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水”和“water”這一概念在漢語和英語中的所指是同一客觀存在,但由于所處地理環(huán)境的不同,所持世界觀的不同,漢語使用者和英語使用者對這一客觀存在有著不盡相同的意象,賦予了它迥然不同的宗教和哲學意義。
【關(guān)鍵詞】水;相異;意像;意義
【作者簡介】楊小波,重慶醫(yī)科大學外國語學院。
在認知語言學的語境里,隱喻不再僅僅是一種修辭手法和語言現(xiàn)象,它更是一種認知過程和現(xiàn)象,本質(zhì)上是人類用某一領(lǐng)域的經(jīng)驗來理解或說明另一領(lǐng)域的經(jīng)驗的一種認知活動。在認知語言學研究已經(jīng)充分地證明了這樣的思維過程在語義的引申與發(fā)展中有著重要和廣泛的作用。薩丕爾和沃爾夫的語言相對性理論認為:語言體現(xiàn)了人們對世界的認識過程和模式,同時也部分地決定著本族語者認識世界地方法和行為(Mandebaum:1963)。因此,對不同語言對比研究也可以窺探他們所依托的文化的異同?!八迸c“water”是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一種物質(zhì),在人類生活中有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借以分析“水”與“water”在漢語和英語中意義衍生機制的異同,可以了解漢語使用者和英語使用者認識世界的方法和模式,并窺見它們所依托的漢英文化的異同之處。
認知語言學的體驗觀認為:語言賴以產(chǎn)生的人類的范疇、概念和心智是基于身體經(jīng)驗的,其最基本形式主要依賴與對身體部位、空間關(guān)系等的感知而逐步形成(王寅,2005:37)。英語使用者和漢語使用者具有相同的感官系統(tǒng),因此他們對水的特征和功能有著相同或相似的認知體驗,并由此形成相同或相似的意義衍生(楊小波:2019)。
然而,由于“水”(“water”)這一客觀存在在漢語使用區(qū)和英語使用區(qū)的地理分布不同,英語使用者和漢語使用者所持的世界觀也不同,人們對它產(chǎn)生了不盡相同的意象與社會心理聯(lián)想,賦予了它不盡相同的哲學和宗教意義。
1.地理條件不同。由于歐洲大陸被地中海、黑海、波羅的海等內(nèi)海縱深切割,以至于西歐實際上是由若干較小半島群組成的龐大半島。歐洲人無論向北、向西,還是向南發(fā)展,都立即要與海洋打交道。他們利用海陸交錯、港灣縱橫的地理條件拓展海上航運業(yè)。素有西方文明搖籃之稱的希臘就是一個最早發(fā)展了商業(yè)經(jīng)濟的島國。大多數(shù)希臘哲學家都有過海上冒險的經(jīng)歷,他們不僅是哲學家,同時也是航海家、商人、科學家,因此海洋情愫在他們?nèi)粘J褂玫恼Z言中有大量的呈現(xiàn)。英語中存在的大量“water”的隱喻,生動地描繪了西方民族的性格:勇敢、好斗、自由、獨立、冒險、征服等等。下面這些源于航海經(jīng)驗的例子正是西方人對于海洋的眷戀的集中體現(xiàn):
be (all) at sea 航海中;茫然的。
A man must learn to sail in all winds.一個人必須學會在任何風向下航行。? (徐偉利&周可榮,2006:77-78)。
與此相反,東亞大陸除被縱深程度較淺的渤海切割外,基本不包含任何內(nèi)海。他們對于海洋的想象大多來自位于東面的浩瀚無邊的太平洋。歐洲人可以輕易駕馭地中海,使之成為海上交通走廊;而中國人卻在相當長的時期內(nèi)無法橫渡太平洋,這成了他們走向世界的障礙。因此,中國人描述的更多是海洋的神秘、深不可測以及無邊無際?!昂i熖炜铡?、“海天一色”、“望洋興嘆”,這些成語都體現(xiàn)了中國人對于大海的意象和情感。
2.世界觀不同。中國古代樸素的唯物主義觀點認為世界萬物是由金、木、水、火、土五大元素構(gòu)成的,這五大元素被認為是相生相克的五行。作為五行之一的水,在方位域中的隱喻是“北方”,顏色域的隱喻是“黑色”,質(zhì)地域的隱喻是“明凈寒涼”,人體域的隱喻是“腎”。
在中國文化里,水也被認為是萬物之源,道家以水喻道——“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所惡,故幾于道”;儒家以水比德——“智者樂水”,夫君者舟也,素人者水也。水所以載舟,亦可以覆舟”;《詩經(jīng)》、《楚辭》以水興像——“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如在水中央”,無一不留給世人深深的哲思與美好的想象。
與此不同,基督教文化中的“水”被認為能洗滌人們靈魂的罪惡,故而基督徒有“洗禮”的宗教儀式。在對西方人影響甚大的《圣經(jīng)》中,“水”的隱喻出現(xiàn)了20余處,主要含有生命、再生、罪與罰這三個意義(蔣棟元,2010:115-117)。在宗教原典中,洪水的“破壞性”是水的主要意象,通常用來喻指“變化無?!薄ⅰ胺趴v的情欲”和“棄置的物品”。據(jù)《圣經(jīng)》(舊約)記載,創(chuàng)世之初的上帝為了洗清人類的罪惡不惜以洪水湮滅世界。
綜上所述,雖然“水”和“water”在現(xiàn)實世界中的所指是同一客觀存在,但由于所處的地理環(huán)境不同,所持的世界觀不同,漢語使用者和英語使用者對它產(chǎn)生了迥然不同的意象,賦予了“水”和“water”不盡相同的宗教和哲學意義。
參考文獻:
[1]Mandebaum, D. G. (ed)1963 Selected Writings of Edward Spire in Language, Culture and Personality Berkeley[M]. C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蔣棟元.生命·再生·罪與罰——《圣經(jīng)》中的“水”意象[J].外國語文,2010(5):115-117.
[3]王寅.語言的體驗性——從體驗哲學和認知語言學看語言體驗觀[J].外語教學于研究,2005(1):37-42.
[4]楊小波.“水”與“water”的認知隱喻對比(一)——“水”與“water”相同的認知隱喻[J].百家散文,20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