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考生
劉勰在《文心雕龍》里有謂:“文之為德也大矣,與天地并生者,何哉?”誠如此言,作家創(chuàng)作之時,山川煥綺、日月疊璧皆在鋒毫輾轉間現出,鉤玩沉隱任揮灑。然而,創(chuàng)作的酣暢恣意并不意味著作家寫作的心中可以空無一物,既無外客也無讀者。寫作應當是虔誠的姿態(tài),始終為不能言者發(fā)聲。如此創(chuàng)作方能與讀者共鳴,反映讀者的呼聲。而這種思想,在生活的創(chuàng)作中更將得到深刻的詮釋。
王國維嘗道:“詩詞者,物之不得其平而鳴者也。”由是觀之,創(chuàng)作若僅停留在為自己的生命不平而鳴的階段,未免失之偏頗狹隘。紅樓中寶玉作詩吟詞,單出些閨閣之思怨,雖堅持了自己的想法,也可說不為外物左右,卻終究少了一分敦龐大雅之響,故流于浮淺。真正的大家之作,諸如索爾仁尼琴以俄羅斯之民心呼喚民族精神,魯迅先生以銳利之言辭驚醒愚世人,屈原高歌《橘頌》寄托政治理想,實則都是指向讀者的。
蓋因真正的作家都是以更深沉的思索悲憫其讀者。如此就不會囿于一家之陳見,而可惠澤天下之讀者。
而對于我們而言,生活就是我們的創(chuàng)作,生活就是我們的作品。我們在撰寫生命這本大書時也該常葆一顆“讀者心”。這顆“讀者心”,則是對生活中他人的關切與包容。
創(chuàng)作是一種共情,生活亦如是。在更高的意義上,我們書寫生命時不是只考慮計較個人之得失,而是要關切周遭之人事,心懷讀者,在自己的生命之作中吐納更廣遠的生活,這才是創(chuàng)作的意義。
須彌草芥與繽紛落英有了共鳴,就共同構成春之和景。說到底,生命與世界都是在互相翻閱,互相共情的。思接千載,視通萬里,千年之前與千里之外的作品之所以會在此時此刻為讀者所接納,正是由于作家胸懷廣宇、牽念眾生的那份情懷。
既如此,我們又何不讓自己也成為這樣的作者呢?我們將生活縫綴成詩書,待時代這個最大的讀者來思辨。只有這樣,我們的生活才可以鏡照時代之斑駁,激揚歷史之驚雷。
簡媜曾嘆:“把自己攤成稿紙,讓歲月來點苔。”而我生命稿紙上的全部蕭肅苔痕,都是送給我的讀者的。
時空寂寞成古,愴然有“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之說。然而想及有一日我輩青年的創(chuàng)作將面向最廣遠的文明讀者來一一句讀,亦可謂生命最大的慰藉了。
點評:此文從結構上來說,有點用力均衡的味道,前三段就第一層面談“作家”創(chuàng)作“作品”時與“讀者”的關系,中間四、五兩段過渡到我們創(chuàng)造生活,后面才是第二層面,即個體與他者的關系,顯然重點不夠突出。另外,文章即使談“作家”與“讀者”的關系,“個體”與“他者”的關系,也有失之偏頗之處,考生強調的是作家寫作,“共情”反映讀者的心聲,我們“個體”的生活也應“胸懷廣宇,牽念眾生”,并不是材料所講的“多聽讀者呼聲”或“不為讀者所左右”。然而閱卷老師卻給出了50分的高分,不能不說是選材、用語起了絕大的作用。文章語言優(yōu)美流暢,用例不落窠臼,選擇了他人不常用的《文心雕龍》、簡媜等,讓閱卷老師覺得其文化底蘊深厚而頓生好感,分數自然高了上去。由此可見,成就高分作文,多閱讀、多積淀也是一條重要的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