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亦茹
“同課異構”教學是時下各區(qū)域、學校經常采用的一種教學研究方式,是教師們?yōu)榱俗非笞罴呀虒W效果,采用不同的策略、不同的教學手段和不同的組織形式對同一課題進行“異構”研究,其目的是希望通過教學研究,引發(fā)思維碰撞,形成經驗交流,為產生新的教學智慧創(chuàng)造機會,最終幫助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體驗、感悟、建構并豐富學習經驗、實現知識傳承、能力發(fā)展、積極情感的形成與統(tǒng)一。
同課異構的教學特色在“異構”上,因此,安海鎮(zhèn)美術學科教研組選擇以人美版第11冊的17課《家鄉(xiāng)的老房子》為基礎,并結合本地的區(qū)域特色,擬定課題《阿公的古厝》,以此開展教學研究。本課屬于“造型表現”學習領域,意圖通過組織學生回憶、欣賞、討論、發(fā)現閩南古厝的建筑特色,并能運用所學綜合技法進行創(chuàng)作表現。下面是對本次“同課異構”教學研究中兩節(jié)課所展開的一些梳理小結。
一、“同課異構”的“異”
在“同課異構”教學中,由于老師不同、班級不同導致在課堂教學中會出現差異,但從大得方面來說,主要有一下幾個不同點。
1.導入情境不同
不同的情境導入體現著教師的教學智慧,正如余文森教授說過,情境之于知識,猶如湯之于鹽,鹽需溶于湯中才能很好被吸收,知識也需融入情境之中,才能顯出活力和美感。兩位執(zhí)教老師特別重視教學情境的創(chuàng)設,黃哲聰老師把自己最精彩的攝影藝術融入課堂教學的第一環(huán)節(jié),以古厝攝影展為開場,讓學生在欣賞優(yōu)秀攝影作品的同時不知不覺走進老師預設的教學情境,為接下去的教學過程做鋪墊;顏夢铔老師則化身五店市城市導游,通過課前實地拍攝的視頻短片帶領學生身臨其境參觀晉江市最大規(guī)模的古厝建筑群,在老師的引導下,自然過渡到本課的學習中。導入環(huán)節(jié)的過渡自然。
2.作業(yè)創(chuàng)作形式不同
美術作業(yè)是理解落實學科知識與技能的載體,在“同課異構”教學中,由于老師所學專業(yè)不同,美術作業(yè)的設計往往具有不同的特色。
本次提供兩節(jié)教學研討課的老師,其作業(yè)形式的展示各不相同。黃哲聰老師選擇實物展臺現場示范噴畫步驟過程并邀請學生合作共同完成噴畫制作;顏夢铔老師則在課前把版畫制作步驟拍攝成短片,并通過幾個步驟重點字的提示讓學生掌握版畫制作要點。兩個老師通過不同的美術表現形式進行作業(yè)設計,創(chuàng)造性的使用教材,對教學內容進行極大的拓展,使作業(yè)環(huán)節(jié)“異彩紛呈”。
3.教學策略不同
在《阿公的古厝》“同課異構”中,兩位老師的教學策略也不盡相同。
顏夢铔老師通過一段視頻介紹導入閩南古厝,在圖片欣賞中一步步引導學生分析古厝的外形結構、圖案象征,在線描閩南民居圖片和版畫閩南民居圖片作品的對比欣賞中找到和體會版畫制作的形式美感,最后通過老師的現場示范,直觀感受各種線條在版畫技巧下的變化跟運用,較好地掌握版畫制作要點。最后運用本課所學知識創(chuàng)作閩南古厝版畫作品。呈現出各具特色的版畫古厝作品。
黃哲聰老師課前帶領學生欣賞了自己課余時間拍攝的古厝攝影作品展,在短片《圍爐歌》視頻中導入本課教學,教學中借各類圖片欣賞中了解古厝建筑的組成與外形特征,接著展示老師的線描、油畫、國畫等古厝作品讓學生感悟美術作品創(chuàng)作形式技法的多樣性,最后老師展示臺視頻現場示范噴畫制作過程。
二、同課異構中的“同”
盡管同課異構教學有許多不同,但是這些看似不同的教學過程中也總有一些內在的共同點。
1.美術課程本位的回歸
兩節(jié)課的老師都經過精心的準備,優(yōu)化了教學設計,都拿出自己最精彩的教學技藝,教學環(huán)節(jié)的設置也較為合理豐富,有形式的東西,但更加重視展示過程、美術活動的方法和具體的步驟,更體現了美術課的專業(yè)性。
2.課堂中加強老師的直觀示范
老師的能力是征服學生心靈的鑰匙。美術課幾乎每節(jié)課都少不了老師的親自示范,教師的示范可以加強學生的直觀感受,讓他們了解美術創(chuàng)作的過程。黃哲聰老師選擇師生合作完成噴畫制作,并且運用實物展臺讓學生能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去學習老師的步驟要點;而顏夢錏老師則在課前把版畫的每一個制作步驟拍成照片,加入到課件當中。兩種方法均能讓學生很快掌握本節(jié)課的制作要點,學生也因此能夠學到扎實的美術技法,為今后其他美術技法學習打下基礎。
3.教學時間的把握
作為美術課,除了師生探究過程,最重要的是讓學生自己動手操作,而這個過程相對需要更多的時間,只有給予充足的時間,學生的學習才能轉化為實際的成果,老師才能從中得到教學反饋。兩節(jié)課老師均給了學生充足的時間進行藝術實踐操作,最后呈現出形式各異的優(yōu)秀作品。
4.強調課程的延伸拓展
兩節(jié)課在教學中除了挖掘課程的人文內涵,還注重了課程的拓展性,課程內容不僅僅在課堂上學生得以交流探討,課外仍然能夠繼續(xù)。哲聰老師讓同學們在課后繼續(xù)探討、繼承、發(fā)揚閩南人的品質;夢錏老師則站在自己的學科本位,讓同學們繼續(xù)關注、創(chuàng)新本學科的新創(chuàng)作技法。將美術小課堂融入生活大舞臺,融入美術技法創(chuàng)新大舞臺。
三、共同探討的東西
關于板書的問題,美術教學一貫提倡教師用粉筆直接板書,教委辦也再三強調新教師的三筆過關提升,因為這是每個老師的基本功。然而,在很多研討課上,板書課題變成老師課前的準備,課堂上老師輕松自如的把準備好的課題貼在黑板上,甚至包括教學內容要點。我們該考慮的是,美術老師為此付出的不正是恰恰暴露了自己在板書方面的不足。
總之,本次研討活動為教師的成長發(fā)展提供了良好的平臺,兩位上課老師通過課前課后的反復磨課、討論、修改,雖然過程很痛苦,收獲卻是巨大的。研討活動引導和促使了教師利用教學理論和實踐經驗來探討和推廣優(yōu)秀的教學活動、教學方法、教學技法。同時也讓所有參與其中的老師客觀進行反思,促進教師的專業(yè)成長和教學能力的提高,真正達到取長補短、共同提高的研討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