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秦旺
摘 要:翻異別勘制度是宋代刑事審判過程中所遵循的一個法定程序,翻異別勘制度的特色之處在于其賦予了案犯可以在刑事訴訟程序中依據(jù)翻異別勘制度規(guī)則選擇他官或他司重審案件的權利,使得案件可以移司別推,避免因司法官員的枉斷與錯判而造成冤獄,形成了司法分權而治的局面,從而使公正在社會生活中得以最大化的實現(xiàn)。這種賦予當事人選擇他官進行異地審理的規(guī)則所具備的積極進步意義對當今的司法制度改革和創(chuàng)新有一定的指導和借鑒意義。
一、翻異別勘制度含義
(一)翻異別勘的概念
所謂翻異別勘制度[1]是指:在訴訟的過程中,犯人若翻供或臨刑稱冤,則需將案件交由另一部門或其他機關審理。人犯否認口供稱“翻異”,事關重大案情的,由另一法官或別一司法機關重審,稱“別勘”,合稱為“翻異別勘”。宋朝的翻異別勘制度,分為原審機關內(nèi)的“移司別勘”和上級機關指定重審的“差官別推”兩種形式。前者是在原審機關內(nèi)將案件移交另一司法部門重審,又稱“別推”。宋朝中央及地方司法機構中,都設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審判部門,如刑部左、右廳,大理寺獄左、右推;案犯不服判決提出申訴,即移交另一部門重審別推。后者是對移司別推后仍翻異者,由上級機關差派司法官員前往原審機關主持重審,或指定另一司法機構重審。
(二)翻異別勘的由來
翻異別勘制度初步形成于唐末五代十國時期,據(jù)《五代會要》[2]記載:“凡在案件審理的過程中,如有異同,即移司別勘”。五代十國時期主要適用于審判,例如孔循錄問盜竊一案中涉及“即令移于州獄,待郡主簿鞫下”。宋朝是在對前朝先進制度的借鑒并逐步完善,形成應時代而生的“翻異別勘制度”。
(三)宋朝翻異別勘制度的發(fā)展
翻異別勘的設立,對于冤情的發(fā)現(xiàn),以及糾正錯案,平反冤案具有重要意義。同時在一定意義上克服官員對案件的先入為主。但是,制度也不是盡善盡美。多次移送別勘,案件容易堆積,司法的資源被浪費,辦案的效率也大幅削弱。意識到制度的弊端,宋朝的當局者對翻異別勘制度作了限制性的規(guī)定,《宋刑統(tǒng)》規(guī)定:“應犯諸罪,臨訣稱冤,已經(jīng)三度斷結,不再重推之限?!盵3]宋初,以三推為限,在實際司法運作中,制度并沒有得到很好的貫徹執(zhí)行,案件經(jīng)過三斷之后,通常情況下是不可再翻異別勘,但也存在例外情形。宋朝中期,三腿制度不能適應日益發(fā)展的社會的需要,所以由三推制變成五推制。五推制實行一段時間之后,針對實際運用中的問題,又進行了完善,對此宋孝宗發(fā)布敕令:“自今翻異公事,已經(jīng)本路監(jiān)司帥司或鄰路監(jiān)司差官,通及五次勘鞠,不移前勘,又行翻異者,后勘官申本路初差官提刑司,提刑躬親置司,根勘著實情節(jié),謀鄰路提刑司于近便州軍差職官以上錄問或?qū)弳?。如依前翻異,即令本路提刑具前后案款,指定奏聞。若元系提刑案發(fā),即從轉(zhuǎn)運司長官指定聞奏,候到,下刑寺看詳。如見得千連供證、事狀明白,不移前勘,委是懼罪妄有翻異,申尚書省取旨斷罪。若刑寺見得大情不圓,難以便行處斷,須合別行委官,即令鄰路未經(jīng)差官監(jiān)司,于近便州軍差官別推,不得訊追干連人?!盵4]對翻異別勘案件的審判流程及職官設置做了更加細致的規(guī)定,翻異別勘制度的完善,人權保護的力度加大,同時細致的流程、次數(shù)的嚴格限制,克服了案件久拖不決的弊端,體現(xiàn)宋朝統(tǒng)治者對法律制度的重視,三推到五推的轉(zhuǎn)變,制度更加精細與嚴密。
二、翻異別勘制度體現(xiàn)的人文思想
翻異別勘制度體現(xiàn)“慎刑”的思想,慎刑制度不為宋代首創(chuàng),東漢時期《說文解字》中寫道,“慎”即是“謹也,從心”,意為謹慎小心,用刑須審慎?!稘h書·平帝紀》:“往者有司多舉奏赦前事,累增罪過,誅陷亡辜,殆非重信慎刑,灑心自新之意也。”[5]《元史·張懋傳》:“懋惡衣糲食,率之以儉,慎刑平政,慮之以公?!盵6]但如果繼續(xù)往前追溯,早在西周時期“皇天無親,惟德是輔”,強調(diào)德治與德教的相結合,只有德治才能成為天選之子,所以在用刑方面,不再一味追求酷刑,強調(diào)刑罰的寬緩和適當,是慎刑思想的開創(chuàng)者。再到春秋戰(zhàn)國時期,儒家學派,提出“仁政”、“德主刑輔”的思想,通過實施道德教化,來避免犯罪的發(fā)生。漢初董仲舒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思想從此成為封建正統(tǒng)思想。宋代對前朝的思想繼承與完善,運用于制度,形成翻異別勘制度。一個時代的制度是統(tǒng)治思想與執(zhí)政理念的貫徹。同時,司法隊伍的素質(zhì),也決定一個時代法制的整體水平。宋代取得較高的法制成就,離不開仁君。宋太宗建立“折杖”之法,緩和社會矛盾,籠絡民心。太宗親自聽訟斷獄慎用刑罰,宋仁宗“恭位仁恕”,“忠厚之政”,仁君的慎刑恤獄,樹立良好的榜樣。翻異別勘制度體現(xiàn)慎重刑罰,審判、執(zhí)行的整個過程中,都可以翻供。同時再審的啟動,沒有具體的時間限制,可以在錄問、宣判,甚至于行刑中,喊冤啟動復審,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屈打成招,是宋朝法制體系重要的組成部分。
三、對翻異別勘制度的思考
(一)翻異別勘制度的積極影響
審判是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堡壘,社會的良性運轉(zhuǎn),經(jīng)濟的飛速發(fā)展,民族的凝聚力,都離不開穩(wěn)定的社會秩序。翻異別勘制度的建立,從程序和實體上保障司法的公平公正。對于平反冤假錯案,糾正司法錯誤,實現(xiàn)社會的公正有序,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同時,翻異別勘,在審判過程中,官員的分離、獨立活動,回避運用于審判,對后世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二)翻異別勘制度的消極影響
翻異別勘制度雖在避免冤假錯案,糾正司法錯誤等方面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比如太宗時的王元吉案。但是案件的平反費了很長時間,“遲來的正義非正義”,宋朝初期,翻異別勘制度還能發(fā)揮其積極意義,但到了宋朝后期,機構的重疊,案件的積壓,久拖不決,導致司法效率的低下。加之制度服務于統(tǒng)治階級,是維護統(tǒng)治的工具。所以不可避免會向皇權妥協(xié)。所以,翻異別勘經(jīng)常突破法定次數(shù)的限制,弊端突出。
(三)翻異別勘制度對當今的啟示
新中國獨立以來,一直努力實現(xiàn)司法權的獨立。但在實踐中往往是法院行使司法權,而法官在審理案件時沒有單獨決定案件結果的權力,長此以往各級法院之間慢慢形成一種隱形的審批化制度,造成發(fā)生錯案只能尋求國家賠償,并且很多錯案難以追究法官責任的結果,這對追求司法公正的發(fā)展是不利的。同時基層法院由于監(jiān)管制度不健全,其管理機制仍然存在不規(guī)范、落實難等突出問題,案件實例中仍然存在一些基層法院暗箱操作等問題。對于此現(xiàn)象,翻異別勘制度或許能對健全監(jiān)察機制帶來靈感。在司法改革中可以嘗試建立更加健全的,在司法資源允許的情況下建立多層次的監(jiān)察機關,這樣或許會使得現(xiàn)行司法更加公平、透明化。以看得見的司法公正,贏得人民群眾的信任,提高司法的公信力。
雖然翻異別勘制度是優(yōu)缺點并存,但是,仍然不可否認其在法制史上的里程碑的作用。其在維護社會秩序,保障人權發(fā)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對當今社會也有著一定的借鑒作用。
注 釋
[1] 曾代偉:《中國法制史》,北京:法律出版社,2012年。
[2] 《五代會要》卷一《刑法雜錄》
[3] 《宋刑統(tǒng)》卷二九《不合拷訊者取眾證為定》
[4] 《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一二,景佑四年正月丙戌
[5] (東漢)班固:《漢書·平帝紀》,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6] (元)張懋:《元史·張懋傳》,北京:中華書局,1976年。
參考文獻
[1] 曾代偉.中國法制史[M].法律出版社,2012年版.
[2] 韓雪梅.中國傳統(tǒng)法律文化今讀[M].2010.
[3] 徐振來.宋代翻異別勘制度研究[D].黑龍江大學,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