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藝術創(chuàng)作滿足人們的審美需求,不受條件制約。經濟活動以滿足實際需要為目標,注重規(guī)范,講求經濟效益。隨著信息技術的進步,藝術與商業(yè)之間的關系逐漸變得密切。本文通過對藝術家村上隆的藝術創(chuàng)作及商業(yè)營銷的探討,探析藝術與商業(yè)之間的聯系。
關鍵詞:藝術;商業(yè);品牌力;傳播
一、藝術家村上隆
于20世紀60年代以后出生的日本藝術家中,村上隆無疑是極具個人風格的一位。如今雖已年過半百,但是衣著搭配仍像個活力四射的青年。兒時的村上隆對動漫十分癡迷,一心想要進入東京藝術大學學習動漫,在經歷了三次考試之后,進入東京藝術大學日本畫專業(yè),在東京藝術大學學習深造直至博士畢業(yè)。1994年,村上隆得到了亞洲文化協會的獎學金并前往紐約進行為期一年的學習創(chuàng)作,然而在紐約,藝術市場對于他的作品以及文化差異產生的不認同感,致使他開始探索如何將世界文化與日本文化進行結合,在開放的藝術氛圍中,他從安迪沃霍爾的工廠中得到啟發(fā),于1996年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工作室的成立,是他開始將藝術與商業(yè)結合的出發(fā)點。
二、藝術家的聲望建立
隨著社會文化的變遷,藝術家的身份和地位隨之不斷變化,其行為方式也需要不斷變化以適應生存需求。巴特斯比深入研究了天才的歷史建構,發(fā)現一個年輕人要成為目前文化中所認定的藝術家,必須摒棄沉默寡言,變成自我推銷的社交工具,并和畫廊老板、收藏家協調利益關系,以獲得藝術界守門人的青睞。村上隆就是一個成功的自我推銷者,1995年第46屆威尼斯雙年展日本館,日本策展人南條史生和Dana Friis-Hansen共同策劃的展覽《超國度文化》,使村上隆登上了國際展覽的舞臺,1996年以“Present Encounter”為主題的第二屆亞太三年展中,村上隆的作品《MrDOB》出現在大眾的視野中,2001年,在美國洛杉磯現代美術館,他為自己策劃了“超扁平”展,從這次展覽以后,逐漸有人關注他的作品。此后他便潛心創(chuàng)作,把作品帶入各大藝術展。2007年至2009年,他的作品“MURAKAMI”在全世界巡回展出。2010年,他又將新作與法國凡爾賽宮進行碰撞,再一次將日本動漫文化以他獨特的藝術視角展現出來,一次次的展覽,使村上隆在藝術領域迅速成為話題人物。有人覺得他是真正的藝術家,也有人覺得他是荒誕的代名詞。不管別人的態(tài)度是什么,他達成了自己的目的——打造了藝術領域獨一無二的村上隆,成功地將自己帶入公眾視野,做到了藝術與商業(yè)的相輔相成與互惠互利。
在當代的社會藝術形態(tài)中,藝術家的聲望也是一種社會建構,故而當代藝術家打造個人品牌進行策略的營銷以獲得聲望,是獲得成功和市場認可的重要途徑,村上隆正是通過藝術展覽將藝術家從浪漫主義時期的“天才”成功地轉變?yōu)榫哂袃r值的“品牌”。數次的畫作展覽為他獲得了極高的話題度與獨屬于自己的符號。
三、藝術家亦是商人
把自己打造成具有價值的“品牌”之后,村上隆開始了新的探索,由于藝術作品的受眾人群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如何增加作品的商業(yè)價值,是他再次對自己提出的挑戰(zhàn)。于是,與Louis Vuitton、Virgil、UNIQLO? UT、Vans等商業(yè)品牌的合作紛至沓來。當藝術作品與商業(yè)品牌結合后,帶來的是更高的商業(yè)價值、更快的傳播速度以及更廣泛的知名度。除了藝術家的身份,他還是Kaikai kiki公司的創(chuàng)始人。Kaikai kiki公司是村上隆為藝術的商業(yè)化運作而創(chuàng)造的產物,Kaikai kiki公司擁有多條生產鏈,分別為向富裕階級售賣藝術品原作,向中產階級出售復制品,向一般消費人群售賣手機殼,T恤等廉價大眾消費品。
當今社會,精神需求的消費催促著時尚商品不斷更新創(chuàng)新,這也就促成了商業(yè)與藝術聯合的契機,村上隆不僅是一位思維敏捷的藝術家,更是一位優(yōu)秀的商人。如何將自己的作品銷售出去并且以高價位售出且獲得高利益,他都了然于心并且付諸行動做到了。
四、結語
現如今,越來越多的商業(yè)品牌向藝術家拋出橄欖枝,藝術家該如何選擇,沒有人能給出一個正確的答案。村上隆的成功不是人人皆可復制的,但是他的成功一定是值得我們學習的。首先,大膽創(chuàng)新是其一,大膽的革新觀念是價值生產的不竭動力,他的創(chuàng)新不僅僅是藝術表現形式的創(chuàng)新,更是創(chuàng)作模式,營銷模式的創(chuàng)新,是對傳統(tǒng)保守思維的創(chuàng)新性突破,使藝術文化為商業(yè)產品賦能。第二點是將自己打造成獨一無二的“品牌”。藝術家可以是自己的代言人,成為自己的推銷者,將自己作品的藝術內涵變成理念加以傳播,做好理念輸出,是自我賦能的途徑之一。第三,跨界思維的運用,嘗試多角度,多維度思考藝術與其他領域相結合的方式和途徑,為藝術的高質量賦能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陶小軍.藝術市場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7.
[2]趙妮.藝術生產理論視閾下舞蹈藝術家的身份轉換[J].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19(02):59-63.
[3]郭濱銘.藝術創(chuàng)作與產業(yè)化趨勢[D].曲阜師范大學,2013.
作者簡介:劉涵影(1996.12-),女,漢族,籍貫河南鄭州,碩士學位,西安美術學院設計藝術學院,專業(yè)為視覺傳達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