盤站在那里。有四五個乘客,也燒焦了半個身子,擠在車門口的踏板上?!?/p>
這是井伏鱒二十分擅長的速寫式手法,用冷靜的語言對環(huán)境進行圖片式的描寫,在《黑雨》中,作者很少發(fā)表自己的主觀意見,而是通過對核爆后災難的各種場景的細節(jié)進行不厭其煩的描繪,來凸顯原子彈爆炸帶來的恐怖,這種寫作方式具有很強的自然主義風格,給人以強烈的真實感。井伏鱒二選擇這種寫作方式,一方面是繼承了日本近代深厚的自然主義創(chuàng)作傳統(tǒng),另一方面與他本人自幼學習美術(shù),經(jīng)常素描寫生也不無關(guān)系。重松的《挨炸日記》中,畫面隨著主人公穿越廣島廢墟時的視角不斷切換,對每一處畫面的環(huán)境描寫是相對獨立的,這種方式很適合全景展現(xiàn)災難各個方面。
同時,在《黑雨》中,作者真實的記錄了原子病的可怕情景,一旦原子病發(fā)作,等待病人的便是難以想象的痛苦,輕者腹瀉不止,全身虛弱,之后皮膚開始長膿瘡,高燒不退,最后整個人瘦成枯槁,全身大面積潰爛,大多數(shù)患病者在悲慘中死去,既使極少數(shù)如巖竹、重松等人能僥幸挺過來康復后,也會因為核輻射對人體造血系統(tǒng)的損傷無法從事體力勞動,遭到其他人的猜忌和鄙視。小說中寫道,重松等人回到老家后,街坊親友們聽說他們遭遇后,紛紛來慰問,可慰問場面卻如同吊唁一般,似乎已將他們視為死人一般。充分體現(xiàn)了原子彈這一新型武器對日本民眾在生理和精神上的雙重打擊。
其次,設計巧妙的間接描寫。在《黑雨》中,作者沒有直接批判日本軍國主義勢力,而是大量采用的間接描寫來抨擊日本軍隊的腐敗黑暗和毫無人性。在小說中,廣島遭遇核爆之后,日本軍隊的表現(xiàn)是極其令人失望的。為了減少空襲造成損失,主人公重松所在的工廠中儲備了大量軍糧,既使面臨食物短缺的威脅,工廠員工們也一直不敢擅自動用,但在核爆的一片混亂之中,一群日本士兵卻突然闖入搶走了食物。重松兩次艱難的穿越了核爆廢墟,只為去軍方的被服分廠爭取一點儲備煤炭以讓工廠復工時,管理被服分廠的笹竹中尉卻只會用各種滑頭滑腦的話搪塞,最后把重松等人粗暴的趕走,而平時重松所在的公司為了能順利生產(chǎn),經(jīng)常被迫要將采購的物資分出一半作為所謂的“謝禮”賄賂被服分廠。這樣的間接描寫還有很多,作者在原子彈爆炸的這個大主題下,通過不斷零敲碎打的方式,展現(xiàn)出了日本軍國主義黑暗腐朽的反動統(tǒng)治,既使沒有原子彈的轟炸,日本軍國主義的滅亡也是必然的。
此外,《黑雨》對于環(huán)境的描寫也十分出色,在描寫原子彈的威力時,除了大量的正面描寫外,還從細節(jié)的環(huán)境描寫入手,比如重松在經(jīng)過一處老墳地時看到“磨得光溜溜的花崗巖石墳墓,向著閃光的一面,被燒的坑坑洼洼,背著光的一面,卻還保持著原來的光滑。連花崗巖都燒成了這個樣子。屋頂上的瓦,受到閃光的照射,不僅變成了紅小豆的顏色,還象吹泡泡似的,表面上冒出許多顆粒來,那樣子和古代伊布地方生產(chǎn)的灰釉茶碗一樣?!边@樣的描寫更加深刻的體現(xiàn)了原子彈的巨大威力。
(本論文系齊魯理工學院2017年度人文社科研究計劃項目研究成果--07QLK1013)
參考文獻
[1](日)井伏鱒二著,柯毅文,顏景鎬譯,《黑雨》,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
[2]劉炳范,劉子桐著,和平危機與日本原爆文學。山東大學出版社,2017。
作者簡介:
劉子桐(1988-6-),男,漢族,山東曲阜人,碩士學歷,齊魯理工學院,講師,研究方向: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
(作者單位:齊魯理工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