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夢寒
吳鎮(zhèn)《中山圖卷》
黃公望 《富春山居圖》(局部)
吳鎮(zhèn)《嘉禾八景圖》 倪瓚 《安處齋圖卷》
王蒙《西郊草堂圖》
元朝統(tǒng)一全國后,又出現(xiàn)了一次民族文化大融合,中原文化在邊疆地區(qū)流傳,元朝統(tǒng)治者和王公貴族們紛紛學習漢民族的文化藝術(shù),甚至有好幾位元朝皇帝精通翰墨。雖然元代沒有設(shè)立像宋代那樣的畫院,但是也有專門的宮廷繪畫機構(gòu),從事書畫收藏和組織創(chuàng)作。政府的扶持和較為自由的文化環(huán)境使中國繪畫,尤其是山水畫,在元代又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峰,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元四家”。
“元四家”是指元代最著名的四位山水畫家,但是具體是哪四位有兩種說法。一種是明代王世貞的《藝苑卮言·附錄》中的趙孟頫、黃公望、吳鎮(zhèn)、王蒙,另一種是明代董其昌的《容臺別集·畫旨》中的倪瓚、黃公望、吳鎮(zhèn)、王蒙。雖然兩種說法小有出入,但從這五位畫家的作品里,可以窺見元代山水畫重視筆墨、崇尚意趣的特點。
無論是否入選“元四家”,趙孟頫都是對其他畫家影響最大的人,其中王蒙是他的外孫,自幼跟他學畫,黃公望也得到過他的親傳。這些畫家都生活在江浙一帶,都擅長畫水墨山水和竹石,又都有深厚的學養(yǎng)。在元代,宮廷畫院里大都是藝匠,他們負責為皇室服務(wù),描繪宮廷日常生活。由于藝術(shù)創(chuàng)作的成分比較少,這些藝匠盡管也有一定的文化素養(yǎng),但始終被認為是手藝人,其社會地位要比職業(yè)畫師和文人畫家低很多?!霸募摇笔堑湫偷奈娜水嫾遥麄兝^承了五代和宋代的山水筆墨技巧和審美取向,同時又有各自的創(chuàng)新,成為引領(lǐng)時代的佼佼者。
不算趙孟頫的話,黃公望應(yīng)是“元四家”之首,他的代表作之一《富春山居圖》廣為人知?!陡淮荷骄訄D》是黃公望傾注心血最多的一幅畫,畫了整整七年。清代吳姓收藏家因為太愛這幅畫,臨終時堅持要帶畫一起走,家人只好當著他的面把畫點著。等他侄子把畫從火里搶救出來的時候,畫已經(jīng)斷成兩截?,F(xiàn)在這幅畫前半卷在大陸,后半卷在臺灣。2011年兩卷合璧在臺北展出,引起極大轟動。只見畫中山巒渾厚延綿,水面蒼茫遼闊,緊密處草木蔥蘢、群峰競秀,疏朗處天高云淡、煙波浩渺。作者采取的是平遠的視角,畫卷由近及遠徐徐展開,景致由蒼勁秀潤走向荒寂淡泊,仿佛將春夏秋冬四季一起收入畫中,頗有“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的自在之感?!陡淮荷骄訄D》是畫家從大自然中汲取靈感,并融入了自己的人生感悟,加上爐火純青的藝術(shù)技巧,描繪出的充滿哲思的生命畫卷。它的筆墨古樸厚重又不失靈動,意境深沉恬淡卻不乏生機,被譽為“山水畫中的蘭亭”,是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
黃公望 《九峰雪霽圖》 倪瓚 《古木竹石圖》王蒙 《春山讀書圖》王蒙 《東山草堂圖》
“元四家”能夠載入史冊,原因之一是他們在筆墨上的開拓精神。像黃公望的“長披麻皴”蒼率瀟灑,被贊“無筆不靈,無筆不趣,于宋法之外又開生面”。王蒙在前人基礎(chǔ)上創(chuàng)造了“牛毛皴”和“解索皴”,還自創(chuàng)了“水墨暈章”(一種讓墨色層層暈開的效果),筆法厚重有力,墨色氤氳酣暢。倪瓚的畫風空靈平淡,他惜墨如金,多用側(cè)鋒干筆的“折帶皴”。吳鎮(zhèn)是干濕筆合用,淡墨皴擦,濃墨點苔,墨色秀潤蒼勁。
元朝的特殊社會環(huán)境決定了當時的藝術(shù)評價與魏晉時期“就畫論畫”不同,在少數(shù)民族統(tǒng)治下的漢人藝術(shù)家,除注重個人內(nèi)在的文化修養(yǎng)在畫中的表現(xiàn)外,還將繪畫中的倫理價值凌駕于審美價值之上,甚至演變?yōu)橐缘赖聝r值為藝術(shù)評價標準的“筆格高下,亦如人格”。所以,“元四家”都很清高孤傲,保留著“不食周粟”的士大夫氣節(jié),遠離世俗生活,只寄情于山水之間。趙孟頫之所以被董其昌排除在“元四家”之外,與他翰林院學士的身份不無關(guān)系。
植根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山水畫,在元朝并沒有出現(xiàn)斷代,反而在當時的文化環(huán)境下得以繁榮發(fā)展,為華夏文明留下了光輝燦爛的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