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玉毅
在水鄉(xiāng),你若不知道埠頭,多半是要遭人嫌棄的。埠頭作為水鄉(xiāng)特有的元素符號,常與黛瓦白墻一道被人當作江南人家的標志。換而言之,江南人看見埠頭,也就看見了故鄉(xiāng)。
在詞典里,埠頭通常可作碼頭解讀,但在水鄉(xiāng)人的眼里,埠頭與碼頭充其量只是一個“約等于”的關系,因為他們固執(zhí)地認為埠頭要比碼頭來得更加可親。在我小的時候,農(nóng)村里河網(wǎng)縱橫,埠頭也多。在我們那兒,還有許多以埠頭為名的自然村,大埠頭、東埠頭……以至于很多人都覺得,河流生來就該與埠頭一同存在,沒有埠頭的河是名不副實的,難以稱之為河。
如果仔細推敲,埠頭當是聰明的古人為了方便日常生活才“研發(fā)”出來的一個東西。沒有埠頭,河只是河,岸只是岸,缺少過渡,好比一棟樓房里,每個樓層之間沒有樓梯和電梯,難以上下,但有了埠頭,就像過河有了橋,上樓有了路,一切都顯得不那么突兀了。
記憶里的埠頭通常由一個一個的石階組成,從路邊上延伸到水面下。水漲起來的時候,河里的魚蝦就在石階上游來游去,宛如立在埠頭上。
民間有云:“北人騎馬,南人乘船。”在交通遠不及今日發(fā)達的年代,船只可說是水鄉(xiāng)的主力交通工具。我生既晚,未曾見過河道里載客的船只,自然也不知這些船只是否擺渡游人,我只見過裝物的——自遠處行來的船只泊在埠頭,卸下貨物,然后駛離,人們的目光隨著那船飄向遠方,悄默地構想出一個遠方的輪廓來。直到2 0世紀9 0年代,仍有不少賣碗具、賣西瓜的船只經(jīng)由河道從遠方駛來,遇見買主,他們按慣例會將船停在埠頭進行交易。
那時候買東西不一定非得用現(xiàn)金,也可以以物易物。我至今仍模糊記得外公外婆用籮筐裝著稻谷到埠頭上換西瓜吃的陳年往事——一筐谷子出去,回來時變作了一筐西瓜,正好慰勞我們肚里的饞蟲。想來,若沒有埠頭,同樣的事情做起來恐要費事不少。因為埠頭的簡單實用,歷朝歷代的父母官和鄉(xiāng)紳善人,都會通過修橋筑路、建埠頭的方式,造福當?shù)氐睦习傩眨灾疄檎兓蚬Φ?。埠頭之于江南的意義,可見一斑。若是埠頭旁邊種著柳樹和桃樹,春日里,桃紅柳綠,像最會搭配衣服的姑娘花費心思之后才有的結果,景色更美,味道更足。
故鄉(xiāng)的埠頭,一年四季的每一天都是那樣熱鬧。晨間,有人來這兒擔水,午時,有人來這兒淘米,傍晚,又有人來這兒洗衣服。除是遇著暴雨,鮮少有東西能擋住人們親近埠頭的腳步。人從河邊經(jīng)過,常能看到大姑娘小媳婦,像麻雀一樣嘰嘰喳喳,說些平日里的見聞和瑣事,間或也說幾句調侃的話。而她們在埠頭上淘米洗碗時掉落的米粒和飯粒養(yǎng)肥了河中的魚兒,故而,常有魚兒游到埠頭邊來偷聽她們的悄悄話。
小船、埠頭、游魚、人家,構成了江南水鄉(xiāng)的風情畫卷,而且這畫不是靜止的。
夏日的午后,還有什么比水更有魔力呢?淘氣的男孩子會頂著被父母罵一頓甚至揍一頓的風險,下埠頭去玩水。人一旦下了埠頭,同魚、蝦、鴨子也就沒有了分別。翻江倒海,自在游弋,說不出的愜意。及至上了岸,才想起有可能會挨揍,偷偷地跑回家中。埠頭悠悠水悠悠,記錄下了如今已是三十歲到八十歲(可能年歲更長)之間的人們的童年記憶。
遺憾的是,幾十年、幾百年的淘米水沒有把河流染白,幾年的工業(yè)廢水倒讓它變了模樣。如今的河流多半已不是人們記憶里的樣子,河網(wǎng)稀了,埠頭也少了,但還是有一些,像不肯被忘掉的記憶,倔強地立在那兒,也立在人們的腦海里。歲月有多漫長,埠頭就有多難忘。
當一個事物瀕臨消失的時候,想念便會油然而生。而當埠頭越來越少的時候,我們在故鄉(xiāng)或者在他鄉(xiāng)覓得一處埠頭,常常會忍不住站到埠頭上去重溫記憶里的場景,或者站在岸邊遠遠地拍一張照片——埠頭上沒有人,河水寂寂,風也寂寂,卻又無比熱鬧,孩子們的吵嚷聲,姑娘們的搗衣聲,以及無數(shù)蒼老的、年輕的、豪邁的、溫婉的笑聲,穿透時空的屏障,讓我的感官幾乎爆炸。
我喜歡埠頭,喜歡的便是這樣一種感覺。
(摘自2 0 1 8年5月1日《寧波晚報》,稍有改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