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云
摘要:戲曲藝術的表演要從“唱、念、做、打”等幾個基本要素著手,以展開戲曲敘事以及人物刻畫。戲曲表演中將意境營造作為重要的目標,可以實現(xiàn)情與境的交融,讓戲曲藝術中的精華更好地展示給觀眾,吸引觀眾的關注,激發(fā)觀眾的情感,增強戲曲表演的藝術水平。
關鍵詞:戲曲表演;意境營造;藝術精髓;故事表現(xiàn)
戲曲表演中的意境營造,要結合戲曲的特點,將戲曲的內涵予以呈現(xiàn)。戲曲作為一種重要的藝術形式,在戲曲表演時要全身心地進行融入。戲曲表演者要具有準確全面的感悟,將意境這一最高層次的戲曲表現(xiàn)形式,在每個戲曲環(huán)節(jié)中有效構建,為我國戲曲藝術的發(fā)揚奠定基礎。
一、戲曲表演意境營造的感悟
中國的戲曲藝術有著悠久的歷史,也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構成部分。戲曲是中華民族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將情感和體驗融入藝術當中予以表現(xiàn)的方式。戲曲表演一直以來都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與喜愛,這就為戲曲藝術的繼承與發(fā)揚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戲曲表演中,需要通過意境營造來彰顯藝術魅力,激發(fā)觀眾的情感共鳴,在戲曲表演中去表達故事、思想和情感等內容。意境營造為戲曲表演創(chuàng)設了融入性的環(huán)境,尤其是在戲曲動作、神韻等方面,讓觀眾可以領略到中華戲曲藝術的獨特魅力[1]。意境營造是戲曲表演的最高境界,需要戲曲表演者通過深刻的領悟和長期刻苦的努力才能夠掌握。意境營造中的戲曲表演,能夠讓觀眾產生一種意境美,將戲曲中的精華通過富有意境情感的表現(xiàn),去賦予詩意一般的境態(tài),勾畫出令人流連忘返的氛圍。
我國著名的京劇表演藝術家梅艷芳先生,在一生的戲曲表演中之所以能夠取得令人著名的成就,就是梅艷芳先生對于戲曲表演的意境營造有著更加全面和深入的領會。梅艷芳先生將戲曲表演分為了三個層次,即物境、情境和意境,其中意境是建立在物境與情境基礎上的,融入了物境與情境的表現(xiàn)方式,并在此基礎上進行了更高層次發(fā)揚的一種戲曲精髓。梅艷芳先生畢其一生都在鉆研如何去表現(xiàn)這種戲曲意境[2]。通過扎實的戲曲表演功底,以及對戲曲表演的深刻領悟,梅艷芳先生在觀摩其他人的戲曲表演中,去借鑒意境的構建,并刻苦鍛煉自己的戲曲表演,使戲曲表演可以在充滿魅力的意境中被烘托,感染每一個觀看者。
戲曲表演的基礎是“唱、念、做、打”,意境營造也必然以其作為核心,來賦予戲曲表演以生命。在戲曲的表演形式中去融入意境創(chuàng)設,需要在對戲曲內容進行充分理解和領悟的基礎上,由扎實的戲曲表演功底去進行描繪和刻畫,使戲曲表演舞臺能夠反映各種要素,如戲曲故事情節(jié)、戲曲中的人物關系、戲曲中的愛恨情仇等[3]。戲曲表演者必須通過“唱、念、做、打”,將復雜的戲曲藝術淋漓盡致的予以呈現(xiàn),以此打動觀眾的內心,給觀眾留下深刻的印象,這也是戲曲表演意境營造的最終目標。
二、戲曲表演意境營造的方式
(一)在戲曲表演的“唱”中去營造
“唱”是戲曲表演的最基本形式之一。戲曲表演中往往以“唱”為人物語言和內心情感的表達方式。戲曲表演中的唱功,可以讓戲曲表演更加精彩。戲曲作品的主要內容都是通過“唱”來表達,那么在營造戲曲意境時,就必然要重視“唱”的作用。戲曲表演者為了能夠讓所刻畫的人物更加飽滿和生動,要在唱的同時去構筑情感,并讓戲曲表現(xiàn)的故事情節(jié)引人入勝、跌宕起伏。戲曲是由表演者進行傳遞,那么意境營造也離不開表演者的真情投入。在戲曲表現(xiàn)過程中,唱作為一種聲音模式,要觸動關注的心弦,需要表演者的心弦首先被自己所感染[4]。戲曲表演者要將自己代入到戲曲內容當中,將自己作為戲曲情節(jié)中的一環(huán),以此為核心去傳遞戲曲人物的情感,如愛恨情仇等,也就是戲曲表演者與戲曲中刻畫的人物進行“共情”。戲曲表演者還要在接到戲曲演繹劇本時,對戲曲內容進行深入的研究。如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與人物關系、人物性格和情感等之間的聯(lián)系性,從而能夠更加準確地把握住戲曲人物的角色特點,在戲曲表演中以“唱”為基礎所營造的意境,符合戲曲人物的身份,并使戲曲情節(jié)發(fā)展更加順利。
例如,在越劇戲曲《黛玉葬書》這部分劇目的演出中,戲曲演員需要通過唱詞來抒發(fā)黛玉內心的情緒,如黛玉一生喜愛看書,書就像她的知音一樣。但生活之不如意,導致黛玉內心情緒發(fā)生了較大的波動,也體現(xiàn)出黛玉這個《紅樓夢》中的重要角色內心的苦痛和無奈。戲曲中表演黛玉的演員,對于黛玉這個人物的意境營造,就要從黛玉本身的特點入手,如大家閨秀、書香門第、寄人籬下卻有著自己的驕傲。戲曲表演中的“唱”就像是一種意境營造的媒介一樣,在精湛的演繹中為戲曲觀眾塑造了一個飽滿的人物形象,激發(fā)出戲曲觀眾的情感共鳴。
(二)在戲曲表演的“念”中去營造
戲曲表演中的“念”主要是指代戲曲念白。戲曲表演在重要的環(huán)節(jié)中,會利用念白方式來引導劇情轉變以及為戲曲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奠定基礎。在戲曲表演過程中,念白一般非常短,很多時候只有一句話甚至幾個字。然而就是這短短的念白,在戲曲表演中的作用是不容忽視的。念白可以作為戲曲表演的一個主線,起到凸顯故事脈絡和核心的價值。戲曲表演中經常會穿插一些念白,能夠推動劇情的轉折或者跟進等[5]。念白在戲曲表演中也被用于調整演繹者的情緒,讓演繹者可以盡快進入到另一個劇情發(fā)展當中,并引導觀眾去盡快融入下一個情節(jié)中,一般能夠使戲曲意境有效地銜接,為接下來的表演做好渲染。
例如,戲曲《祥林嫂》劇目的最后階段,就用了念白的方式去將故事情節(jié)引入高超。祥林嫂一生悲慘的命運,用了獨白的方式去表現(xiàn),在戲曲唱詞中尤為突出,使觀眾的內心受到重擊,尤其是祥林嫂每次提起兒子時,那種無助與悲切,是通過念白的方式感染觀眾,讓觀眾也感受到那種心酸。
(三)在戲曲表演的“做、打”中去營造
戲曲表演的“做、打”是戲曲行為藝術的重要表現(xiàn)。戲曲中的千軍萬馬的打斗效果,就是在“做、打”中去營造的意境。戲曲表演中,除了“文”的方面,還有“武”的方面,戲曲表演者,需要經過一系列刻苦的練習,將各種動作要領全面掌握,才能夠在戲曲表演舞臺上,運用精彩的動作來構建意境,以此來推動戲曲故事的發(fā)展,構筑戲曲表演的高潮[6]。
例如,戲曲《烏龍院》曲目當中,宋江這個主要人物的刻畫中,就運用了“做、打”的表演方式,將那種驚心動魄的追殺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也讓這種緊張的、扣人心弦的意境吸引力觀眾的注意力。尤其是各種戲曲武打動作的行云流水,更好地展示了劇情的發(fā)展,也帶給觀眾逼真的視覺感受。
三、結束語
戲曲表演在中華民族歷史上占據(jù)著重要的歷史地位,我國戲曲種類繁多,但表演的精髓中都離不開意境營造。意境是戲曲藝術的精髓,也是戲曲精神的一種彰顯。戲曲藝術的表演,要想吸引觀眾,就要營造出能夠讓觀眾全身心投入的意境,增強觀眾的情感共鳴。戲曲藝術在繼承和發(fā)揚中,要強化這種意境的營造,從而可以使戲曲中的精華更好地進行展現(xiàn)。
參考文獻:
[1]楊陽.淺談戲曲表演技巧及意境的營造探索[J].戲劇之家,2019(33):32.
[2]趙娟.梅派表演藝術中的“意境”[J].中國戲劇,2019(05):84-86.
[3]顧大海.王國維“戲曲意境”說與戲曲舞臺表演[J].戲曲藝術,2019,40(01):104-107.
[4]傅乃云.芻議中國戲曲表演的技巧及意境的營造探索[J].大眾文藝,2017(04):175.
[5]張笛清.戲曲藝術表意性特征在成衣設計中的應用研究[D].西安美術學院,2016.
[6]王新新.理解與表達:試論蓋派形體的內涵美——兼議戲曲形體的內涵構成[J].戲曲藝術,2013(03):74-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