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麗珊
◆摘 ?要:在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開題活動階段,教師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激發(fā)學生的問題欲和探究欲,引發(fā)“頭腦風暴”,提出大量的問題。但不是每個學生都能全面地提出有價值的問題,教師如何引導學生,激發(fā)學生的問題意識,讓學生勇于提出問題呢?
◆關鍵詞:綜合實踐活動;開題活動;問題;策略
綜合實踐活動的探索、研究從問題開始,沒有問題就沒有研究。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最直接動因就是一個個活生生的真問題。教師要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學生能在教師的引導下,結合學校、家庭和社區(qū)生活中的現(xiàn)象,發(fā)現(xiàn)并提出自己感興趣、具有研究價值的問題。能將問題轉化為研究的小課題,體驗課題研究的過程與方法,提出自己的想法,形成對問題的初步解釋。
但在實際的教學中,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由于受學生的年齡特點和知識水平限制,學生所提出的問題還是比較凌亂、片面的,教師應引導學生對所提出的各個問題加以分析、判斷、提升,從而篩選提煉出有探究價值并適合同學們能力水平的研究小課題。
一個大的活動主題下會產(chǎn)生很多活動小課題,而這些小課題是來自于學生的“問題”。在激發(fā)學生的“頭腦風暴”后,他們根據(jù)自己的認知,提出大量的問題,然而這些問題,有的是重復的,有的不具備研究價值,有的甚至無法研究。
面對形形式式的問題,我們必須正確引導學生處理好“問題”與“課題”的關系,使之形成有價值、有意義的活動小課題。那如何才能正確把握兩者的“度”,使之形成可行有效的活動小課題呢?今天,筆者就自身的教學實踐,談談如何引導學生在問題情境下,提出有價值的問題的兩個方法。
一、發(fā)散——歸納法
有人曾做過這樣一個實驗:用粉筆在黑板上畫了一個圓圈,學生回答的表現(xiàn)如下:
大學生:(太簡單,不屑回答)。
高中生:是零。
初中生:是英語字母“O”。
小學生的回答最有趣:“是太陽!”“是月亮!”“是鐵環(huán)!”“是皮球!”“是乒乓球!”“是足球!”“是燒餅!”“是湯圓!”“是唱歌時的嘴巴!”“是老師發(fā)脾氣時的眼睛!”……
從實驗結果中不難發(fā)現(xiàn):受教育程度越高,想像力越受限,發(fā)散思維會受到學習經(jīng)歷、社會閱歷的約束。實驗的結果顯然易見,越早培養(yǎng)孩子的問題意識,他們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越快發(fā)展起來。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開展與此不謀而合,在活動的準備階段,教師充分結合學生的經(jīng)驗,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為學生提供了活動主題選擇以及提出問題的機會。
在開展《帶你游南國桃園》這一活動主題時,我先是用猜謎的形式引起學生的注意,在問題情境下,學生大膽地提出了自己感興趣的問題。有學生這樣提出:南國桃園有什么花可以做成美食?看,多好玩的一個問題啊,南國桃園花多是總所周知的,但孩子卻能根據(jù)這樣一個特點,想出與生活更有相關性的一個問題。這樣的提問,大大的開發(fā)了學生的想象空間,發(fā)散思維得到更大的提升。
大量問題的出現(xiàn),有些是重復的,有些是沒有探究價值的,有些是難以操作的,這時我們需要學生對問題進行第一次篩選。在團隊合作中,孩子們通過討論、交流,從而鍛煉了問題的歸納能力。
小組歸納出的問題,或者和其他小組重復,或者問題思考得不夠深入,還值得商榷的,所以一次篩選往往是不夠的,還需要進行第二次的篩選。第二次的篩選,還有一個重要任務,就是根據(jù)現(xiàn)有的問題,進行分析、歸納,必要時還要進行問題的補充。
《帶你游南國桃園》的課例中,學生在二次篩選后,歸納得出了幾大的探究問題:概況、交通、景點、美食、發(fā)展、環(huán)保、其他。從提問到歸納,孩子的發(fā)散思維和邏輯思維都得到了很大的鍛煉,并自主地得出了活動的小課題:關于南國桃園的交通調(diào)查研究、關于南國桃園美食的探究……
但是,在課后查閱學生的問題本中,我發(fā)現(xiàn)了一個比較大的問題——大部分的學生提出的問題類型都是比較類似的。例如,張同學的問題是這樣的:南國桃園在哪里?南國桃園有多大?南國桃園有什么好玩的?南國桃園有什么好吃的?南國桃園由幾個園區(qū)組成?南國桃園需要入場券嗎?張同學的提出的問題都是圍繞了概況、景點、美食這三類型,很顯然,提出的問題是比較局限,不夠全面的。教師又如何進一步引導學生比較全面地提出問題呢?
二、演繹——推理法
五年級《綜合實踐活動》第8課《魅力紙文化》的開題課中,按慣例,讓孩子們提出自己感興趣的問題,結果課室寥寥數(shù)語,很多孩子顧左顧右,就是開不了口,連平時最積極的文宇同學也“偃旗息鼓”了。問其原因,孩子們告訴我,不知提什么問題好。筆者問他們都想到什么問題了?孩子們來來去去就提了這么幾個問題:①有哪些類型的紙?②各種紙有什么特點和用途?③佛山剪紙是怎樣一回事?其實,這些問題都是書本中的,對于不熟知的主題,學生提出的問題范圍比較狹窄,缺少了創(chuàng)造性。
《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指導綱要》指出,教師要充分結合學生經(jīng)驗,為學生提供活動主題選擇以及提出問題的機會,引導學生構思選題。而在選題過程中,我們考慮的因素有很多,不僅僅是要考慮主題本身的操作難易程度,還要考慮到處于不同階段的學生的知識能力發(fā)展水平,學生學習興趣等因素。但是,總不能“諱疾忌醫(yī)”,學生不感興趣,學生不熟悉,更甚是有部分學生的能力還達不到此水平,我們就把一些很有意義的主題放棄?這顯然是不妥的,首先,40個學生,就有40種性格、愛好,我們很難去統(tǒng)一大家的意愿;其次,能力的發(fā)展是建立在學生原有的基礎上提升一級的,長期處于一個較安穩(wěn)的狀態(tài),學生的能力是難以提高的;還有,孩子的認知是片面的,教師應該積極主動地引導孩子去涉足他們不熟知的事物,從而擴寬孩子的知識領域……但是,我們又將面對一個難題,孩子提不出問題,怎么辦?
筆者認為,此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去歸納出幾大的主題,然后再去提問題,這就是我提出的“演繹——推理法”。演繹就是概括出主題的幾大要點,根據(jù)每個要點,提出相關一系列的問題,從而使學生全面而深入地了解主題,進行探究活動。
回到《帶你游佛山》的開題活動階段,課前,我讓孩子們搜集有關佛山值得游覽、探索的景點,選擇自己喜歡的一個景點進行提問。課堂上,有學生這樣問:皂幕山位于佛山市的哪個位置?我在黑板中板書:位置。并提出:一個景點,除了位置,你們還需要了解它哪些概況嗎?于是,陸陸續(xù)續(xù)有學生會提到:景點的面積是多少?建于哪一年?名字的由來……是的,這些是最基礎的,我們統(tǒng)稱為“概況”,或者也叫“簡介”。除了概況,我們還能從其他方面去進行探究嗎?我讓學生分四人小組討論,先概括出問題的類型。討論后,孩子們提出,可以從些方面去提問題:概況、交通、實用、景點特色、未來發(fā)展、游玩安全、環(huán)保措施,甚至有同學還能從“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中提問。通過集體的努力,學生自主地建立了一個問題體系。根據(jù)問題的類型,每位學生在問題本中能比較全面地寫出了有價值的問題。
很明顯地,學生在問題體系的引導下,提出的問題不僅僅是建立在基礎問題上,通過這樣的一個“演繹”階段,他們更多地想了解景點的實用信息、交通線路等,提出的問題就更多元化了。教師進一步提升孩子的能力,指導他們由淺入深地提問,集結成完整的問題體系,這樣對之后的實踐活動順利開展奠定了更扎實的基礎。
“演繹——推理法”除了充分地激發(fā)學生全面提出問題,還能幫助學生實現(xiàn)“遷移”能力。像這樣的歸納概括后,我們可以把這樣的學習方式遷移到一些較難處理的主題中,如“魅力紙文化”“中國戲劇”等等,它們都是同理可得的。
在開題活動階段,教師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激起學生的問題欲和探究欲,引發(fā)“頭腦風暴”,提出大量的問題。在提問題期間,我們最重要的是開闊學生的思維,讓他們的頭腦處于活躍狀態(tài),所以教師要引導學生不斷地提出新的問題、新的想法,通過相互啟發(fā)擴展問題空間。
提問是綜合實踐活動的開端,它是學生從自身出發(fā),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前提,它能充分地激發(fā)學生對活動的興趣與好奇心,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敢于提問,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才能得到更有效的提高,才能真正適應素質教育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指導綱要,20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