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瑋
時間的鐘擺以不疾不徐的速度一分一秒的轉動著,不會因為你我的急迫或緩慢而加快或變慢,更不會停止不動。在中華文化里,時間是一種神奇存在。無論是“滴水穿石”“鐵杵磨針”,還是“愚公移山”的典故,都講述了時間的神奇,似乎有了時間一切就有了可能。時間是有力量的。經(jīng)年累月的訓練,能讓人精通一門手藝;持之以恒地砥礪,能讓一個國家翻天覆地。
歷史,往往需要經(jīng)過歲月的洗刷才能看得更清晰。70年前,一個獨立自主的社會主義新中國出現(xiàn)在了世界的東方。對于這個剛剛誕生的共和國,有不少西方人士心存懷疑,他們認為眾多的人口是新中國不堪負擔的壓力,甚至有人預言中國政府解決不了人民吃飯問題。然而70年過去,中華大地可謂“換了人間”。經(jīng)過長期積累和不懈奮斗,中國綜合國力、人民生活水平與日俱增,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展現(xiàn)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在驚人的歷史成就面前,一切質(zhì)疑和否定早已煙消云散。
70年,在人類發(fā)展史上不過彈指一揮間。但是,中華兒女以70年不舍晝夜的奮斗,成就了波瀾壯闊的東方傳奇。中華兒女用發(fā)展成果彰顯時間的力量。從物質(zhì)財富看,70年間,中國從一窮二白到世界第二大經(jīng)濟體、制造業(yè)第一大國、貨物貿(mào)易第一大國、外資流入第二大國……更為可貴的是,中國找到了一條適合自身發(fā)展的道路,這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它是在改革開放以來的實踐中走出來的,是在新中國成立70年的持續(xù)探索中走出來的,它讓時間凝結成閃亮的結晶。
時間背后,究竟是什么樣的力量,推動一個如此龐大的國家發(fā)生驚人的變化?又是什么樣的力量,帶領這個國家近14億中華兒女過上越來越幸福的生活?時間的力量,其實是中國的力量、中華兒女的力量。2017年底,參加中國共產(chǎn)黨與世界政黨高層對話會的嘉賓到中央黨校參觀,紛紛在寫有“實事求是”的石碑前留影。在他們看來,這簡單的4個字蘊藏著中國道路的成功密碼。新中國70年取得輝煌成就,最根本的原因就是走出了一條適合自身的發(fā)展道路。這是中國力量之源,也是中華兒女的力量之源。
共和國70歲了,作為時政類主流人物期刊的《中華兒女》也31歲了。70年的華誕讓人心生溫暖,站在歲月的灘頭深情回望,“中華兒女”人可以自豪地說,在《中華兒女》這一畝三分地里,我們都不曾錯過30多年來一個個重大時間節(jié)點的記錄,也一次次回訪或記錄著共和國70年來的上萬人數(shù)的中華兒女。為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再現(xiàn)中華優(yōu)秀兒女的深深履痕、重溫中華兒女的家國情懷、弘揚中華兒女的紅色精神,我們在國慶當期特別推出專題“我與共和國共成長·70年70人”。經(jīng)我們認真遴選推薦、集中審議等,我們最終關注的這70人涵蓋新中國成立以來的不同時期、不同領域,堪稱奮進中國的“群英會”。這70人,是新中國成立70年來各個時期的先進分子、各行各業(yè)的杰出代表。他們忠誠于黨、報效祖國,扎根基層、奉獻人民,在各自崗位上做出了非凡業(yè)績,贏得了社會的廣泛贊譽。他們中,不乏革命先烈、時代楷模、道德模范、最美人物、身邊好人……這里有一個個熠熠生輝的名字,這里有一段段感人至深的事跡。
以近乎專刊的形式推出這群人,這是一本期刊的致敬,是“中華兒女”的致敬,一定意義上講也是中華兒女人的致敬,樹立起的是民族精神的標桿。人民共和國始終無愧于“人民”的稱號,是人民用勤勞的雙手創(chuàng)造了共和國的歷史,是人民用堅實的臂膀托舉起共和國的榮光。中華兒女始終無愧于祖先的冀望,以深厚的家國情懷、堅定的信念信仰,讓自強不息的精神火炬越燃越旺?!拔遗c共和國共成長·70年70人”大都是《中華兒女》在不同時間的報道對象,他們是為時代著色、為歷史添彩的力量一份子。
70年崢嶸歲月,“我與共和國共成長·70年70人”堅守愛國心、心懷報國志,將個人夢想與國家命運緊密相連。70年華彩年輪,“我與共和國共成長·70年70人”守初心、擔使命,或以突出成就、或以可貴精神感召億萬中華兒女,匯成助推國家發(fā)展進步的雄渾力量。匯聚無數(shù)個體的力量,就能形成滔滔不息的時代潮流。穿越時光的隧道,感念共同走過的奮斗道路,感慨發(fā)生在自己身邊的中國奇跡,尋找到這樣一個答案,如同千萬條江河流向大海,包括你我在內(nèi)的一個個中華兒女都是歷史巨變的參與者、推動者和見證者,共同成就偉大中國。
憶往昔崢嶸歲月稠?!凹t色政權來之不易、新中國來之不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來之不易。”回望中華民族的發(fā)展史、中國共產(chǎn)黨的奮斗史、社會主義中國的創(chuàng)業(yè)史,愈發(fā)可以感受這“三個來之不易”的深意。共和國70年發(fā)展歷程,既是一部中華兒女感天動地的奮斗史詩,也是一首中華兒女豪情壯志的精神贊歌。在“我與共和國共成長·70年70人”專題里,我們一同重溫他們可歌可泣的人生故事、投身國家建設的豐功偉績,一同領略他們勇攀人生高峰、為國奮斗的家國情懷。
70大慶期間,天安門廣場上的“紅飄帶”主題景觀格外醒目,象征著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中國革命從勝利走向勝利的光輝歷程。在紅色基因連接著的歷史、現(xiàn)實與未來之中,一個充滿生機的中國,一個充滿希望的中國,已經(jīng)巍然屹立于世界的東方。在這期國慶專刊里,我們梳理了70年不同時期的英雄模范或革命烈士,聚焦江竹筠、張富清、張海迪、王繼才等人物,從他們身上找尋中華兒女催人奮進的紅色基因,展現(xiàn)中華兒女英勇奮斗的壯麗篇章,反映中國共產(chǎn)黨人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偉大奮斗歷程。
古往今來,任何一個有作為的民族,都以自己的獨特精神著稱于世。拉近歷史的鏡頭,中國近代以來的發(fā)展史,也是一部中華兒女艱苦奮斗、自強不息的精神史。中華兒女在長期奮斗中培育、繼承、發(fā)展起來的偉大民族精神,讓中華兒女歷磨難而不屈,讓中華民族經(jīng)考驗而不衰,匯聚起億萬人民的磅礴力量。難忘鐵人王進喜為堵住井噴跳入泥漿的瞬間,感動“公仆”焦裕祿帶頭頂著肆虐的風沙去查風口的場面,感懷袁隆平耄耋之年仍撲在田間地頭的執(zhí)著,銘記雷鋒平凡見偉大、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身影……今天,共和國擁有的一切,凝聚著中華兒女的聰明才智,浸透著中華兒女的辛勤汗水,蘊含著中華兒女的巨大犧牲。這些不同時代的追夢人,每個人都演繹著人生的精彩。
新中國成立之初,面對“我們除了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壺茶碗,連一輛汽車、一輛拖拉機都不能造”的家底,中華兒女的創(chuàng)造精神前所未有地迸發(fā)出來。70年來,從第一輛汽車、第一顆衛(wèi)星、第一顆原子彈,到第一次載人航天、第一架國產(chǎn)大飛機、第一次月球背面軟著陸,我們在很多領域?qū)崿F(xiàn)了從跟跑、并跑到領跑的轉變。進入新時代,2018年日均新設企業(yè)超過1.8萬戶,平均3.8天就誕生一家獨角獸企業(yè),人們的創(chuàng)新活力、創(chuàng)造精神充分涌流。始終發(fā)揚創(chuàng)造精神,我們就能把更多不可能變成可能。在這里,我們記載了創(chuàng)造了有關“第一”的董建華、孫家棟、屠呦呦、王選、許海峰……一個個“第一”見證新中國砥礪前行的深深足跡與在危機和困難面前屹立不倒的的精神力量。在這里,也記述了讓中華兒女無比自豪的、在創(chuàng)新路上永不停息的潘建偉、任正非、馬化騰……新技術的蓬勃發(fā)展,讓古老的中國又在新一輪科技革命浪潮中踏浪前行。
70年砥礪奮斗,今日之中國,一年的經(jīng)濟增量相當于一個中等規(guī)模國家的經(jīng)濟總量。70年滄桑巨變,中國經(jīng)濟實力躍升,發(fā)展活力貫穿社會方方面面。這巨變是開放打造引資熱土,這巨變是經(jīng)濟總量連上臺階,這巨變是大國家底日趨殷實。馬云、李書福、伍淑清等積極承擔社會責任,推動中國經(jīng)濟高質(zhì)量發(fā)展。70年來,中華兒女共享經(jīng)濟發(fā)展、社會進步的成果,人民生活前所未有地安定富足。
1949年9月,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的《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共同綱領》強調(diào),“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文化教育為新民主主義的,即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教育”,保證廣大勞動人民的受教育權,培養(yǎng)新中國建設急需的人才。新中國成立70年來,中華兒女把教育事業(yè)放在優(yōu)先位置,推動教育事業(yè)實現(xiàn)跨越式發(fā)展。這期專題展示了蘇步青、俞敏洪、邢如瑞等教育人士,他們在教育崗位上塑造靈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用心智與成就有力證明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fā)展道路的正確與寬廣,努力讓每個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機會,獲得發(fā)展自身、奉獻社會、造福人民的能力。
70年風雨兼程,70年春華秋實。新中國成立70年來,文化事業(yè)繁榮興盛,文化產(chǎn)業(yè)快速發(fā)展。與大漠黃沙相伴的、嫁給了敦煌的江南女子樊錦詩,和為世界科幻文藝創(chuàng)作提供中國經(jīng)驗和中國故事的劉慈欣等,在這一期里有所反映,文化的豐富多元及文化消費水平不斷升級有一位位文化人的功勞。
中國夢是人民的夢,是56個民族共同的夢。1949年9月底,12名國內(nèi)少數(shù)民族代表響應中共中央1948年4月發(fā)出的“召開政治協(xié)商會議、成立民主聯(lián)合政府”號召,克服重重困難,參加了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共襄建立新中國大業(yè)。新中國成立初期,中央政府通過“派下去”與“請上來”的方式增進民族團結,鞏固新生的人民政權。在建立新中國、鞏固新生人民政權過程中,各族愛國人士和廣大群眾滿懷赤誠,為共同締造新中國作出了重要貢獻。專題中,中國瑤醫(yī)藥學科帶頭人覃迅云、回族科學治沙的探路人王有德等是為民族共同的夢而努力的優(yōu)秀人士,他們的身上折射出中華民族一家親、同心共筑中國夢的時代印記。
勢不可擋的磅礴力量,孕育于朝氣蓬勃、奮發(fā)有為、肩負民族未來的青年一代。1957年,毛澤東在莫斯科向中國留學生說:“你們青年人朝氣蓬勃,正在興旺時期,好像早晨八九點鐘的太陽,希望寄托在你們身上?!?009年7月,習近平對內(nèi)蒙古大學的青年學生說:“長江后浪推前浪,青出于藍而勝于藍,未來是屬于年青人的。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進程中,你們生逢其時、何其幸也?!边@是歷史的回應。
現(xiàn)在,“80后”已經(jīng)開始在各行各業(yè)擔綱,“90后”正在成長為骨干,“00后”開始步入大學校園。航天報國的嫦娥團隊、神舟團隊平均年齡33歲,北斗團隊平均年齡35歲,排雷英雄戰(zhàn)士杜富國喊出“讓我來”時只有27歲,屢創(chuàng)佳績的中國女排青春洋溢又堅韌頑強……與時共進何所幸,熱血報國當少年。這期???,我們粹選了徐穎、方榮等部分青年代表列入“我與共和國共成長·70年70人”,他們是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shù)囊淮窃谝惠呡吶说慕恿^斗中,我們?yōu)橹畩^斗的事業(yè)才充滿活力、永葆青春,民族的復興才前景廣闊、大有希望。
新中國成立后,海外僑胞紛紛回國參加社會主義建設。改革開放之初,華僑華人率先進入中國,在各地投資興業(yè)。進入新時代,華僑華人在推動中國經(jīng)濟發(fā)展、科教進步、和平統(tǒng)一及文化傳播等方面,仍然發(fā)揮著重要作用。這一期,我們沒有忘記與共和國發(fā)展共振的華人華僑,記述了姜維等他們所發(fā)揮的獨特作用。中國的夢,也是世界的夢。中國奇跡帶給世界的“禮物”,也有華人華僑帶給世界的積極擔當。
70年來,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罢酒饋怼薄案黄饋怼薄皬娖饋怼笔切轮袊?0年歷史中3個最耀眼、最顯著、最明晰的標識。新中國70年的歷史,就是一部中華兒女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勠力同心、發(fā)憤圖強的歷史;就是一部中華兒女經(jīng)歷磨難、經(jīng)受考驗,大膽探索、敢于實踐的歷史;就是一部中華兒女改革創(chuàng)新、砥礪奮進,對外開放、走向世界的歷史。翻閱這期專題“我與共和國共成長·70年70人”,我們可以看到一批批為國捐軀的英雄先烈、一個個植根基層的人民公仆、一串串精心育人為人師表的閃光名字、一位位勇攀高峰的科研巨匠、一代代躬耕文化的藝術名家、一簇簇茁壯成長的青年一代……不忘本來,才能更好走向未來。我們的記錄與展示,既是銘記,也是展望。
心之所系是家國,情之所歸是圓夢。中國夢歸根到底是人民的夢!其實,個人的夢想,從來都與國家的發(fā)展緊密相連。回溯新中國成立以來的不凡征程,正因綜合國力一步步增強,每個人實現(xiàn)夢想的路徑和平臺才得以前所未有地拓展。70年砥礪奮進,70年披荊斬棘,各行各業(yè)的建設者們不畏險阻、頑強拼搏,書寫了感天動地的奮斗史詩,也在歷練中增長了才干、成就了自我??梢哉f,這是一個千帆競發(fā)、夢想起航的時代,每一個中華兒女都可以成為這個時代的主角,“我與共和國共成長·70年70人”只是優(yōu)秀中華兒女的代表。你我每一個人的奮斗,最終融匯成國家的集體敘事;在國家向前的歷史進程中,每個人都有機會發(fā)出自己的那一分光和熱。
從“我與共和國共成長·70年70人”里,中華兒女可以讀出黨史,讀出共和國史,讀出一個結論——只有中國共產(chǎn)黨才能領導中國,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改革開放才能發(fā)展中國、發(fā)展社會主義、發(fā)展馬克思主義,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才能引領中國走向繁榮富強。這是一條全新的道路,一條凝聚著中華兒女智慧、中國歷史智慧的新路,也是一條中國不斷走向未來、開創(chuàng)未來的康莊大道!
站在新中國成立70年的歷史節(jié)點上,回望中華民族的過去,每一個中華兒女自豪,為共和國點贊,為自己點贊。70年的波瀾壯闊,正是中華兒女創(chuàng)造的無愧歷史的新史詩。站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歷史坐標上,展望中華民族的未來,中華兒女更加自信。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活動標識——“70”設計成翻開歷史新的一頁的視覺效果。這一設計頗具深意,便展示了當代中華兒女的整體精神風貌——對未來滿懷信心。
行程萬里,初心依舊;追夢遠方,使命不改。70年輝煌對中國近代歷史而言是一個感嘆號,對民族復興偉業(yè)而言則是一個逗號。揮別波瀾壯闊的70年,展望承載著民族復興中國夢的又一個70年。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際遇,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切早已開始,一切遠未結束。讓我們以“我與共和國共成長·70年70人”為榜樣,勠力同心、砥礪前行,在新時代征程上奏響中華兒女的奮進凱歌。
這些年,“中華兒女”人以“當代司馬遷”自居,我們不是在紙上,就是在路上,以腳為筆,以心為墨,在《中華兒女》上記載歷史長河中的一位位歷史創(chuàng)造者,為當代留下一疊厚重的底稿。令我們欣慰的是,很多讀者養(yǎng)成了一個習慣,那就是“每逢大事看《中華兒女》”,他們說:“大家是中華兒女,《中華兒女》是大家的?!毙聲r代、新夢想、新起點,一代又一代的“中華兒女”人以身相許,依然奔跑在時代的路上。我們心懷憧憬,用最新的視角不斷地改寫自己,期待給讀者帶來更多精彩!
凡是過往,皆為序章。風正勁,帆高懸。中華兒女正乘“中國號”巨輪向著新時代的夢想劈波斬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