雯穎
風(fēng)雨兼程70年,中華民族櫛風(fēng)沐雨,砥礪前行。從成立新中國,到改革開放,再到追逐中國夢……這一路,滿懷希望,高歌猛進,一路向前。
國與家是密不可分的,國的進步帶動著家的發(fā)展;家的發(fā)展體現(xiàn)著國的進步。
在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之際,我們雜志和微信公眾號面向全社會征集“70年家庭檔案”,活動一經(jīng)推出,反響熱烈。
一個個家庭獨具特色的檔案載體,體現(xiàn)了不同家庭70年的變遷和發(fā)展。
出生于1941年的駱宗明老先生,在家庭檔案的小紅本里,記錄了他家從茅草屋到磚瓦房的4次搬遷過程。
從出生時住的草房,到和別人家合住一套房子,又到分了宅基地,蓋起屬于自家的第一棟房子。居住環(huán)境的每一次變化,都和國家的發(fā)展有關(guān)。1992年,駱宗明家搬進了城里的新房子,這在從前是想都不敢想的。他飽含深情地說:說實在的,這是國家發(fā)展給我們帶來的變化。
家庭檔案里還記錄著那個年代全家的重大花銷和收入。駱宗明將自己這些年來的工資變化做了一張“工資增長曲線圖”,記錄了33次的工資變化,改革開放前一共增長了3次,從26.5元、29.5元,到46元。改革開放之后的40年里,一共增長了30次,平均每次增長176元,現(xiàn)在退休工資4936.92元?!拔业墓べY變化情況,跟我們國家的發(fā)展壯大,是同頻共振的?!?/p>
如今日子越過越好,而老人往小紅本上記的東西卻越來越少了。
因為在當(dāng)年,省吃儉用近3個月才能買一塊手表,不僅是駱老的第一件“奢侈品”,也是家里的一件大事,之后買自行車、縫紉機這些“大件兒”時,都要認(rèn)真地詳細記錄。而現(xiàn)在,收入提高了,家庭富裕了,這些日常消費已經(jīng)不值得記了。
駱宗明老人的家庭檔案,是我們千千萬萬個家庭的縮影,個中變化真是令人感慨。
新中國成立70年來,中國人的生活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人民的生活水平在發(fā)展,社會在進步。每個家庭都是這段歷史的見證者和親歷者。我們的每個小家都和我們的國家緊密相連。
一件件飽含記憶的檔案物件,雖然都是些很平常的東西:賬本、日記、舊報紙、飛機票……但正是這些小小不然的東西,串起了人們過往的生活和歲月,加上情感的注腳、歲月的積淀,便承載起一個家庭的獨家記憶,記錄了幾代人的悲歡離合。
家庭檔案的點點滴滴也同樣訴說著時代的變化,生活的進步,國家的發(fā)展。本期特別策劃,我們在征集到的家庭檔案中,收錄了一些最有代表性的,藉由他們的家庭印記,我們一起重溫那些珍貴的回憶,抓住那些過往歲月的溫情……
[—請參閱本期P10
《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特別策劃——
我家檔案里的家國記憶》]
電子郵箱:
664071616@qq.com
新浪微博:
https://weibo.com/u/5768744009